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能鵬,賀 培
(1.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731;2.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北京 10008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此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OFDI)作為投資母國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有效手段而得到廣泛關注。因此,深入探究OFDI推動技術創新的傳導機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然而,有必要進一步思考的是,OFDI通過何種途徑推動企業實現技術創新?此外,OFDI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必然需要資本的有效參與,而中國資本要素市場發展并不完善甚至存在扭曲現象,這是否影響OFDI的技術創新效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其作用機制又是怎樣的?對上述問題的細致分析,不僅有助于明確中國企業通過OFDI推動技術創新的實現路徑,還可從新的視角論證完善資本要素市場體系的重要意義。
通過梳理中國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相關文獻可知,現有學者主要從四個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論述:第一,OFDI技術尋求動機[1];第二,OFDI提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性[2];第三,OFDI通過提高企業生產率進而提升相關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3];第四,投資目的國對OFDI提升技術創新作用的影響[4]。相關研究并未局限于對OFDI技術創新效應結果的驗證,而是從更深層次闡析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傳導機理[5][6][7]。
基于學者們對OFDI促進技術創新傳導機理的研究發現,OFDI無論通過何種途徑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均離不開有效的資本運作。但在轉型時期,我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是資本要素市場體系存在較明顯的扭曲現象。盛仕斌和徐海(1999)、樊綱等(2011)在研究中國市場化改革政策時指出,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于產品市場化改革,造成資本流動障礙、價格剛性及價格差異化等問題[8][9]。張天華和張少華(2016)從企業所有制的偏向性政策實施的視角,認為現行資本要素分配的進入退出機制及價格歧視機制扭曲資本要素市場[10]。那么,資本要素市場扭曲是否影響技術創新?現有文獻主要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其一,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導致市場中存在尋租機會,使企業通過尋租獲取低成本的資本要素,刺激其密集使用資本要素而減少研發投入[11],同時資本要素市場扭曲造成的融資結構扭曲提高了社會平均融資成本,抑制企業自主創新[12];其二,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導致企業為獲取低成本資金而過度依賴政府關系,導致其關注短期利益而忽視技術創新可能提升長期效益[13];其三,資本要素市場扭曲通過專利引用擠出效應抑制國際技術溢出[14];其四,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影響通過在位企業資源配置效率及企業進入退出行為而抑制企業的技術創新[15][16]。
雖然較多學者基于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等視角探討OFDI對國內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但仍存在某些不足:第一,已有研究多以理論闡述為主,鮮有實證檢驗;第二,已有研究并未充分考慮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實現必然需要資本要素的有效配置這一現實問題,從而影響了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在借鑒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試圖從以下兩方面豐富現有研究:一是基于微觀企業數據,深入探析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傳導機理,并根據中介效應基本原理展開實證檢驗;二是將資本要素市場扭曲納入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分析框架,根據調節效應基本原理,系統評估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對中國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影響程度及作用機制。通過上述兩方面對已有研究的拓展,不僅為中國企業有效利用OFDI獲取國外先進技術提供合理的實現路徑,更是充分考慮資本要素市場扭曲這一現實問題對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作用機制,為進一步優化資本要素配置給出新的觀察視角和解決思路。
為考察中國企業OFDI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本文以企業發明專利授權數作為因變量、OFDI作為自變量,構建如下的基本計量模型:
lnINNOiy=γ0+γ1OFDIiy+γ2lnXiy+vi+vy+εiy
(1)
其中,i、y分別表示企業和年份,vi和vy分別表示企業和年份的固定效應,εiy表示誤差項,主解釋變量OFDIiy表示企業是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被解釋變量INNOiy表示企業的技術創新。本文以企業當年發明專利授權數的對數作為衡量企業技術創新的指標。
為實證檢驗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傳導機理,首先需明確OFDI推動技術創新的路徑依賴:第一,企業OFDI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前期,往往通過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促使其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和吸收轉化能力的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得以提升;第二,企業實現從學習向吸收轉化的演變需資金投入、研究人才和制度保障等全方位支持,而只有不斷優化和提升管理效率,企業對先進技術的吸收轉化過程才能順利進行;第三,企業OFDI有助于其獲得國外優質的技術經驗,改進自身生產流程并實現技術進步。因此,本文選取企業要素密集度、企業管理效率和企業生產效率作為驗證OFDI技術創新效應傳導機理的中介變量。
