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階層理論,以職業對資源的占有度為劃分依據,在分析西藏社會階層結構演變趨勢和社會階層結構的基礎上,重點對管理者階層、高級知識分子階層等的構成、特點進行了分析,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制定培育“橄欖型”社會階層結構的政策等三條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階級階層理論;西藏;社會階層
中圖分類號:D66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9-0038-03
對馬克思主義階級階層的理論研究,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及建設過程中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建國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再到國家工業化建設等的歷史沿革,實踐證明我國在社會建設發展初期依賴于“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1]。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發展目標,使得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調整,社會階級階層的結構向多元化發展。與全國其他省區一樣,隨著西藏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以職業身份為基礎的社會階層逐漸取代了以政治身份為標簽的階級觀念,這種橄欖型社會為西藏的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哪個階層是西藏社會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的主導力量?哪個階層代表著西藏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哪個階層是亟需政府幫扶的重點對象?[2]只有深刻認識西藏社會各階層的新變化,正確處理各階層在社會結構內的利益關系,才能有利于制定符合西藏各民族團結繁榮發展的區域政策。
一、馬克思主義有關階級階層的理論
(一)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認為:階級的形成是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又相對發展不足的成果。[3]也就是說,階級是一種歷史現象,它的存在僅同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關系相適應,社會出現剩余產品且生產資料私有制出現,自然就產生了階級關系,即一個占有經濟的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成果,從而引發階級之間的對抗性斗爭。①如《共產黨宣言》和“階級分析法理論”對階級這個概念有深層次的論述。國內研究學者也指出:“馬克思認為階級是經濟關系的產物,是由生產力的一定歷史階段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形成的。”[4]
(二)階層理論
馬克思主義階層觀點認為:階層是階級內部的不同層次,階層的劃分是基于階級劃分基礎上的更加具體的劃分。[5]它可歸納為同一階級內因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資源占有量的不同而在社會地位上所分成的層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指出,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體……在每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6]。中國共產黨結合近代中國階級階層演變的客觀實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階級階層理論,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兩個階級一個階層”是社會階級階層的整體結構,不同群體以出身、戶籍、政治身份等為標識判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以職業為基礎的社會階層劃分正趨于穩定。因此,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較為復雜且具有多元化特征,僅用階級解釋顯然是不充分的,我們應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階層理論,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現階段中國社會階層結構進行科學分析。
(三)研究的著眼點
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學者們用不同觀點豐富著馬克思主義階級階層理論,絕大部分文獻都論證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及其他早期馬克思主義學者闡述階級問題時,特別強調階級之間存在隔閡摩擦的對抗性,主要目的是揭露舊社會剝削和壓迫現狀,動員勞苦大眾反抗資本主義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如今,中國無產階級擁有絕對話語權,再用階級對抗來解釋社會分化值得商榷,突出階層一詞的目的是團結更多社會群體力量,努力實現“中國夢”。探究當代西藏社會階層現狀,切實搞清楚社會各階層對西藏和諧穩定、繁榮發展的作用,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西藏社會各階層的結構分析
(一)西藏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情況
舊西藏實行政教合一、僧侶貴族專政的封建農奴制,社會結構以農奴主與農奴兩大對立階級為主,家庭出身決定一個人在階級中的社會地位,地方政府完全被官家、貴族和寺廟上層僧侶(又稱“三大領主”)所掌控,各級官員由上層僧侶和世俗貴族擔任。上百萬農奴處于被剝削被壓迫的境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使西藏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歷史性飛躍。通過改革,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獲得了人身自由,成了新社會的主人。改革的全面完成,為在西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打下了堅實基礎。西藏百萬民眾成為社會主義大家庭一員,以體力和腦力勞動及從事職業等分為農牧民、工人、知識分子三類,形成“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社會模式。改革開放以后,西藏經濟社會與內地省區一樣轉型發展,社會分工逐漸向細致化發展,社會階層可劃分為體力勞動和非體力勞動、專業技術層和簡單技能層、管理層和非管理層等職業類型,呈現為對政治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占有程度的多元化特征。
(二)以職業對資源占有度為劃分依據的社會階層結構
基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認知,我們必然要以社會資源占有度判斷職業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其中,組織資源是指依賴于體制內的政權組織所擁有支配人或物等資源的能力,西藏屬于反分裂斗爭的前沿陣地,除宗教和民族因素外,與組織資源相關的政治因素有極其特殊的關鍵作用;經濟資源是指對生產資料、財富資本等資源所擁有的絕對話語權,經濟因素是西藏現代化社會人群流動的關鍵,追求美好的物質生活是民眾所向往的,它是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文化資源是指通過社會文化系統對其知識或技能所擁有的證書、資格認定等資源的擁有②,當今時代“教育經濟回報率”逐漸增高,人們對知識分子特別是對教育資源擁有話語權的高級知識群體較為尊重,其社會地位不言而喻。
