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華
【典型案例】
老趙今年60歲,心臟不太好,有房顫。前幾天,正在午睡的他被一陣劇烈的腿痛弄醒,難以忍受,便被家人送到醫院,醫生發現他口角歪斜、言語不清,同時右側肢體不能活動,初步診斷為腦中風。但入院以后,老趙一直喊右腿痛,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右側股動脈內有血栓,經手術取栓后,老趙保住了自己的右腿。
【專家釋疑】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提及中風,很自然會想到是腦中風,卻很少有人知道腿也會發生中風。其實,腿中風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如果治療不及時,也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后果。
老趙的腦中風和腿中風,實際上都是房顫惹的禍。準確地說,老趙的腦中風和腿中風應該是腦栓塞伴下肢動脈栓塞。除房顫外,風濕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動脈夾層等也可導致動脈栓塞的發生。
腿中風,醫學上稱為下肢動脈急性栓塞。眾所周知,人體的動脈系統就像一棵倒置的參天大樹,沿途不斷地分叉變細。人體下肢正常的血液循環是:血液由心臟輸出,通過主動脈和兩側的髂動脈輸送至雙下肢。雙下肢皮膚、肌肉和神經組織的一切功能均有賴于動脈的血液供應。當動脈血流受阻時,其供應范圍內的皮膚、肌肉和神經組織就會受到缺血性損害,進而發生可怕的腿中風。
正常人的心臟跳動是非常有力而有規律的,一般每分鐘跳動60-100次。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或冠心病的人,其心房跳動失去節律性,并有快慢不一的顫動,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心房顫動(簡稱房顫)。由于這種不規則的房顫使正常的血液在心房內形成旋轉的渦流,從而使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擅自脫離血流而黏附于高低不平的心房內壁上,從而形成附壁血栓。由于這種附壁血栓并不十分牢固,在血液渦流的不斷沖擊下,隨時都會發生脫落,并隨血液流向身體的其他部位。當附壁血栓卡在動脈的某個分叉時,許多血小板及紅細胞會不斷地向它聚集并與其黏附在一起,使血栓越來越大,最后引起血流嚴重阻塞,從而造成一條腿或兩條腿癱瘓或壞死的后果。有資料表明,在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中,有80%~90%的人患有心臟疾病。由此可見,來自心臟的附壁血栓是引起腿中風的罪魁禍首。
人體的下肢動脈被血栓阻塞后,首先出現的癥狀是劇烈腿痛(也有部分患者沒有這種癥狀),然后出現明顯的麻木感,此時患者會感到患肢發冷、不能隨意運動,而且在查體中還會發現患肢膚色蒼白、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等。
治療腿中風關鍵取決于病人去醫院就診的時間。因此,患心臟病尤其是患房顫的病人,一旦出現一條腿或兩條腿的突然性疼痛、麻木、麻痹、皮膚蒼白、病腿厥冷時,就應想到是否有腿中風的可能,并應立即到醫院血管外科就診。本病如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大大提高治愈率,減少致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