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茹月
摘 要:奧爾夫教學法作為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體系,目前在國內被廣泛應用到對智障兒童的音樂教學中,賦予音樂教學以全新的反傳統的觀念和方法,簡述奧爾夫教學法對智障兒童在音樂教學中所產生的有效影響和作用。
關鍵詞:奧爾夫教學法;智障兒童;音樂
一、奧爾夫教學法
(一)理念
奧爾夫教學法提倡從音樂產生的本源和本質出發,即“訴諸感性、回歸人本”,這與我們原先對音樂教育的本質的認識是大大不同的。奧爾夫教學法認為表達思想和情緒,并通過語言、歌唱、樂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是人類的本能欲望。因此,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斷地啟發和提升這種本能的表現力,對于智障兒童來說,這種需求更加明顯,我們不提倡注重表現的好與壞,因此,奧爾夫教學法就與傳統的音樂教育所追求的目的截然相反。
智障兒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同于正常孩童在溝通、表達、行為方面的缺陷,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我們更加需要注重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教師則需要耐心引導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將愉悅身心、學習藝術二者充分結合,相得益彰,這才是奧爾夫教學法的重要特點之一。
和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相比較,傳統模式只是單純地教授學生如何唱、跳、彈奏等,學生大多是被動地模仿老師。老師在課堂上也更多的是追求結果,嚴厲地對待學生,無形中形成了對學生的壓力,對于智障兒童更多是需要老師耐心細致的引導,因為特殊兒童在接收信息方面比正常兒童要緩慢和困難,此時更需要教師轉換教育方式和思想,奧爾夫教學法正是我們需要應用在對智障兒童的音樂教育良藥。
(二)原則
奧爾夫教學法所尊崇的原則是要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綜合式、即興式”的學習音樂。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動起來,做各式各樣的游戲,讓學生的情緒更輕松,不知不覺在歡快的氣氛中接受著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綜合音樂訓練。特別是在對智障兒童的教育中,更應該注重這一原則,讓他們在課堂上多運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不僅可以鍛煉大腦和四肢協調,也十分有助于孩子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更好地感知音樂。
(三)特點
奧爾夫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關注對孩子心理世界的開發,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在音樂教學中應用奧爾夫教學法,學生不會把學習音樂當成是一種負擔,反而會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世界中,用他們的肢體、語言、樂器自由地表達感情,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對樂感、樂理、表演等掌握得更加迅速。除此之外,奧爾夫教學法也給予孩子發展個性的無限空間,也在集體表演中教育學生有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二、奧爾夫教學在智障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智障兒童的特殊教育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據統計我國現有的智障者超過1000萬,其中學齡智障兒童的人數就占近一半。音樂治療法在特殊教育領域的地位日益得到重視,而奧爾夫教育法則是目前我國特殊教育領域中比較先進的教學方法,對智障兒童的教育產生的有益影響不可忽視。
(一)在歌唱教學中的應用
在歌唱教學中,選取適合殘障兒童歌唱的較簡單的兒童歌曲、音樂和語言有許多相通的元素,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孩子感受音樂旋律的起伏波動,還能夠訓練智障兒童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老師在教授歌曲的過程中,可以出示圖片或者模仿動作讓孩子更好地記憶。
(二)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
奧爾夫教學法提倡在音樂教學中結合游戲等自身訓練的方式,使學生在游戲中忘記自身身體缺陷,激發智障兒童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充分調動孩子的身體表達欲望。通過游戲、體態律動的訓練,促進他們的肢體協調發展,進而鍛煉和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在做游戲的同時,學生不僅可以快速地掌握一些基本的舞蹈動作,還可以鍛煉他們的集體合作意識,彌補他們在感知覺和動手能力方面的不足。
(三)在樂器演奏方面的應用
奧爾夫教學法中所提到的樂器種類十分豐富并且很好掌握,對于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來說更容易參與到音樂活動當中。教師在樂器演奏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他們想表演的樂器,通過自身與樂器的接觸,對不同材質的樂器進行區分,感知不同樂器的音色和旋律的不同,更好地刺激殘障兒童的感知覺能力。
奧爾夫教學法在對智障兒童的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能夠很好地鍛煉殘障兒童在語言、肢體、表情方面的表達,同時可以改善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能力,極大地改善了殘障兒童各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對殘障兒童的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應更加重視的一部分,還需要更多的心理、音樂、醫學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來促進我國殘障兒童教育的不斷發展,為殘障兒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盡情描繪未來。
參考文獻:
[1]程虹毓.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孤獨癥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5).
[2]張鴻懿.音樂治療在智力障礙兒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