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17世紀末俄國勢力逐步向遠東擴張,原本天各一方的俄國和日本開始了接觸。沙俄在遠東奉行擴張政策,在美國率先迫使日本“開國”的影響下,日俄代表經過兩次談判,于1855年締結《下田條約》,劃定了兩國邊界,日本向俄國開放三個通商港口。這標志著兩國從此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俄國達到了通商交流的最初目的,兩國的矛盾也暫時得到了緩和。由于所處立場不同,日俄學者對《下田條約》的性質存在爭議。
關鍵詞:俄國;日本;《下田條約》
中圖分類號:K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9-0102-02
近代東北亞國家政治關系的發生,是由俄國向東北亞的擴張引發的。①在東北亞區域內,日俄關系是近代以來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大國關系之一。作為中國周邊的兩個大國,日俄關系的發展直接影響著中國的國家安全以及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因此,無論從國際形勢還是從中國的國家利益來說,研究日俄關系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下田條約》簽訂的背景
17世紀初,作為歐洲國家的俄國逐步向遠東擴張,開始利用各種手段搜集遠東的相關資料。俄國對日本的最初認識來自于一本1670年出版的《宇宙志》,該書說日本“是一大島,位于中國以東七百俄里,盛產金銀和其它財寶”。②
日俄兩國人員第一次直接接觸發生在1697年,俄國哥薩克首領阿特拉索夫在堪察加南部探險時,在依恰河畔遇到了一個自稱傳兵衛的異邦人,聲稱自己的祖國遍地金銀。③彼得一世從他口中得知一些日本的基本情況。
到18世紀末,俄國擴張步伐雖在加快,但拓殖工作卻進行得很慢,主要是這些地方路途遙遠,從莫斯科運輸糧食很是困難。1792年9月25日,葉卡捷琳娜二世以日本的漂流民為借口,任命埃里克·拉克斯曼為正式使節,攜帶俄國國書及用于交易的商品禮物,于10月20日到達日本北海道,日本則對俄方通商及互遞國書的要求一概拒絕。
隨后,1803年至1805年列扎諾夫使團訪日,仍被拒絕。隨著19世紀40年代中國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西方勢力開始蜂擁進入東亞地區。此時,英美等國的殖民勢力尤為活躍。美國在1852年派海軍準將佩里向日本遞交國書,迫使日本打開國門。“而佩里遠征日本則成為俄國打破近40年來日俄關系相對穩定局面的誘發因素。”④
“位于圣彼得堡的中央海軍國家檔案館中的文件說明了俄羅斯政府,尤其是海軍部和外交部準備了中將普提雅廷的日本之旅。”⑤海軍部在秘密指示中強調指出,普提雅廷將被告知這次遠征最重要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領土,二是通商。
二、日俄兩次談判及1855年《下田條約》簽訂
1852年9月4日,普提雅廷一行從客瑯施塔得乘坐“帕爾拉達”號出發。
盡管普提雅廷艦隊日夜兼程,但當他到達日本長崎港時,佩里已經向幕府遞交了國書并約定“明年春天再談”而返航了。1853年8月22日,普提雅廷到達日本,向日方官員遞交俄國宰相戈爾恰科夫信件致老中阿部正弘的信件,說明來意。
1854年1月3日,日俄兩國代表在長崎進行第一次會談。日方代表將回信轉交給普提雅廷,在與普提雅廷談判的過程中,皆以老中阿部的回復為準則進行。“如有關劃定國境問題,老中阿部提出需要等待松前藩主調查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的地圖與文獻后,才能討論確定。有關通商問題,開港通商問題需要大名會議討論,還要滿足美國人等其他外國人需要,還要統計國內資源等,總之需要時間等待。”⑥
在1月8日至1月31日的談判過程中,普提雅廷發現日本人準備解決邊境問題,但在貿易問題上立場堅定。所以普提雅廷就通商問題提出,如果日本同第三國締結通商條約,是否也能根據同一條件與俄國締結相應的條約,以及日本是否有意給予俄國最惠國待遇。對此,日方代表川路圣謨當即做了肯定的答復,并提出書面保證。1月31日,日俄雙方就領土邊界問題達成協議:“日本的北部領土界限為擇捉島與庫頁島南端阿尼瓦灣。日俄兩國盡快確定庫頁島陸地國境線,然后根據雙方協定延續到海上劃界,成為本協定補充條款。因此,擇捉島以北所有千島群島,庫頁島除了上述南端之外,應該屬于俄國領土。”⑦此時,俄國由于克里米亞局勢開始緊張,沙皇命令普提雅廷帶領艦隊去菲律賓執行軍事任務。1854年2月5日,普提雅廷帶著日方的書面保證和雙方簽訂的領土暫定協議離開了日本。
俄國艦隊走后三天,美國艦隊就來到了日本。1854年2月8日,佩里率領由七艘軍艦組成的艦隊,再次來到江戶灣。同年3月31日,日美雙方正式簽訂《日美親善條約》。
獲知這一消息的普提雅廷冒著由于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其艦隊可能會受到英法艦隊追擊的風險,于1854年10月3日乘坐“戴安娜”號駛往日本。1854年12月22日,日俄代表在下田展開第二次談判。關于通商問題,由于先前已有日美《神奈川條約》等多方面先例,并無多大異議;關于領土問題,此前雙方在第一次長崎談判中,有擇捉島領土劃定的暫定協議,所以也無太大爭議。談判雙方代表主要是圍繞庫頁島劃分國境線問題爭論不休。在第一次長崎談判中,日方代表提出庫頁島南端阿尼瓦灣屬于日本,且庫頁島上阿伊努人是從德川幕府開始就被日方統治,所以他們是“日本臣民”,由此阿伊努人居住的庫頁島南部為日本領土,普提雅廷則拒絕接受。由于雙方相持不下,于是日本代表提議,庫頁島兩國暫時不劃分國境線,普提雅廷表示接受。⑧普提雅廷主要是考慮由于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想盡快與日本締結條約。
1855年2月7日,日俄雙方代表在下田雙樂寺正式簽署《下田條約》,計為正文九款、附錄四款,主要內容為:
1.至此,俄日邊界將在擇捉島與得撫島穿過。擇捉島全島屬于日本,得撫島全島和北部的千島群島構成俄羅斯領土。至于庫頁島,保持原狀,不劃分邊界。
2.日本政府向俄羅斯船只開放三個港口:箱館、下田、長崎。在這三個港口,俄羅斯船只從此可以自行修復、自給自足。
3.當俄羅斯政府有必要時,將任命一名領事派駐在箱館、下田兩港之一,且領事享有治外法權。
4.考慮到兩個帝國的毗鄰,所有的權利和特權,日本目前已給予或將來將給予其他國家的優惠,俄國臣民也可享有。⑨
1855年《下田條約》初步滿足了俄國的需求,沙皇立即批準此條約,使之于第二年在下田交換批準書后生效。
三、《下田條約》的影響及其性質
1855年締結的《下田條約》開啟了日俄兩國關系的新時代,對日俄兩國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是俄國達到了通商交流的最初目的。《下田條約》規定:“在下田和函館這兩個開放的港口中,允許俄國人交換他們想要的貨物、財產和帶來的金錢。”⑩這是對日本和俄羅斯貿易的認可。在這項條約締結之前,只有荷蘭和中國的商人在長崎出島進行貿易。
