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2.寧夏醫科大學回醫藥現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4
乳香為橄欖科植物乳香樹BoswelliacarteriiBirdw.及同屬植物BoswelliabhawdajianaBirdw.樹皮滲出的樹脂[1]。《廣志》是目前發現最早記載乳香主治的典籍。而在本草類古籍中,乳香首載于《名醫別錄》,后《本草拾遺》、《本草綱目》等古籍均有記載并沿用至今。通過古籍本草文獻的查閱與整理,發現古今文獻對其功效主治等方面的記載有其不同的側重點。故本文通過梳理、提取及歸納出主要的古籍本草文獻中對乳香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方面的內容,旨在為中醫藥學者對乳香應用上提供參考。
乳香首載于《名醫別錄》,后世本草古籍對乳香也多有收載,尤其以明清時期為甚。故選取漢朝《名醫別錄》、南北朝《本草經集注》、唐朝《新修本草》、宋朝《證類本草》及明清時期《神農本草經疏》等19部本草古籍,摘錄其性味歸經及功效應用,如表1所示。
2.1 性味 四氣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通過調節機體寒熱變化來糾正人體的陰陽盛衰,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理論。五味作為藥性理論最早見諸于《內經》《本經》中。所謂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2]。

表1 本草古籍對乳香藥性、效用的記載
續表1
通過對文獻研究可知,歷代本草古籍對乳香性味的記載中:宋朝以前,只記載其性為微溫。宋朝古籍《證類本草》中一說其性熱味辛;一說其性溫。明朝本草古籍對其記載以辛溫為主,《神農本草經疏》中對其性味有辛熱與苦辛的記載,《本草蒙筌》中亦有味苦的記載。清朝古籍中其性味的記載,則以苦溫或辛溫為主。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苦,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
由此可見,在本草古籍中,清朝前乳香的性味記載以辛溫為主,清朝則以辛、苦,溫為主。
2.2 歸經 “歸經”一詞,相對性味學說出現得較晚。在金元時期,歸經學說僅是初具規模,醫家對其的記載并不豐富。直到清·沈金鰲的《要藥分劑》才總結各家論述,將“引經’、行經”、“入”、“走”、“歸’,等等名詞統一為“歸經”。歸經,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3]。
在歷代本草古籍對乳香歸經的記載中,明朝以前鮮少有對其歸經的記載。明朝本草古籍中:《神農本草經疏》記載其入足太陰,手少陰,兼入足厥陰經;《本草征要》記載其入心經;《本草易讀》記載其入手少陰經;清朝本草古籍中:《要藥分劑》記載其入心脾二經,兼入肝經;《本草備要》記載其通十二經;《本草從新》、《本草害利》及《本草分經》記載其入心,通行十二經;《本草新編》記載其入脾、肺、心、肝、腎五臟;《本草求真》記載其專入心,兼入脾胃腎;《本草述鉤元》記載其入手少陰兼入足厥陰足太陰經;《本草撮要》記載其入足厥陰經;《本草擇要綱目》記載其入手少陰心經。中醫古籍《靈樞·經脈》云:“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手少陰心經聯系的臟腑器官有目系、食管、心系,屬心,絡小腸。絡脈系舌本。經別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內眥。經筋“伏乳里,結胸中,系于臍”。心經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4]。
由此可見,本草古籍記載乳香主入心經,兼入肝經。
2.3 功效主治及臨床應用 晉代博物志書《廣志》是目前發現最早記載乳香主治的典籍,云“仙方多用辟谷,兼療耳聾,中風,口噤不語,善治婦人血氣”,可以看出在晉代或晉代之前就有乳香的臨床應用;《名醫別錄》中記載其“治風水毒腫,去惡氣”。南北朝《本草經集注》與唐朝《新修本草》在名醫別錄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去浮尸”的內容。乳香在宋代大量輸入中國,在此時期古人對它的藥用價值有了飛躍性的發掘與認識,以《證類本草》為例,其中記載乳香:“下氣,益精,補腰膝,治腎氣,止霍亂,沖惡中邪氣,心腹痛,疰氣。仙方多用辟谷,兼療耳聾,中風,口噤不語,能發酒,理風冷,止大腸泄澼,療諸瘡令內消,善治婦人血氣。煎膏止痛長肉。”由此可見,在此時期乳香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存本草古籍中以明、清時期甚多,對乳香功效主治及臨床應用的論述也以此時期為最,并增加了乳香活血長肉、舒筋定痛、托里護心、和中治痢、香口辟臭等功效的記載,而在臨床應用中增加了其玉莖作腫、難產催生、口目歪斜、風蟲牙痛、不眠、癲狂等記載。
就本草古籍的研究可知:對于乳香的性味而言,在清朝前的記載以辛溫為主,清朝則以辛、苦,溫為主;對于乳香的歸經而言,其記載以入心經為主,兼入肝經;對于乳香的功效主治及臨床應用而言,以下氣益精、補益腰膝、解瘡消毒、活血長肉、舒筋定痛、托里護心等記載為主;可治風水毒腫、玉莖作腫、難產催生、口目歪斜、風蟲牙痛、大腸泄澼、不眠、癲狂等癥。
就現代中藥學教科書及工具書的研究可知,以2015年版《中國藥典》[5]為標準,其記載乳香性味為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定痛,消腫生肌等功效;用于治療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經閉、產后瘀阻、癥瘕腹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等癥。
由此可見,本草古籍與現代藥典中對乳香性味歸經的記載大致相同,而在功效主治與臨床應用中的記載有所不同,如古籍中記載乳香可以治療玉莖作腫、口目歪斜等疾病,而《中國藥典》中并未收載這些疾病。其原因在于古代中醫學更注重于臨床實踐與實際應用。因此在臨證中,我們更應該對本草古籍慎重對待,嚴加考證,多做研究,為學者對中藥的應用提供參考,并傳承與發揚古人的經驗,將中醫事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