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中,習近平指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中國教育的首要問題。大學生是社會人才的后備軍,加強人才的培養對于當下中國的大學生成才很有必要。作者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思想意識薄弱、對未來職業沒有規劃、獨立自主能力缺失等,從堅定理想信念和奮斗精神,鍛煉實踐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探究有用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教育;有用人才;培養
21世紀的國家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中國首次將教育定位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中國教育未來的方向是培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的有用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2020年時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到世界人力資源強國隊列。綱要中這三個目標中,第一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了,后面的目標還要繼續努力,還有一段路程去實現。要形成學習型社會,首先就要培養有用人才。
一、培養有用人才成為世界的選擇
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各國普遍認同的觀念。高端人才總能創造出超過投入的價值,顯而易見各國的競爭也變成了人才競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首要問題。如今中國的各行各業的人才來自廣大勞動者群眾,為了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需要從青年人抓起,從高校中培養出一批批為中國和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國家改革發展綱要》中提出,高校要培養全方面發展的,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和創新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如今世界各國與各組織都重視人才培養。歐盟視教育為將來世界發展的核心,2010年發布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歐洲2020:智慧、可持續與包容性的增長戰略》中提到,現在與將來必須做好教育、培訓與終身學習方面的工作。2011年4月世界銀行推出了《2020教育戰略:投資于知識和技能以促進發展》,世界銀行提出了“全民學習”的戰略愿景,把未來的發展重點和實踐方向聚焦到了教育領域。世界銀行認為,“全民學習”是實現國家經濟增長和加強國力的關鍵,未來的教育目標應該從“全民教育”轉變為“全民學習” 。人才培養來源于優質教育,一個民族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
二、中國高校大學生所存在的普遍問題與改變策略
(一)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薄弱與缺少閱讀習慣之間的聯系
理想的教育的目標是促使人成長,使每一個人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但是為什么近年來中國出現的優秀人才越來越少?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質世界也越來越豐富,但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沒有進步甚至走向了退步。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以來,中國人物質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文明卻走向下坡路,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普遍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忽視了精神文明的發展。在這個“全民娛樂”的年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被“直播、游戲、抖音”等娛樂占用,正是精神文明匱乏的表現。在高校如今很多大學生出現了上課遲到早退現象,有的進取精神懈怠,原因是缺乏學習動力,缺乏憂患意識和創新精神。一些大學生對生活和學習的意義沒有清楚的認識,對未來迷茫而得過且過,沒有充足的規劃和目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閱讀,沒有的思想來充實大腦,對生活缺乏思考,缺乏積極奮進的意識。有一個關于世界讀書閱讀量的調查,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最多的是猶太民族,一年閱讀64本書;排在第二是俄羅斯,一年閱讀55本書;排在第三是韓國,一年閱讀40本書。然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每年人均讀書量僅4本,遠遠不及其他國家。作為具有幾千年燦爛文化歷史的中國,自古以來讀書寫毛筆字一直是傳統,但是如今21世紀平均每年每人閱讀量太少。在閱讀資源大量豐富的今天,古今中外的知識和各類書籍唾手可得。所以,對培養知識豐富和專業過硬的有用人才來說,多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書籍習慣很有必要。
(二)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規劃意識
自從21世紀初中國各大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就開始面臨就業困難。大學生從高中走向大學的第一件任務就是選擇專業方向,而很多大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時會選當今社會就業前景好,人才崗位需求多,薪水豐富的熱門專業。如今中國高校的教育主要是專業教育,側重學習某一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培養各方面一流的專業人才。大學生存在的就業難問題側面顯示出高校在職業規劃教育建設這方面的不足,也反映大多數學生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意識。近年來,中國各高校逐漸重視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并開設了相關的課程與講座,但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高校在職業規劃教育方面經驗不足,全國多數學校缺乏專業的職業規劃指導教師,以及無成形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不知道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意識,甚至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據調查資料表明,超過一半大學生就業觀念以經濟價值為主,普遍追求高報酬低勞動的理想職業,缺乏自我奉獻的精神信念和為國家民族振興而奮斗的遠大理想。這背后的原因是現在的大學生普遍沒有理想信念,沒有經歷過老一輩經歷的艱苦歲月,意識不到為祖國奮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甚至意識不到為自己讀書,嚴重影響成長成才。高校應從樹立職業理想、發揚職業精神、培養職業道德等方面對職業規劃教育進行改革,每一個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同時大學生也應該積極進行自我的職業規劃學習,形成清晰的職業規劃意識與正確職業觀。
(三)大學生缺乏獨立自主能力與實踐能力
教育的起初是前代教后代,此大事成,則利千秋萬代。教育的后來是后代教前代,代代學習,則中華之常新也。如今,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缺乏獨立自主能力與實踐能力。一方面是高校體制的問題。高校仍然把培養研究型專業人才為目標,設置綜合化課程的培養方案,實施學分制。所以如今高校呈現畢業門檻低的局面,大多數高校的要求為各學科及格以及學分修滿了即可發畢業學位證書,所以難以培養人才。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才的需求,現代中國更需要創新型、實踐型人才。但是如今高校教育存在著一些缺陷,如高校的專業結構從傳統的“學科本位”模式出發,是以完整的學科體系為出發點考慮課程開發,沒有與當前社會需求相結合。同時,高校的課程設置不能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上以理論課為主,實踐教學少,導致學生實踐經驗不足;課程設置以專業課程為主,興趣選修課為輔,也很少開設學科交叉的課程,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無法培養學科高級人才。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與自我學習奮斗的觀念,不利于今后的自我發展。缺乏獨立的思想意識在課余時間會忽視學習的重要性,一些學生會在假期和畢業后會無所適從,進入社會后會覺得迷茫不知所云。大學生如果不能將所學的知識,理論和技能轉化成實際工作中的實踐能力,將無法更好地走上社會崗位實現理想職業。所以,大學生在完成大學的課程學習后,更重要的是求職走上崗位實踐,實事求是,把所學的專業知識化為實踐能力。只有敢于實踐敢于犯錯,在實踐中發現不足之處,在不斷實踐中才能形成經驗。大學生應通過不斷的實踐與認識,加強實踐創新能力,鍛煉豐富的基本技能和實踐經驗,成為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N].人民日報,2018-09-10.
[2] 王輝耀.國家戰略—人才改變世界[M].人民出版社,2010.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
[4] 王輝耀.國家戰略—人才改變世界[M].人民出版社,2010.
[5] 漆向東.基于“立志-積聚-創造”人才成長規律的大學生培養[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5).
作者簡介:陶海鷗(1993- ),女,安徽馬鞍山人,溫州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