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日樂巴根1 烏蘭其其格1 蓮 花1 宏 梅1 烏日罕1 木 奇1 佟海英2
1.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
抑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種患病率、復發率、自殺率較高的慢性精神障礙疾病,帶來嚴重社會經濟負擔,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最有負擔的疾病,其致殘率超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將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致殘疾病[1-2]。目前,盡管研發有很多抗抑郁藥,但仍存在療效不佳或反應差異、長期服用出現毒副作用以及停藥后復發等不令患者滿意的問題[3-4]。民族醫藥其獨特的診療方法及藥物,在治療疑難雜病方面發揮著一定作用,日益受到抑郁癥研究者的關注。蒙醫驗方肉蔻-5味丸是蒙醫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赫依”病、心煩失眠、心神不安、心跳、心悸、胸悶氣喘、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及抑郁、焦慮等病癥[5-6],并療效顯著。本藥方出自于蒙醫經典著作《蒙醫成方集》,在《蒙醫百科全書·蒙醫學》和《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均有記載,由肉豆蔻、廣棗、蓽茇、土木香、木香等5種天然藥物組成。前期研究已發現其能夠改善慢性抑郁模型大鼠抑郁狀態[7-8]。研究以蒙醫驗方肉蔻-5味丸為受試藥,利用慢性輕度不可預知性應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結合孤養方法,建立CUMS大鼠模型,并給藥干預后觀察其對CUMS大鼠血清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IL-1)和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IL-6)含量的影響,從而探討其抗抑郁作用途徑。
1.1 動物 清潔級SD雄性大白鼠,體質量為180~220 g,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提供,許可證號:SCXK(京)20140004。
1.2 受試藥及試劑 肉蔻-5味丸(批號:Z15020881,內蒙古自治區庫倫蒙藥廠);鹽酸氟西汀膠囊(批號:H20073985,山西仟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水合氯醛(批號:20130401,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IL-1(批號:CSB-E08055r)、IL-6(批號:CSB-E04640r)等ELISA試劑盒均由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儀器 MULTISKAN MK3酶聯免疫吸附儀(美國Thermo公司);ST16R高速低溫離心機(美國Thermo公司);BSA124SCW電子天秤(德國Sartorius科學儀器有限公司);DHG9145電熱鼓風干燥箱(中國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5 mL真空采血管、采血針、手術刀、鑷子等器材。
2.1 分組及給藥 將60只大鼠一周適應性飼養之后按體質量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西藥組、蒙藥肉蔻-5味丸低、中、高劑量組等6組,每組10只。應激同時對各組大鼠進行ig給藥,除正常組和模型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外,西藥組給予鹽酸氟西汀3.6 mg/kg,蒙藥低、中、高劑量組給予0.2、0.4、0.8 g/kg不同劑量的肉蔻-5味丸。每日固定時間給藥1次,給藥體積為1 mL/100 g,連續刺激21天,同時給藥干預。
2.2 復制模型方法[9-10]采取CUMS和孤養兩種經典造模方法的配合使用,建立抑郁癥動物模型。將正常組5只為一籠群養,不給予任何外界刺激,并自由飲水攝食。其余各組大鼠孤養,并每天給予不同刺激,且接受刺激盡量反差較大確保不可預知目的,應激源包括24 h禁食禁水, 5 min游泳4 ℃冷水, 5 min放置45 ℃熱環境,1 min夾尾,15 min高速水平震蕩,24 h潮濕墊料,12 h晝夜顛倒等7種。各組大鼠每天接受隨機安排的一種刺激,對一組大鼠不能連續接受同種刺激,且同種刺激最多使用3次。
2.3 體質量變化 每日給藥時觀察大鼠的一般狀態,并稱量大鼠體質量,記錄統計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4天、第21天之間的差異變化。
2.4 糖水消耗測試(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 測試前對各組大白鼠適應性飲用1%蔗糖水48 h,盡量避免產生其對新事物的恐懼感,以及避免飲水位置的偏愛,每日要調換一次飲水瓶的位置。測試時,先將大白鼠禁水4 h后給予等體積或重量A和B兩瓶水(A瓶水為自來水,B瓶水為1%蔗糖水),分別計算大白鼠在飲用1 h期間的糖水攝取量和自來水攝取量(糖水偏好% =[A/(A+B)]×100%)。
2.5 檢測指標 SPT 實驗結束后10%水合氯醛(體積為0.3 mL/100 g)麻醉大鼠,縱向切開腹部,用5 mL真空采血管從腹主動脈取血,待凝血后轉速為每分鐘3500 r離心15 min。取上清液移置于血清杯后24 ℃冰箱保存待測。按照IL-1和IL-6試劑盒的操作說明進行檢測含量。

3.1 體質量變化 受刺激前各組大鼠平均體質量無明顯差異,給予刺激后模型組大鼠體質量增長明顯緩慢,第14天、第21天平均體質量顯著低于正常組(P<0.01)。第14天蒙藥中劑量組平均體質量顯著高于模型組(P<0.05);第21天西藥組和蒙藥中、低劑量組平均體質量顯著高于模型組(P<0.05,P<0.01)。如表1所示。


組別劑量/g/kg體質量變化/g第0天 第14天 第21天 正常組-195.9±6.0298.3±7.0352.2±8.0模型組-194.4±7.0257.1±17.0??289.3±13.0??西藥組0.0036196.6±6.0263.9±9.0304.4±8.0△△0.8196.9±10.0266.6±16.0300.3±14.0蒙藥組0.4197.5±9.0275.9±9.0△△303.1±3.0△0.2196.5±11.0264.9±14.0305.4±3.0△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
3.2 1%蔗糖水消耗量的影響 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1%蔗糖水的平均消耗量較低(P<0.05)。與模型組比較,西藥組和蒙藥高劑量組大白鼠1%蔗糖水的平均消耗量顯著高(P<0.05)。見表2。


