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好累!”這是現代人經常掛在嘴邊兒上的一句話。在中醫看來,雖然都是神疲體倦,但其中病因卻可能各不相同。本期,中醫專家為您細細道來。
【這五個原因,都會讓你感覺“累”】
脾虛濕氣大,會讓你疲憊不堪
濕氣重是現代人的“通病”。中醫里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有些人明明身強體壯,就是感覺使不出勁、容易困倦、注意力難以集中,感覺像被什么束縛著一樣。還有一些人,一到了夏天,就會有全身乏力、疲倦,甚至失眠心煩、口舌生瘡等癥狀,中醫認為這些疲勞、提不起精神的癥狀,都是跟濕氣重有關。濕邪侵及人體,留滯于臟腑經絡,會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人們便出現了肢體困重、腹瀉便溏、舌苔白厚等癥狀。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羅大倫指出,現代人之所以被濕氣“纏身”,主要由于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個是缺乏運動。因為運動可以讓脾陽振奮,這樣腎陽才能生發,肺氣才能通調,如果這些都做不到,水濕就會難以運化。
水濕重的第二個原因是脾陽受傷。中醫認為,脾是負責管理水液的。我們如今有冰箱,可以隨時喝到冷飲,吃涼的東西,比如冰鎮啤酒、冰激凌、冰鎮飲料、冰鎮西瓜等等,這些寒涼之品會傷到我們的脾陽,而人體正是靠脾陽來運化水濕,脾陽如同大地上的土,如果土沒有了,那么水一定會泛濫。
第三個原因是腎陽不足。腎也是負責管理水液的,現代人腎精消耗的機會很多,打開電視機、翻開畫報、打開電腦,處處可以看到讓我們迷失的情色畫面,還有熬夜等各種不良生活方式,都會損耗腎精,腎精損傷多了,腎陽就會不足。
肝病及脾,也會讓人渾身乏力
臨床上有很多肝病患者多有肝功能上的波動,而肝功能波動的典型表現就是渾身乏力。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傳染科主任醫師盧秉久講解說,從中醫角度來看,肝病和脾臟有著很大聯系。食物進入體內后,需要脾臟的消化和吸收,才可以將精微散播到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因此,脾的消化運輸功能正常,才能夠提供足夠的養料,臟腑、經絡等才能得到充足的營養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其中,脾對四肢肌肉有著特殊的意義。
中醫認為,脾主一身的肌肉,四肢全賴脾臟運輸和撒播營養,才可以活動起來,輕松有力。如果脾失于健運,無法布散精華,四肢的營養就會不足,就會出現倦怠無力,甚至消瘦。而大家想象不到的是,肝臟生病時,往往會“欺負”脾臟,使得脾臟無法工作,精微就無法運輸到四肢肌肉,自然就會出現乏力的表現。這種情況,被稱為“肝病及脾”。因此,肝病患者要注意了:一旦出現渾身乏力的癥狀,要趕緊去正規醫院檢查肝功能并進行相應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腎氣虛了,一到傍晚就會覺得累
中醫認為,“腎主骨”。如果腎氣虛,會直接體現在我們的筋骨方面。因此,腎氣虛的人,會有腰膝酸軟的感覺。同時,腎氣作為一身臟腑之氣的根本,它如果虧虛了,就會產生一身之氣的虧虛。這體現出來,就是患者神疲乏力。這種疲乏,是靠休息難以緩解和改善的。有些人尤其在下午5~7點的時候(此時段是腎經當令),身體無力感的反應最為強烈,這就是比較典型的腎氣虛的表現。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教授李占玲提示大家,腎氣虛除了有渾身乏力的表現,還可能伴有健忘、耳鳴、尿頻、男性早泄、女性帶下量多而質地清稀、冬天怕冷夏天怕熱、失眠等癥狀。大家可以根據上述癥狀,初步判斷自己的體乏無力是否是腎氣虛導致的。
肺氣虛了,說話無力,愛感冒
肺主皮毛,司呼吸。如果你的身體經常感覺到疲乏無力,并且伴有說話聲音無力,大聲說話呼吸會短促,只要稍微一運動或者是勞作就容易出現氣喘吁吁以及呼吸急促的情況,那很可能是肺氣虛了。
肺氣虛的人除了以乏力、語言低微為主要特征,還很容易感冒、流鼻涕或者是畏寒。會有盜汗、自汗的表現,患者除了天氣炎熱或運動出汗外,即使在冬天稍微活動也會出很多汗,有時甚至吃東西都會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虛不固表所致。
此外,肺氣虛還容易導致脾氣虛。這樣,大腸的消化功能以及蠕動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導致大腸無力而出現便秘。主要癥狀表現為:身體感覺到有便意,但是卻很難正常排出體外。
心氣不足,會讓你疲勞心悸
心氣虛是氣虛的一種,所以會有氣虛的種種表現,比如,容易疲勞、多汗等。但是,由于心有它自己獨特的生理功能,所以心氣虛也有自己特有的癥狀,最明顯的就是心悸。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艷說,大家如果偶爾心悸一下,不用太過擔心。但如果是持續性、較為頻繁的心悸,同時伴隨自汗、神疲體倦等癥狀,就要考慮是不是心氣虛了。
通常情況下,先天體質弱、稟賦不足,后天疲勞過度,或者久病不愈、年邁體衰的人,都比較容易心氣虛,尤其是老人。《靈樞·天年》中說:“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所以年紀大了以后,身體容易出現疲勞感,且伴有心悸,要考慮到是心氣不足,要有意識地補心氣。
專家簡介
盧秉久,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傳染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艷,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遼寧省名中醫。
