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2 ; 2.南方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515
陰地蕨為陰地蕨科植物陰地蕨Botrychiumternatum(Thunb.)Sw.的全草。廣泛分布于云南、貴州、湖北、湖南、廣西等地,《中華本草》[1]和《中藥大辭典》中均有收錄[2]。傳統中醫認為陰地蕨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明目去翳之功效。臨床常用于小兒高熱驚搐,肺熱咳嗽,目赤翳障等癥的治療。現代藥理學實驗證實,陰地蕨中的木犀草素具有多種藥理活性:抗炎、抗過敏、鎮咳、抗纖維化、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等作用[3~5]。
隨著最近幾年國家的 “精準扶貧”政策,廣大山區種植中藥材業已成為不少農村脫貧致富的好途徑,陰地蕨作為云貴地區的民族藥,分布十分廣泛,具有較大的研究和開發意義。但作為人工種植的陰地蕨藥材,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質量標準。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這一藥材資源,筆者對其中木犀草素含量的動態積累規律進行了研究。
1.1 儀器 UV-2201型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儀器公司),LC-20A T高效液相色譜儀(日本島津儀器公司,SPD-20A型紫外檢測器,CTO-10AS vp型柱溫箱,CBM-102型工作站),SY25-1200型超聲波清洗器(張家港市三友超音設備有限公司),0.45 μm微孔濾膜(天津津騰實驗設備有限公司),高速萬能粉碎機(長沙旭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1.2 藥材 研究所用陰地蕨樣品分別在國內3個省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收集,共24份,經湖南中醫藥大學劉塔斯教授鑒定,所采集樣品均為陰地蕨科(Botrychiaceae)植物陰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的全株。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采收陰地蕨全株,洗凈,曬干。
1.3 試劑 木犀草素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批號:111520-201605),乙腈(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70615)、甲醇(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70814)、異丙醇(天津四友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批號:20170513)為色譜純,實驗研究所用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對照品溶液制備 取木犀草素對照品0. 50 mg,精密稱量,置于5 mL的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2.2 陰地蕨供試品溶液制備 取陰地蕨樣品粉末(過三號篩)1.0 g,精密稱定,將藥材粉末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 mL,稱定重量,超聲(功率500W,頻率40kHz)處理45 min,放冷,再次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6-7]。
2.3 色譜條件及適應性試驗 色譜柱為菲羅門ODS(150 mm×4.6 mm,4 μm);流動相為乙腈-0.1%磷酸水溶液(45∶55);流速1 mL·min-1;柱溫為30 ℃;檢測波長為350 nm。在此條件下,理論板數按木犀草素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
2.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木犀草素對照品溶液與陰地蕨供試品溶液各20 μL,注入液相色譜,測定,即得,結果見圖1、圖2。


2.5 線性關系考察 分別從0.104 mg·mL-1的標準溶液中吸取5、10、15、20、25 μL,作HPLC分析。以峰面積(Y)為縱坐標,木犀草素對照品含量(X)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數據經回歸處理,得木犀草素的線性方程為:Y=2175628X+2104,r=0.9998,表明木犀草素的進樣量在0.251~2.004 μg范圍內時線性良好。
2.6 精密度試驗 取木犀草素對照品溶液,連續進樣6次,測得各次峰面積,并計算相對標準偏差(RSD)值,結果見表1。
2.7 穩定性試驗 取陰地蕨藥材藥材粉末1 g,精密稱定,按“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 “2.3”項下色譜條件分別于0、4、8、12、16、20、24h依次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HPLC分析,測得每個時間點木犀草素的峰面積,并計算其RSD(%)值,結果見表2。

表1 對照品精密度試驗

表2 樣品穩定性試驗
2.8 重復性試驗 取陰地蕨藥材1 g,精密稱定,按照“2.2項 陰地蕨供試品溶液制備”的方法,平行制備樣品溶液6份,分別進樣20 μL,進行HPLC分析,測定樣品含量,并其計算RSD值,結果見表3。

表3 樣品重復性試驗
2.9 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已知含量的陰地蕨藥材樣品粉末6份,各約0.5 g,精密稱定。分別精密加入濃度為0.104 mg·mL-1的木犀草素對照品溶液1.5 mL,按 “2. 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進樣20 μL,按 “2. 3”項下色譜條件進行測定,計算回收率。結果見表4。
2.10 樣品測定 取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不同部位(根、莖、葉)的陰地蕨藥材適量,精密稱定,按供試品溶液制備(2.2)項下制備樣品溶液。取樣品溶液和木犀草素對照品溶液各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計算木犀草素的含量,結果見表5。

表4 木犀草素的加樣回收率試驗

表5 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不用部位陰地蕨藥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
經查閱相關文獻可知[8-9]:陰地蕨木犀草素易溶于甲醇,故在實驗中選擇甲醇作為提取溶劑。在實驗中先后考察了回流提取法與超聲提取法,通過HPLC分析對比,發現上述兩種提取方法所得的陰地蕨藥材中木犀草素含量相似。但超聲提取法更快捷、方便, 故選用超聲提取法對陰地蕨藥材樣品進行處理。同時,在實驗中還對流動相的比例(體積)進行了充分的考察,選用甲醇-乙腈-水(20∶40∶40)、乙腈-水(42∶58)、甲醇-醋酸-水(60∶0.1∶39)等作流動相,木犀草素的分離度和理論塔板數均達不到要求。經過多次、反復摸索實驗條件,發現采用乙腈-0.1%磷酸水溶液(45∶55)為流動相,木犀草素可以與相鄰成分達到基線分離,峰形較好,基線平穩,符合要求[10-11]。
分別對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不同藥用部位陰地蕨中木犀草素的含量進行了測定。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產地的陰地蕨藥材在同一采收期木犀草素的含量無明顯差異;不同部位陰地蕨藥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差別很大,即葉>莖>根;不同產地陰地蕨藥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呈規律性變化,其中6月初到7月中旬木犀草素的含量呈上升趨勢,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含量較高,隨后逐漸下降。故建議陰地蕨的根不作為入藥部位,以地上部分作為入藥部位,每年8月份為陰地蕨藥材的最佳采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