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新昕
摘 要: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設置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學前美術教育工作者。隨著幼兒園教師教育層次的提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應從教育目標、學習方式、課程內容和師資隊伍的建設四個方面實現多元化改革。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課程改革;多元化
國家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學前教育發展,而藝術綜合教學占學前教育的很大一部分,美術課又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就給培養學前教育美術教師的高校和院系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如何改革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是擺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亟待解決。
一、明確教育目標的多元化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所具備的美術基礎和美術能力決定了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育既不同于中小學普及性的審美教育又不同于更高級別的高校專業美術教育。而作為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師資的高校其教育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又具有多元文化技能水平的新一代幼兒教育工作者。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充分考慮該專業的社會需求,培養出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專業實踐技能和學前美術教育教學能力的多元復合型幼兒美術教育人才。
二、實現學習方式的多元化
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單一授課形式存在著許多的弊端,教學往往局限于書本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實踐,無法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精神的主體意識,師生都缺乏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為了適應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特點,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鄭州幼專)通過以下三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素養和美術能力的提高。
(一)在探索中學,通過活動培養綜合素質
寓教于活動中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按照鄭州幼專“育人文,重實踐,強技能”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在做中掌握知識,在動手中學會動腦,拓展訓練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綜合能力。鄭州幼專舉辦了校級的創意美術大賽、“五一”美展或“十一”美展,還組織學生參加省級及國家級各類大學生藝術展演等一系列活動,通過活動中取得的優異成果鼓勵和激發了學生對美術的熱愛,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美術學習。這體現了鄭州幼專美術教師精湛的教育教學指導能力和學生們的扎實的藝術功底,展現了師生和學校的風采。
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鄭州幼專堅持舉辦了20屆的服飾藝術展演活動使學生將所學的美術專業知識運用于設計和創作的實踐之中。并且在2018年為了配合河南省學前教育宣傳周啟動儀式,將原來的服飾藝術展演活動升級為“點燃童夢”鄭州幼專2018兒童創意服飾展演活動。目的在于更加貼合幼兒園工作的實踐需要。本次服飾藝術活動選擇了12個兒童喜愛的主題進行創作,組織27個班的學生展出70余套兒童服飾作品、90余張創意服裝效果圖、20余張主題設計說明海報,以及相關主題展示的背景及道具設計。大賽當日特邀請10余名幼兒園園長作為評委。即將畢業的學生通過該活動培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職業發展潛力,為下一步走向職場,適應社會,做好充分的身心準備。
(二)在交流中學,積極加強合作
走“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思路。把有教學經驗的幼兒園美術教師和園長請到學校進行講課或輔導,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化水平的好方法。鄭州幼專先后聘請了多名省市優秀幼兒園的專家教師和園長到學校開辦講座,進行教學示范和指導,擔任相關美術活動賽事的評審工作等。在一場場講座、一次次指導和一句句點評中,學生被激發,被點燃,被鼓舞,疑惑得到了解答,學生收獲滿滿。另外,每學期通過學生教育教學見習、實習或頂崗實習的形式,給老師和學生提供到幼兒園進行觀摩學習的機會。在見實習的交流中了解美術教學的實際需要,并及時根據需要調整和修訂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
鄭州幼專通過參與2018年河南省暨鄭州市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活動展現美術教育成果。同學們制作出許多精美作品,如衍紙畫、黏土畫、手工盒、折紙書、造型球、陶藝制品等純手工工藝品,以及以環保為設計理念,用紙和麻繩等綜合材料純手工打造的服飾作品,引來不少參觀群眾駐足觀看,贊不絕口。
另外,為了加強校際間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討和學習。我們成立了鄭州幼專兒童美術研發中心并通過 “河南省學前教育集團課程建設——省職專院校學前教育美術課程改革”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為學前美術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個專業發展、思想交流、科研探討、美術研究的平臺,對學前美術科研能力的提升定會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思想火花的碰撞,開展默契的合作交流,領航全省學前美術教育。
(三)在實踐中學,創設良好學習環境