李占玲,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教授。
羅大倫,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
【總是感覺那么“累”,怎么破?】
振奮脾陽祛濕氣
羅大倫建議大家,因脾虛濕氣大而導致的渾身乏力,應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常常會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是,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會越多。運動可以振奮脾陽,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瑜珈、太極等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第2招:飲食避免寒涼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以免損傷脾陽。
第3招:自制八珍糕
八珍糕由八種藥材組成,它們分別是黨參(或者人參)、白術、茯苓、薏米、蓮子肉、芡實、山藥和白扁豆。其中,山藥、蓮子肉、白扁豆可以滋補脾陰;黨參和白術可以滋補脾陽;茯苓和薏苡仁可以祛濕;芡實有收澀之功。八珍糕曾是過去帝王常用的食療方,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甚好。
【食材用量】
黑米、糙米、粳米、糯米各200克。黨參(或者人參)30克、白術30克、茯苓50克、薏米50-100克(舌苔薄放50克,舌苔厚放100克)、蓮子肉50克、芡實50克、山藥50克、白扁豆30克(大便干燥,用杏仁代替)。
【具體做法】
先把上述八種藥材研成粉末,再把黑米、糙米、粳米、糯米研成粉末,然后和藥末混合,裝在一個淺碟子里面,加入適量清水,和成面,可以加一點白糖,上鍋蒸20分鐘后,軟軟的米糕就做好了。可將蒸好的米糕冷卻后切成小塊,烘干,這樣以便于存放。
心態平和養心氣
張艷指出,對于心氣不足導致的疲勞乏力,首先可以通過飲食來補心氣。桂圓肉、山藥、大棗、赤小豆等食物都具有補益心氣的作用,不妨多攝入一些。可以將桂圓肉和山藥一起熬粥,或是黃芪和大棗熬粥,黑豆、桂圓、大棗也可以一起熬粥,都是補充心氣的食療佳方。
同時,還要做到少生氣、不生氣。一般而言,心氣虛的人因為心臟不舒服,情緒難免會受到影響,所以很容易生氣。對于心氣虛的人來說,宜保持心態平和,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不要把怒火壓在心里,應適當地發泄出去。
【家庭小藥方】
羅大倫在此給大家推薦一個補心氣的小藥方——生脈飲。如果你是由于夏天熱傷心氣,或者因勞神過度,損傷了心氣,出現四肢無力、心煩心慌、口干舌燥、動輒出汗、面色發白等情況,都可以服用一點生脈飲來補養一下。
生脈飲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用人參制作的,通常是紅參,這個藥性稍微大一些,效果比較好,可以在癥狀嚴重時用;另外一種是用黨參制作的,藥力平緩一些,可以作保健用。
多吃黑色食物補腎氣
如果你的困倦乏力是由于腎氣不足導致的,不妨多堅持練習下面的動作,對補腎氣大有裨益:兩腳分開與肩齊寬,踮起腳尖,雙膝微曲,雙手虛握拳,貼在腎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位置,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進行反復摩擦,直到腰部輕微發熱為止。此動作可以鼓舞腎氣,使人體陽氣升發起來。
此外,按照五行養生學說,黑色、咸味均與腎相關,歸屬于腎水系統。咸味的海產品多補腎,以海參、海蝦為代表;黑色的食物,如黑芝麻、黑小豆、烏雞也是補腎佳品。
巧用穴位除乏累
當你找到了神疲體乏的真正原因之后,不妨對號入座,通過按摩下面相關穴位,來緩解癥狀:
1.肺氣虛,經常揉揉太淵穴
太淵穴是肺經輸穴、原穴。揉搓太淵穴可補益肺氣,不僅可以治療肺系疾病,還可改善因肺氣不足而引起的皮膚干燥癥等疾患。
方法:太淵穴位于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之中。早上起床前找準穴位打圈按揉,效果最佳。用大拇指按壓片刻,然后松開,反復5~10次,每次左右各按1~3分鐘。
2.常按關元補腎氣
補腎氣,除了上面提到的腎俞穴外,關元穴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穴。關元穴就是人們常說的丹田。經常按揉,可以刺激腎氣的活躍,補充腎氣。
方法: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處,位置在沿頭面正中貫穿胸腹的任脈。雙手交叉重疊置于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后交叉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3.脾氣虛,按揉脾俞穴
脾俞穴是脾臟的精氣輸注于背部的位置,和脾直接相連,所以刺激脾俞可以很快恢復脾臟的功能。
方法: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與兩肩胛角平行的胸椎再往下數四個,旁開食、中指兩指處就是它的位置。每天晚上8點左右刺激最好,因為這是脾經精氣最旺盛的時候。按摩的時候,可行指揉法,以拇指指腹按在脾俞穴上,慢慢增加力度下壓,邊壓邊揉,使穴位產生酸脹感覺,每次可按揉10-15分鐘,每日可按揉多次。
4.長期按摩神門穴補心氣
心氣虛,首選神門穴。長期按摩可補益心氣,去除煩躁、安穩心神、有助睡眠。
方法:神門穴位于手腕橫紋上,小手指側腕下方肌腱的拇指側。用拇指指端反復點按神門穴30次,30秒至1分鐘左右。按揉此穴時力量別太重,不必追求酸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