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潘英媛
相信飽受“久咳”困擾的人都有這樣類似的經歷:出現了感冒癥狀,自行用藥,起初兩天有點見效,以為自己快痊愈了,但過兩天就開始頻繁咳嗽,部分人還會伴有喘咳,再自行用藥時,似乎用什么藥都不見效。而且,起初只是白天咳嗽,伴有痰多,吃了化痰藥也不見效,后來慢慢發展為一到晚上,咳嗽愈發劇烈,嚴重的人甚至不能平臥,極大影響工作和生活。為何情況會發展成這樣?且聽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博士聶文強為讀者分析一下。
感冒初起:扶正氣祛外邪
聶文強介紹,人剛感冒時出于“外感表證期”,需要“扶正氣祛外邪”,即幫助“正氣”一把,把“邪氣”趕出體外。人體有自我調節機制,即“正存于內,邪不可干”,在感冒輕癥階段,即有“外邪”來犯,把“邪氣”發泄出去,這個問題基本也就解決了。
這一期間,體質好的人,用傳統的方法,例如喝點生姜蔥白湯,或多喝點熱水,就能把這個“表邪”發出去,就能自愈了。
“偏里證”階段:接受辯證治療
聶文強反映,一般來醫院就診的患者,如上述輕微表證的相對較少,來院就診的患者往往都發展到了“偏里證”。
“偏里證”,也稱“入里證”,大多是因為在“表證期”不重視治療或錯誤治療,導致“正虛”,“邪氣”進一步發展“入里”所引起。就是人們常說的炎癥或者久治不愈的咳喘,常見的癥狀是反復高熱不退,咽炎、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等。
聶文強建議,“偏里證”階段的患者應尋求醫生的專業診治,辨證治療。
久咳久喘,服藥需謹慎
由于大部分患者都不懂疾病辯證,若自行服藥,常常簡單粗暴,如黃痰用清熱藥,白痰選辛溫藥,干咳就服用包裝上印有治療干咳的藥……這種方式缺乏系統辯證,往往會耽誤治療,甚至加重病情。
聶文強指出,很多患者就是因為前期的自行亂服藥,耽誤了病情,導致慢性咳喘。
比如許多黃痰咽痛癥狀的患者,其辯證可能是“寒熱錯雜證”,往往是在“里虛”的基礎上同時伴有“熱證”(常表現為炎癥),可以用適量清熱藥驅散這些熱證炎癥,但單純的清熱藥只能“驅熱”,卻不能“驅寒”,更不能補“正氣”。而且,服用大量的清熱解毒藥還會傷及“正氣”,助長“寒氣”。表現的癥狀是炎癥消除了,但咳嗽咳痰仍持續,痰越來越多甚至消不出去,于是經久不愈。因此,治療咳喘,需辨證論治,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能盲目、自行用藥。
【小貼士】
黃芪建中湯加味防感冒
平時腠理虛弱,易出汗,免疫力較低,容易感冒的人,可于流感季或天氣多變時服用黃芪建中湯加味,益氣固表。
方藥組成:黃芪10g,桂枝3g,白芍6g,炙甘草3g,防風3g,紅棗3枚,生姜6g,煎湯1天1劑,服用時放入蜂蜜1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