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 企業一般管理者只認為自己的債權不及時收回會形成經濟損失,往往不重視債務的管理。本文通過對某企業一筆長期掛賬債務未及時清結,導致付款方起訴,企業敗訴,不僅賠償預收貨款,還加倍賠償資金利息,造成企業巨大經濟損失的案例,對企業采購銷售經營內控環節進行分析,便于財務人員能對相關風險進行識別。
關鍵詞 債務 敗訴 損失 風險識別
中圖分類號:F812.7文獻標識碼:A
1案例
A企業2011年7月11日與B企業簽訂購貨合同,同時與C企業簽訂售貨合同,約定A企業向B企業購買原材料銷售給C企業。
A企業7月21日收到C企業預付貨款100萬元,7月25日向B企業支付貨款60萬元。
合同簽訂后,A企業作為發貨人,向C企業所在地車站發送原材料30車1959噸,7月17日裝10車、8月4日裝5車、8月5日裝5車、8月14日裝5車、8月15日裝5車。
貨物發運后,A企業未及時與B企業進行采購開票結算,財務掛列預付B企業采購款60萬元;也未與C企業進行銷售開票結算,掛列預收C企業采購款80萬元(扣除了列支的運雜費20萬元)。貨票原件交給B企業,未交給C企業。該項業務至2015年12月C企業向A企業發出《往來賬款詢證函》,要求對欠款100萬元進行確認時一直未辦理結算開票。
2017年11月,C企業向法院起訴A企業,要求退還100萬元貨款并承擔違約責任。
2018年6月,法院認為A企業不能舉證證明已交貨履行合同,作出判決:一是A企業在判決生效10日內返還C企業購買原材料貨款100萬元。二是A企業在判決生效10日內向C企業支付違約金(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從2011年10月1日至款項付清之日止)。三是A企業承擔訴訟費用2萬元。
2債權債務長期掛賬及形成損失分析
該業務從2011年7月初發生,到8月初完成,從履行合同到完成交貨前后才1個月的時間,但到2017年11月C企業起訴時,6年多的時間A企業做為購銷的中間環節都沒有完成該業務的結算,在應訴工作中又未能提供有力證據,雖然在二審時提供了關鍵證據,但已無法改變法院對此案的最終判決,造成敗訴,不僅墊付了運雜費、預付了購貨款,還要把預收的貨款退還,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賠了夫人又折兵。究其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七個方面:
2.1業務人員責任心缺失
從2011年7月業務發生至2017年C企業起訴時,業務經辦部門經理清楚具體情況,但都未采取有效措施,也未向企業領導匯報真實情況。
C企業起訴后,該經理作為訴訟代理人未高度重視應訴,對結果盲目樂觀,沒有意識到敗訴風險,未對業務過程和證據材料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研判,訴訟材料準備不充分,在一審中沒有全力尋找貨票原件、與對方之間的書面材料等重要證據,也未向法院進行提供,在訴訟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局面,導致因舉證不力而一審敗訴,二審法院認定A企業無正當理由未在一審舉證而維持原判。
2.2業務人員沒有風險意識
該經理片面認為,在該業務中,公司收到了C企業100萬元貨款,扣除向B企業支付60萬元和承擔鐵路運費20萬元后,A企業事實上沒有損失,沒有意識到C企業要求退款的風險和后果。
2.3業務人員欠缺業務相關法律知識
2015年A企業收到C企業《往來賬款詢證函》后,盲目回函,對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進行了確認。C企業是2011年7月21日向A企業支付的預付款,合同期限到2011年9月30日止,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是三年,2014年10月1日就已超過訴訟時效。對于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確認,A企業只要以訴訟時效過期為由不予確認,就能對被起訴提出抗辯。但是,該經理收到C企業要求對100萬元預付款進行確認的《往來賬款詢證函》后,在函件上寫“財務掛帳(80萬元),業務未辦理結算”后,于2016年2月10日蓋章確認。在辦理詢證函過程中,業務經理欠缺相關法律知識,不僅自認了欠款事實,而且還導致了訴訟時效重新計算,詢證函成為訴訟中對方勝訴的關鍵證據。