二是條約暫緩了兩國的矛盾。《下田條約》中關于領土劃分的條款只是暫時緩解了日俄兩國的矛盾,一旦國際國內形勢發生變化,領土問題將被重新提及,并且隨著國力的此消彼長,則會引發更激烈的軍事沖突。這也就是1855年條約簽訂后,庫頁島等北方諸島維持了僅四年的平靜后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奪中。1859年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赴日重提領土問題以及日方代表赴俄幾次談判均告失敗。在1904年日俄戰爭乃至于之后兩國間的數次戰爭中,北方諸島也隨之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影響至今。
關于1855年《下田條約》的性質,日俄學者的觀點基本是“俄國受壓論”和“日本受壓論”,以學者的國籍為分水嶺。前蘇聯學者法因別爾克于1960年出版的著作《1697—1875年的日俄關系》提出俄國政府在《下田條約》的簽訂中對日本進行了“毫無原則的妥協”,他認為這種妥協是因為俄國當時在遠東的軍事實力還沒有能夠達到“完全支配整個遠東地區的政治走向”。?
作為“日本受壓論”的代表,吉田延嗣在《日本北方領土》一書中對日俄兩國關于千島群島的交涉進行了分析,以日方受到俄國方面的壓力而壓縮對千島群島的控制為基本觀點,認為俄國對千島群島實行的是侵略政策。?
筆者認為,研究《下田條約》的性質,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其一,從外交史的角度來看,俄日第一次以條約的形式劃定了兩國的邊界,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從最初的并不接壤到成為鄰國,開啟了兩國外交關系的新時代,因此《下田條約》是受到雙方政府高度評價的。普提雅廷不但回國后受到沙皇表彰,還在明治十四年(1881年)獲得了明治政府授予的一等旭日勛章。?其二,持有“不平等”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從經濟殖民角度講。19世紀中葉,俄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益發展,爭奪原料產地和尋找市場成為外交的重要目標。由此,俄、美等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簽訂條約迫使封建的日本“開國”,使其殖民地化。黃定天教授指出:《下田條約》是以日美條約為藍本而訂立的,是西方列強逼迫日本“開國”、進而使其殖民地化的工具,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質。?
四、結語
雖然最近十年日俄兩國在解決領土問題上的立場有逐步靠近的趨勢,即可先擱置領土爭端,聯合開發北方四島,但是對大多數民眾來說,放棄領土就等于損害國家利益。歷史上日俄多次采取戰爭手段改變國境線的劃分,但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變成一個“死結”。日俄兩國拋棄歷史舊賬、和平談判解決北方領土問題,使東北亞國際環境朝著更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看來路途漫漫、不容樂觀。
注 釋:
① 崔丕:近代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40頁。
② 周啟乾:日俄關系簡史(1697-1917),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頁。
③David N.Wells,Russian Views of Japan,1792-1913,Oxford:Routledge Curzon,2004,p2.
④ 李勇慧:《日俄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第17頁。
⑤Edgar Franz: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and Russian Policy and Action on Opening Japan to the Wes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Bamberg:Miinchen 2005,p57.
⑥ 黃定天:《東北亞國家關系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5頁。
⑦ 李若愚:《日本和沙俄外交史中的領土問題——以日本史料為中心的分析》,《俄國研究》,2014年第6期,第54頁。
⑧David N.Wells,Russian Views of Japan,1792-1913, Oxford:Routledge Curzon,2004,p109.
⑨Edgar Franz: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and Russian Policy and Action on Opening Japan to the Wes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Bamberg:Miinchen 2005,p85.
⑩Edgar Franz: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and Russian Policy and Action on Opening Japan to the Wes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Bamberg:Miinchen 2005,p93.
?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程浩:幕末日俄軍事沖突與《下田條約》,2011年,第3頁。
?(日)吉田嗣延等:《日本北方領土》,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頁。
?David N.Wells,Russian Views of Japan,1792-1913,Oxford:Routledge Curzon,2004,p112.
?黃定天等:《戰后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59頁。
作者簡介:徐雪瑞(1995—),女,甘肅省蘭州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石湖校區,研究方向為世界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