組別動物數量/只劑量/g/kg糖水消耗量/mL正常組10-18.4±7.1模型組10-12.5±5.1?西藥組10 0.003617.3±4.6△100.816.6±3.3△蒙藥組100.413.3±5.6100.215.9±4.1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
3.3 血清IL-1和IL-6含量的影響 實驗結束時模型組血清IL-1和IL-6含量顯著高于正常組(P<0.05或0.01)。西藥組、蒙藥高、中劑量組血清IL-1含量及蒙藥高劑量組血清IL-6含量顯著低于模型組(P<0.05),蒙藥低劑量組血清IL-1和蒙藥中、低劑量組血清IL-6含量有降低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劑量/g/kgIL-1含量/pg/μLIL-6含量/pg/μL正常組-168.47±63.609.24±4.25模型組- 403.47±70.47??35.76±13.22??西藥組0.0036 208.37±43.43△△15.81±7.49△△0.8 260.26±47.36△22.01±10.30△蒙藥組0.4326.44±74.14△23.67±14.250.2356.59±82.1826.02±11.14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
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迄今未明確,尚處于假說階段。上世紀末提出“細胞因子”學說的發病機制,認為機體的炎癥反應可能是引發抑郁癥的重要途徑之一。細胞因子是免疫細胞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除了參與調節免疫系統的應答外,還參與調節神經化學和神經內分泌過程。抑郁癥的發生可能與機體釋放炎性細胞因子時外周免疫被激活,進而引起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功能紊亂,即免疫被激活導致細胞因子IL-1、IL-6、IFN-r、TNF-a和GF等因子的分泌增多。因此,炎癥細胞因子IL-1、IL-6等可通過下丘腦和海馬的刺激增加而使HPA軸活性增加,并糖皮質激素長期增高可使巨噬細胞上糖皮質激素受體敏感性減弱,使巨噬細胞產生的炎癥細胞因子增加[11]。這些炎性因子調節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而CRH增多使HPA軸活性增高,也是抑郁癥發病機制中HPA軸亢進的誘導因素之一[12]。研究提示,慢性應激可通過激活免疫細胞因子來影響神經內分泌、單胺遞質系統、突觸可塑性及相應腦區代謝,從而引起抑郁行為改變。另外,腫瘤或肝炎等多種以慢性炎癥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伴有抑郁,而給予細胞因子治療后可緩解抑郁癥狀,提示抑郁癥發生與炎癥細胞因子密切相關[13]。抑郁癥發生機制研究中細胞因子扮演著重要角色,可能激活HPA軸導致抑郁癥的另一條途徑。研究證實,慢性不可預見性應激導致大鼠對糖水偏好度降低,消耗量減少,故將糖水消耗試驗可作為評價抑郁模型標準[14]。實驗結果顯示,慢性應激抑郁癥大鼠的體質量增長緩慢,1%糖水消耗百分比顯著低于正常組,說明造模成功。模型組大鼠血清IL-1、IL-6含量明顯高于正常組,而鹽酸氟西汀和肉蔻-5味丸干預組大鼠血清IL-1、IL-6含量出現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肉蔻-5味丸高、中劑量組大白鼠血清IL-1、IL-6含量顯著降低(P<0.05),低劑量組大白鼠血清IL-1、IL-6含量無差異,但均呈現降低趨勢。另外,前期研究結果提示,肉蔻-5味丸能夠下調慢性抑郁癥大白鼠血清ACTH和CORT含量,有效抑制HPA軸的亢進[8]。由此可見,肉蔻-5味丸可能通過抑制外界應激所致細胞因子含量增加,進而抑制HPA軸亢進這一途徑來發揮抗抑郁效應。
傳統蒙醫學中無抑郁癥病名,但其誘發因素及臨床癥狀特征分析,與人體 “巴達干”和“赫依”密切相關,病位在心臟。蒙醫學認為,胸部屬于“巴達干”區,心位于胸腔之中,故而心居于“巴達干”的總位,心又是“赫依”的竄行之道,因此,心與“赫依”和“巴達干”有著密切關系。位于心的“赫依”及“巴達干”主要與人的精神狀態、意志、思維及反應、意識等生理活動有關,故蒙醫古籍文獻中記載,當心“赫依”功能紊亂會產生神志不清,睡眠減少,頭暈,嘆氣等表現,臨床上可出現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等抑郁癥狀,當“巴達干”功能紊亂時臨床上可見反應遲鈍,意識模糊等“巴達干”異常的癥狀[15]。另外,心與腦以黑白脈相連,從白脈之海-腦出發的白脈像彩帶一樣延伸到心臟,當心“赫依”和“巴達干”功能紊亂時,進而影響白脈傳導,臨床可出現意識模糊、精神紊亂、煩躁不安等抑郁表現[16]。因此,從蒙醫學理論及抑郁癥臨床表現分析,其病因可認為心“赫依”和“巴達干”功能紊亂,影響白脈的傳導功能,進而影響腦而引起。本課題基于蒙醫學的心與腦的內在聯系,對治療心跳、心悸、胸悶氣喘、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及失眠抑郁等病癥療效顯著的蒙藥肉蔻-5味丸進行開展抗抑郁作用研究。結果提示,肉蔻-5味丸可改善慢性抑郁癥大鼠的抑郁狀態,并能夠降低慢性抑郁癥大鼠血清IL-1、IL-6含量,這可能其通過抗炎效應進而調節HPA軸功能來發揮作用。近年來,蒙醫藥學作為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多層次、多靶點作用特點在精神障礙性疾病等疑難雜癥的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