2.4業務交接制度未有效執行
該業務遺留問題和資料在業務人員之間經過多次交接,清楚業務情況的該經理作為監交人,未向接收人員明確該業務存在問題和提出相關要求,對該業務仍然不管不問,致使業務人員不知道也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
2.5工作職責界定不清,關鍵環節控制失效
業務發生時,A企業業務經理安排甲業務員經辦該項業務,乙業務員指導配合,但該經理未對業務采購、銷售環節具體由誰負責進行安排和明確,導致A企業在裝運票據交接、貨物交付確認、結算手續辦理等關鍵環節無人具體負責。
2.6不嚴格執行合同,合同條款形同虛設
A企業和C企業簽訂的售貨合同中明確約定:“實行增值稅專用發票、運輸貨票兩票結算,其中:承運人的運輸貨票開具給C企業,A企業原票原轉。”但A企業甲業務員卻將貨票原件交給了B企業,未交給C企業,違反合同約定交接票據。
2.7未按照合同約定及業務流程進行結算
業務發生后,B企業沒有開票結算,由于未取得進項發票,A企業也未向C企業開具銷項發票,裝車后也沒有與C企業對裝車情況進行書面確認和結算,無交貨單、結算單和發票,無法舉證C企業認可裝車交貨的任何證據。
3財務人員對內控漏洞的識別及風險把控
從這筆業務來看,似乎和財務人員沒有直接關系,主要是業務人員的問題,但財務人員在企業經營管理環節中處在非常關鍵的位置,通過對內控環節漏洞的識別,可以為企業管理者做出判斷提供關鍵信息。
3.1采購業務流程
采購指企業購買物資(或接受勞務)及支付款項等相關活動,是企業生產經營的起點,既是“實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資金流”密切關聯。采購流程分為編制需求和采購計劃、供應商選擇、確定采購價格、訂立合同、管理供應過程、驗收、退貨、付款和會計控制等環節,流程雖然不復雜,但卻蘊藏著巨大的風險,例如:采購需求不合理、采購計劃虛假、流程不相容崗位未分離、招標流程不規范、缺乏驗收、付款審核不嚴等等。
從以上案例看,A企業在供應商選擇、管理和評估方面存在缺失。由于A企業業務人員工作失誤,未將貨運發票和提貨單直接交給C企業,而是讓B企業轉交,B企業利用這個漏洞,將該批貨物又賣給了其他企業,貨物實際未送到C企業手中。A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對供應商沒有評估機制,如果一切按照合同操作B企業是沒有機會“一貨兩賣”的,而一旦A企業自身出現漏洞,被心懷不軌的人逮到,造成損失只是早晚的問題。
3.2債權債務信息核實流程
為規范企業財務報告,保證報告的合法合規、真實完整和有效利用,企業在編制年度財務報告前,應當進行必要的資產清查、減值測試和債權債務核實。
一般企業都比較重視債權,往往忽視債務,想著別人的錢能多占用一天就多一天。其實,通過以上案例知道,企業掛列的不論是債權還是債務,都是對未完結經營事項的反映,簽認的過程是提醒業務具體經辦人員還有業務結算未完成,要梳理其中存在的問題,盡早解決。
按照國家明法總則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訴訟時效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債權債務簽認是交易各方對未完結經濟事項在財務賬目上反映的金額進行確認的過程。簽認了既表示雙方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的時點,也成為被侵害方主張權利的重要法律依據。而A企業業務員就是沒有意識到簽認的作用,認為只是財務的例行工作,草率的進行了簽認,使已經失效的權利又重新開始計算。
為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財政部從2008年起就建立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經過十多年,仍然有大量的企業內部控制建設還不完善,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財務人員不能再停留于簡單的統計數字、做個報表,而要通過對內控漏洞的識別,透過數字看數字背后的東西,及時提醒領導和業務人員關注異常經營事項,真正做好最后一道保障資金安全的防線。
參考文獻
[1] 企業內部控制研究組.企業內部控制手冊[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