由于美術課程的關注視覺性、創新性、實踐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教學場所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室,應該更加多元化。豐富多元的教學場所既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又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探索實踐的機會。因此創造良好的、多元的教學環境,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運用更多樣的教學策略與方法能夠更好地實現美術教學效果。如專門設立符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特色的專業實訓室和工作室,是幼師學生見習、實習以及觀摩美術活動的最佳場所,致力于美術教學理論的研究與美術教育技巧的探索與創新。
三、豐富課程內容的多元化
美術課是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對激發學生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內容應該是多元的,從理論知識到技能要求,都應做到全面而又有創新。
(一)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模塊化設置
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的設置可分為四大模塊,基礎造型能力課程、手工制作課程、美術應用提高課程和專業選修課。這些模塊層層遞進,逐步深入,有先后順序。譬如在上手工課之前應該先開設造型基礎課程教學,因為手工課的實踐操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造型能力并掌握色彩搭配原理。手工課主要包含軟紙工、硬紙工、泥工、布藝、綜合材料創意與玩教具制作等課程內容。而美術應用模塊主要包括如何欣賞兒童畫、多種兒童美術技法課程教學及幼兒園環境創設等,著重培養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幼兒園工作所應具備的美術素養和能力。此外還要根據學生興趣愛好,開設電腦美術設計、繪畫創作技法、中國畫、繪本美術等選修課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課程內容之間的滲透,重視藝術教育內容設計的整體性與綜合性。
(二)傳承的立場和發展的眼光
鄭州幼專的美術教學經歷了60年的傳承和發展,積累下了無數的寶貴經驗。幾代幼師人為了幼師美術教育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扎實的美術造型能力的教學,和幼兒園美術教學的無縫鏈接,以校為家與學生共同學習一起成長的幼專美術教育精神,是我們幼專美術教學的傳承。而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全球化以及視覺文化的背景下,“視覺時代”的來臨已是不爭的事實,“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被逐漸打破——“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美術教育應當有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情感表達,提高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而我們的美術教育也要順應“視覺時代”的要求,實現“大美術”,就必須進行綜合的改革,這種改革要以現有的美術教育系統為基礎,實現美術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和綜合性,開設豐富多樣、新穎有趣的課程,以更加開放和兼容并蓄的態度對待各種門類間的融合和互相作用。例如根據河南省各地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文化習俗發掘當地獨特的美術資源,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地域民間藝術,并將鄉土內容融入美術教學,利用節慶文化和習俗進行幼兒園環創設計的教學嘗試等。
(三)美術專業基礎和學前實踐應用相結合
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中要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在課程內容上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設置好專業基礎課與實踐應用課的課時分配。除對基本的造型、色彩基礎技能的訓練外,同時更應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特色,開設更容易應用于幼兒園工作的卡通畫、綜合材料應用設計,以及玩教具制作、兒童美術技法教學等內容。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藝術發展潮流,在色彩課程中增加流體畫藝術、濕拓畫技法等內容。在手工課中增加衍紙藝術、陶泥、布藝扎染、服飾設計、紙漿及造紙技法等動手操作性強的課程開啟學生智能。另外幼兒園環境創設課程的開設,能夠啟發學生從審美的角度思考節慶日的環境布置,以及主題墻的板式設計、色彩搭配、制作內容,這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掌握的重要能力。加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內容和生活及實踐的聯系,使學生所學習的內容真正為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服務。
四、師資隊伍建設的多元化
鄭州幼專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20余名,全部為碩士及以上學歷,不僅專業知識過硬,更是在幼專的幾年教學中成為幼兒園美術教育方面的專家。我們通過“大輪回”的教學方式加強“純藝術出身”的青年美術教師更快地適應幼師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通過優質課比賽,加強幼兒心理、幼兒教育知識的集中培訓和“傳幫帶”等多種途徑提高美術教師的學前美術教學的專業化程度,使自己的教學內容貼近學前教育學生的實際。青年教師在“大輪回”的教學方式中從新生入校一年級開始帶,一直將學生送至畢業大致需要3年到4年的時間。在一次“大輪回”中教師將對幼專所有的美術課程內容和門類有所涉獵,經過2~3個“輪回”就能較好地適應幼專特色,并在自己的專業方向上進行認真和深入的鉆研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教學創新能力。
另外為了促進教師教育水平的提升組織教師參加全國幼兒美術教育研討會,組織河南省幼兒美術教育研討會活動,從中收獲新的理念,了解新的教育動態,掌握新的教育方法。老師們在一次次的分享討論中把所學所思融入今后的美術教學。
總而言之,高師要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專業培訓、教學經驗交流活動和業務技能競賽等,鼓勵教師進行課程進修或訪學,加強專業學習,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紀瑞祥.淺析幼兒園教改背景下的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設置[J].科技信息,2012(5).
[2]史秀娜.“大美術”語境下的高校美術教育現狀及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5(2).
[3]晏理.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芻議[J].美術教育研究,2018(1).
作者單位: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