本文借鑒Hayes(2009)和張權(2018)采用的檢驗中介效應的方法[17][18],在基本計量模型的基礎上構建如下的三組遞歸計量模型:
INTENiy=a0+a1OFDIiy+vi+vy+εiy
(2)
lnINNOiy=b0+b1OFDIiy+b2INTENiy+b3lnXiy+vi+vy+εiy
(3)
lnMANAiy=c0+c1OFDIiy+vi+vy+εiy
(4)
lnINNOiy=?0+?1OFDIiy+?2lnMANAiy+?3lnXiy+vi+vy+εiy
(5)
lnEFFiy=0+1OFDIiy+vi+vy+εiy
(6)
lnINNOiy=ρ0+ρ1OFDIiy+ρ2lnEFFiy+ρ3lnXiy+vi+vy+εiy
(7)
為進一步闡析中國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對OFDI技術創新效應影響的作用機制,基于調節效應模型的基本原理,本文將資本要素市場扭曲變量納入OFDI技術創新效應傳導機理的研究框架,并構造如下的計量模型:
lnINNOiy=m0+m1OFDIiy+m2INTENiy+m3DISTKiy*INTENiy+m4lnXiy+m5DISTKiy+
vi+vy+εiy
(8)
lnINNOiy=n0+n1OFDIiy+n2lnMANAiy+n3DISTKiy*lnMANAiy+n4lnXiy+n5DISTKiy+
vi+vy+εiy
(9)
lnINNOiy=p0+p1OFDIiy+p2lnEFFiy+p3DISTKiy*lnEFFiy+p4lnXiy+p4DISTKiy+
vi+vy+εiy
(10)
1.相關變量設定
在公式(1)中,根據Hirshleifer等(2012)和張杰等(2012)對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19][20],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ln_size)、企業年齡(age)、企業利潤率(profit)、融資約束(cons)和資產負債率(lr)。
在公式(2)~(7)中,INTENiy表示企業要素密集度,設定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取值分別為1、2和3;lnMANAiy表示企業管理效率,選取人均管理成本作為代理變量;lnEFFiy表示企業生產效率。其余變量的含義與公式(1)相同。
2.資本要素市場扭曲的測度
由于本文是從企業層面對相關問題進行實證檢驗,因而借鑒蓋慶恩等(2015)采用的可有效測度企業層面資本要素市場扭曲程度的方法[16]。生產部門使用唯一的中間品生產最終產品Y,最終產品生產部門的生產函數為C-D函數,即

(11)
其中,i表示中間品生產部門,假設該部門中有兩個中間品生產商生產同質的中間品yi;q、k和l分別表示中間品生產商生產中間品時投入的技術、資本和勞動力;α表示資本-產出彈性,β表示勞動-產出彈性。企業在要素市場中通過多種融資渠道獲取生產所需資本,但由于政策性偏向和戶籍制度等條件限制,資本和勞動力要素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11][16][21]。假設潛在進入企業的資本和勞動力價格分別為r和w,技術水平為qi,P;τk,i和τl,i分別衡量在位企業面臨的資本和勞動力要素市場的扭曲程度,技術水平設定為qi,E。假設潛在進入企業與在位企業的技術水平存在差異,二者的技術水平關系為:
qi,E=δiqi,P
(12)
中間品的需求函數取決于最終產品生產部門的成本最小化,由公式(11)可得中間品的需求函數為:
(13)
其中,pi表示最終產品的價格(即所有最終產品的最低價格)。在此條件下,在位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而選擇的均衡價格必然等于潛在進入企業的邊際成本MC(qi,P),結合公式(11)可得:
(14)
本文將企業產品價格與邊際成本的比值作為衡量企業壟斷勢力的指標并記為μ(i,τ),則在位企業在均衡條件下的壟斷勢力為:
(15)
由公式(15)可知,企業的壟斷勢力來源于企業間技術水平的差異(δi)和要素市場的扭曲程度,即(1+τk,i)和(1+τl,i)。將μ(i,τ)對(1+τk,i)求導,可得:
(16)
由公式(13)和(14)可得企業對資本和勞動的需求函數,將其代入公式(11)可得中間品在位企業的產出為:
(17)
由公式(17)可得資本的邊際收益為:
(18)
由公式(18)可知,資本邊際產出由要素市場價格r、資本要素市場扭曲程度(1+τk,i)和企業壟斷勢力μ(i,τ)共同決定。將公式(18)變形,可得資本要素市場的扭曲程度為:
(19)
其中,μ(i,τ)表示企業的壟斷勢力。借鑒DeLocker和Warzynski(2012)對壟斷勢力指標改進后的算法[22],本文采用要素投入的產出彈性與該要素成本占增加值比重的比值作為衡量企業壟斷勢力的指標。由公式(19)可知,只要確定利率r,即可得到資本要素市場的扭曲程度。Hsieh和Klenow(2009)在計算中國資本要素市場扭曲程度時將利率水平直接設定為10%[21],但其偏高于中國實際的利率水平。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對1998~2009年歷年6個月至1年的基準貸款利率按時間進行加權計算,最終得到中國歷年的利率水平。
本文采用的企業特征及財務指標方面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借鑒已有文獻的研究方法[23][24],本文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以發明專利授權數作為衡量企業技術創新的代理變量,發明專利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安全出版社發行的《中國專利數據庫文摘1985~2012(光盤版)》。企業層面OFDI的相關數據來源于商務部的《境外投資企業(機構)名錄》。根據研究需要,本文將上述三個數據庫進行合并[25],選取以上三個數據庫的時間段均為1998~2009年。
本文首先采用簡單最小二乘法檢驗中國企業OFDI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在此檢驗的基礎上,基于中介效應基本原理進一步闡析OFDI提升國內技術創新能力的傳導機理。