三、西藏社會的六大階層
(一)管理者階層
我國社會管理體制具有虛實權力結合的特殊性,不能籠統簡單套用鄉科級、縣處級、廳局級、省部級的行政級別作為區分。管理者階層指的是在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中擁有實際行政權力的領導干部。這個階層成員從社會不同職業領域脫穎而出,擁有社會資源的掌控權,在當前西藏社會結構中居于最高或較高的地位。這個群體的理想信念、品質特性、社會態度、行動趨向對西藏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西藏社會和諧穩定、繁榮發展的主導力量。
(二)高級知識分子階層
高級知識分子階層指的是黨政機關、大中型企業、教育科研單位中的高級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有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較高的專業技能水平、良好的教育背景,與管理者階層有著密切的聯系,對社會資源的流動有一定影響。由于職業、信仰、人生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對社會發展和利益認同還存有明顯的態度差異。總體而言,這個階層是西藏社會和諧穩定、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民營企業主階層
民營企業主是指擁有一定數量的私人資本,進行投資并獲取利潤者。民營企業主階層指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在黨的政策、法律規范下,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成長起來的一個新的、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在西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一部分原先的機關干部、企業職工、專業技術人員下海創辦企業,他們和來藏經商人員一樣,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在國家援藏政策的紅利釋放的條件下,西藏民營企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他們是新西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者,是西藏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
(四)工薪階層
工薪階層是指靠固定工資收入,依靠勞務獲取薪金收入的人員,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私營企業等的工作人員。這類人受過專業教育的熏陶,具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這個階層是西藏社會階層流動的關鍵環節,他們激勵著個體工商戶、體力勞動者、農牧民通過子女教育實現家庭成員朝更好階層的流動。另外,這類人群中有部分成員是高級專業知識分子階層、管理層的后備梯隊。可以說,他們是西藏社會和諧穩定、繁榮發展的建設者。
(五)商業勞務者階層
商業勞務者階層是指在商業、服務業中從事服務性、非專業及半體力勞動的群體,包括在旅游、交通、餐飲、酒店等第三產業就業的個體工商戶、服務從業員、個體勞動者等。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興起,這個群體數量開始增長,如快遞行業的從業人員增長迅速。這個階層是吸納失業待業人員、來藏務工人員、進城農牧民等弱勢群體的重要渠道,有著擴充吸納勞動力的巨大潛質。這類群體的小部分成員在積累原始資本后,從事商業經營而上升至民營企業主階層,還有部分成員通過經驗積累、技能培訓、成人教育等進入企業普通工薪階層。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仍不發達且產業層次較低,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待提高。
(六)體力勞動者階層
體力勞動者階層指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從事體力、半體力勞動的群體,包含農、林、牧、副、漁、建筑等行業的勞動人員。這個階層是西藏人口基數較大的階層,大部分處于剛解決溫飽、略有盈余的狀態,有的是脫貧攻堅的扶持對象。這個階層中的農牧民,遇到自然災害就有可能返貧。這個階層是上面若干階層的母體階層,生活的巨大壓力迫使這類群體向商業勞務階層流動,在承受體力勞務艱辛的基礎上,寄托子女接受教育實現享受美好生活的希望。因此,這個群體是西藏穩定的最為關鍵因素,亟需政府重點關注和提供政策幫扶。打好脫貧攻堅戰,完善社會保障政策,使他們“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有利于西藏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繁榮發展。
四、幾點建議
為保障西藏團結、和諧、穩定、繁榮、發展,最為關鍵是要建立起適應邊疆民族區域特點的政策體系,協調滿足社會各階層不同利益的訴求。第一,制定培育“橄欖型”社會階層結構的政策,完善公正開放透明的社會階層流動機制,如教育資源傾斜、收入分配調節、社會地位榮譽等,確保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能夠享受到階層流動的政策紅利。第二,建立有效協調西藏社會各階層利益的政策體系,避免階層利益分化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如加強地域差異轉移支付力度、再次分配制度、兜底性的社會保障機制等,保證社會各階層共享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第三,完善西藏社會各階層健康發展的政策導向,建立完善政策支持和制度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積極性、主動性。
注 釋:
① 梁曉聲.《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1-2.原文指出:“落后的生產力,決定著經濟基礎的虛弱,虛弱的經濟基礎,難以滿足各階級的普遍經濟訴求……它必然地,也不得不榨取其他階級的經濟利益,于是,階級矛盾產生了。”
②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7-9.原文指出:“我們提出以職業分類為基礎……這三類資源擁有狀況決定著各社會群體在階層結構中的位置以及個人的綜合社會經濟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培林.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動、問題和對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6).
[2]普布次仁.關于當代西藏社會各階層問題研究的若干思考[J].西藏研究,2002(3).
[3]陶德麟,汪信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洪韻珊.關于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的幾個問題[J].社會科學研究,1991(1).
[5]李冰,劉桂云.馬克思主義階級階層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2).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顧大局(1991—),男,漢族,山東菏澤人,西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