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某養生大師59歲去世”的消息刷屏,一時間,“養生延壽”之說被嚴重質疑,更有人搬出一些個例:健美明星、運動健將、藥學專家均英年早逝,而有的人一生抽煙喝酒習慣不改,卻依然得享高壽,由此得出結論——生死有命,人為干預不但徒勞無益,甚至反增禍害!
對于這樣的結論,您認同嗎?“養生者長壽”還是“不養生者長壽”,恐怕目前無法從數據上加以分析,但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一輛車,您精心保養和過度使用,車子的性能和壽命能一樣嗎?兩千多年前,曹操在他的詩歌《龜雖壽》中就說,“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的壽命長短,不單單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如果能夠保持良好心態,保養得當,也能夠健康長壽。
所以,我們既要承認基因對壽命的重要影響,又要盡可能地對身體進行必要的保養,如此才能盡享天年。不過,“養生”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免荒腔走板,甚至誤入歧途。
首先是養生的“知行合一”問題。有的人嘴上說的是“養生”,實際行動卻是“害生”。當然,這種“害生”有的是主動為之,有的也是出于無奈。比如59歲去世的這位養生大師,雖然深諳養生之道,但平時工作也非常忙碌,根本做不到張弛有度;比如,前段時間,10天內有三位青年醫生因“心梗”離世。按理說,他們作為醫生,應該更能注意到身體狀況的異常,但遺憾的是,過于忙碌的工作掩蓋了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這些從醫者的教訓就提醒我們,無論掌握多少養生經驗,切莫忘了“身體力行”。
其二是養生的“度”的問題。養生也講究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運動是好事,但運動過量身體必然無法承受;適當進補可以增強體質,可過量攝入補品卻會擾亂身體氣機;粗茶淡飯有利防御“三高”,可營養不良卻動搖了身體根基……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一定要認清,“養生”到底是為什么?為的是以積極的心態、灑脫的姿勢,從容地走過“生與死”之間的這場人生大秀,而不是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恐“死之將至”,如此一來,“養生”非但不是人生的助力,反而是枷鎖了。
所以,養生就是不能“作死”,也不要“怕死”;生死之間,恬淡從容,道法自然,如此,就足夠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