表1的第(2)~(3)列報告OFDI推動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進而促進技術創新的實證檢驗結果。第(2)列的被解釋變量為企業要素密集度,該變量的系數越大,表明企業越趨近于技術密集型。同時,OFDI的系數為0.150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OFDI顯著推動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第(3)列中,OFDI和企業要素密集度的系數分別為2.737和0.075,且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根據中介效應的基本原理,說明OFDI可通過推動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傳導機理提升其技術創新能力。表1的第(4)~(5)列報告企業通過OFDI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改進管理效率,進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證檢驗結果。第(4)列的被解釋變量為人均管理成本,該變量的系數越小,意味著企業管理效率越高、管理機制越科學。同時,OFDI的系數為-0.26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OFDI顯著降低企業人均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在第(5)列中,OFDI和人均管理成本的系數分別為2.723和-0.029,且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企業可通過OFDI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自身管理效率,保障技術創新活動有序開展。表1的第(6)~(7)列報告企業通過OFDI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自主創新的實證檢驗結果。第(6)列的被解釋變量為生產效率(以人均總產出衡量),該變量的系數越大,表明企業生產效率越高。同時,OFDI的系數為0.201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OFDI顯著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在第(7)列中,OFDI和人均總產出的系數分別為2.733和0.025,且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OFDI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并帶動其創新發展。
注:括號內為t值;*、** 和*** 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顯著。下表同此。
由上述OFDI技術創新效應傳導機理的實證檢驗可知,OFDI確實可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第一,由于技術創新成果在區域內具有溢出效應,企業通過OFDI進入東道國技術創新集聚的地區和領域,可快速有效地掌握相關科研成果,經消化、吸收后轉移至母國,促使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而增強創新動能。這一結論與楊連星和劉曉光(2016)對OFDI存在技術外溢效應的判斷一致[7]。第二,企業通過OFDI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促使其改進管理機制、優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而管理更加科學的企業顯然更具開展自主創新的制度保障。該結果從實證角度驗證肖仁橋等(2015)關于企業管理效率提升對其創新效率產生積極影響的論斷[26]。第三,企業通過OFDI可借鑒并獲取東道國優質技術人員的先進經驗,促使其改進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助力其實現技術創新能力的躍升。該結果驗證毛其淋和許家云(2014)對OFDI推動技術創新傳導機理的解釋[2]。
考慮到企業OFDI推動技術創新可能存在“滯后效應”,本文通過將當期與滯后一期的主變量系數進行比較后發現,滯后一期的OFDI技術創新效應明顯增強,且本文闡析的三個傳導機理仍成立,表明OFDI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在滯后一期依然存在且更加顯著(1)限于篇幅,滯后效應檢驗的實證結果未列出,作者備索。。
OFDI無論通過何種途徑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都需要資本要素的有效配置。因此,進一步探究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如何影響中國OFDI的技術創新效應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表2報告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影響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實證結果。表2的第(1)列OFDI*distk的系數為-0.0833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資本要素市場扭曲顯著抑制OFDI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第(2)列INTERN_distk的系數為-0.002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對企業通過OFDI吸收利用東道國科研資源進而提升其技術密集度具有負向影響。其原因在于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需投入大量資本,而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則使企業難以獲取低成本資金,因而妨礙其充分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張杰等(2012)在分析企業R&D投入的融資渠道時,同樣考慮了融資約束抑制企業創新的問題[20],印證本文的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第(3)列lnMANA_distk的系數為-0.001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對企業借助OFDI學習國外管理經驗、改進自身管理模式,進而推動創新發展具有顯著的阻礙作用。這是由于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導致市場中存在尋租機會[11],而尋租行為則增加企業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27],最終對其通過OFDI獲取國外經驗、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形成抑制效應。第(4)列lnEFF_distk的系數為0.001,雖不顯著,但仍可說明即便在資本要素市場扭曲的情況下,OFDI依然對企業獲得國外優質技術經驗、改進自身生產流程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正向作用。這主要是由于資本要素市場扭曲使綜合實力強大的企業更易獲得融資支持而擴大生產,基于規模經濟原理,此類企業的經濟效益隨著生產的擴大而不斷提高,投入更多資本于研發創新活動,最終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這一結論符合張天華和張少華(2016)關于政策性偏向引致資本要素市場扭曲進而阻礙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研究論斷[10],并從側面驗證規模經濟理論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的適用性。為表明上述實證分析的可靠性,本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對其進行檢驗,實證結果(表2的第(5)~(7)列)支持上述的研究結論。

表2 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影響中國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作用機制
通過上述分析可發現,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對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影響存在兩種情形:一方面,資本要素市場扭曲顯著不利于企業通過OFDI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而內化為創新動能,抑制OFDI技術創新效應;另一方面,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導致資本更多地配置于實力更強大的企業,助力其實現規模經濟、加大原創性研發投入,對OFDI促進技術創新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然而,雖然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對OFDI技術創新效應具有雙向影響,但從表2的第(1)列的交互項OFDI*distk的系數顯著為負來看,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在總體上顯著抑制OFDI技術創新效應。
雖然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數據,并借助固定效應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隨個體和時間變化的遺漏變量問題,但為得到更為穩健的研究結論,本文仍采用工具變量法對上述問題進行有效規避。具體而言,本文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進行估計并設定內生變量和工具變量。在工具變量的選擇上,參考施炳展和冼國明(2012)、白俊紅和卞元超(2016)采用的方法,分別以各內生變量的一階滯后項作為其工具變量[28][29]。這一選擇的合理性在于:既保證內生解釋變量與其滯后項顯著相關,又滿足滯后項“前定”而與當期擾動項不相關。

表3 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實證結果(Ⅰ)
注:Cragg-Donald Wald F統計量的原假設為“存在弱工具變量”,若拒絕原假設,則說明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表4同此。

表4 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實證結果(Ⅱ)
表3為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和工具變量法對中國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傳導機理進行穩健性檢驗的實證結果,表4為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和工具變量法對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影響中國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作用機制進行穩健性檢驗的實證結果,兩個實證結果的可靠性主要取決于工具變量的有效性。由表3、4所示,檢驗弱工具變量的Cragg-Donald Wald F統計量均大于10%水平下的偏誤值16.38,且大于Staiger和Stock(1997)提出的臨界值10,可拒絕原假設“存在弱工具變量”[30]。同時,由于本文選取的工具變量個數與內生變量個數相等,故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
本文從微觀層面對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傳導機理及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影響OFDI技術創新效應的作用機制進行理論闡析和實證檢驗,得出如下的研究結論。第一,OFDI確實有助于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由于研發具有溢出效應,企業通過OFDI進入東道國技術創新集聚的地區和領域,可快速掌握所需的科研成果,經消化、吸收而轉移至母國,促使企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最終實現技術進步。企業通過OFDI可學習和借鑒國外管理經驗,以改進自身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率,而管理更加科學的企業顯然在技術創新方面更具有優勢。企業通過OFDI借鑒國外優質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有利于改進生產流程、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第二,資本要素市場扭曲影響OFDI的技術創新效應,但作用機制和影響結果不同。一方面,資本要素市場扭曲顯著抑制企業借助OFDI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傳導作用;另一方面,資本要素市場扭曲雖然導致資本更多地配置于實力更強大的企業,但可促進其實現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
基于上述的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的幾點建議。第一,繼續穩步推進“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通過融入全球生產網絡、利用全球經濟技術資源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OFDI企業應重視并多舉措加速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在學習、吸收和轉化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積累融合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穩步提升其生產效率,為其發揮OFDI技術創新效應提供多維度的保障。第二,繼續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制度規范,構建合理的價格體系。加快資本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取消阻礙資本跨地區、跨部門和跨行業自由流動的制度性壁壘及偏向性政策,從根本上保障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尤其是原創性研發)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