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
【摘 要】在新科技、新文化、新視野的沖擊下,傳統手工藝受到嚴重考驗。媒體人肩負著傳承與踐行工匠精神的歷史使命,用紀錄片的形式記錄這個時代的工匠故事。本文從創作理念、敘事策略和藝術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評析。
【關鍵詞】工匠精神 ? 記錄時代 ? 紀錄片創作
面對業已消失于人們記憶的文化遺產——甌窯,溫州廣播電視集團播出并參評浙江省廣播電視政府獎的作品《我們只是重現甌窯的手藝人》,用電視紀錄片的形式敘述了兩名年輕人,潛心鉆研久已失傳的甌窯燒制技藝,通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復原了傳統甌窯,并通過傳播與教學,推廣甌窯文化與燒制技藝的故事。
對于紀錄片,選題的方向從某種角度來看往往決定了片子的成敗。有道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理,地方的才是世界的。甌窯,作為富有溫州地區特色的一種傳統文化,無論是對于溫州當地的受眾來說,還是對于溫州地域之外的受眾來說,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作者在聚焦甌窯的同時,我們的受眾也在聚焦講述甌窯的片子。觀看《我們只是重現甌窯的手藝人》一片時,從頭到尾,筆者都揣著一顆好奇心。甌窯歷史悠久,在晚商和西周時期,浙江的溫州、永嘉、瑞安、樂清、泰順等地就出現了原始瓷。甌窯在六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制瓷技術提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甌窯制瓷技術已趨成熟,生產工藝達到繁盛。而后在宋元年間,甌窯逐漸走向衰落,出現了燒造技術與文化上的斷層。
本片通過跟蹤拍攝,以紀實和訪談的形式,用鏡頭持續關注和真實記錄兩位主人公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記錄了他們不尋常的創新創業之路,同時通過講述他們在創業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突出表現了他們的工匠精神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信心,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再現了當代溫州青年的創業故事。
筆者認為,本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主題立意深遠。甌瓷與80后的年輕人,古老與當代,傳承與創新,不僅為我們展示了甌窯之火重燃對甌越文化歷史脈絡的串聯,更突出了當代青年的工匠精神和對傳承傳統文化的信心,以及延續城市文脈的重大意義。
第二,內容扎根生活。本片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溫情脈脈地展示、記錄著甌瓷這一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被兩個有情懷的年輕人以扎根本土生活的精神重現,使得觀眾有一種親切的歸屬感。
第三,情節起伏跌宕。“轉眼六年過去,在這兩個自稱漢臣的年輕人手中,甌窯是‘涅槃重生,還是依然是個傳說?”一開頭就設下了懸念。一人賣掉公司、會所和茶館,一人辭掉報酬豐厚的設計師工作,近乎“砸鍋賣鐵”的決心顯示了兩個主人公的信心滿滿;一窯窯燒了,一窯窯接連失敗,艱難的開端,導致“心里總是有些不舒服”;再到后來“稍微有點接近的時候,又挺竊喜的,就是說又挺開心的”;最后成功到來的時候,“當出進的時候,就是開窯門的時候我們是偷著拿的,不敢把窯打得很大,因為我們很急,心里特別急,偷偷地伸(手)進去,就像偷人家東西一樣,有那種感覺,‘偷一個東西拿出來一看,就有這種心態,特別的”。這種情節和心理的波折在屏幕上展現無遺,對人物的刻畫可謂細致入微,大大增強了片子的可看性。
第四,表現視角多元。多視角的展現,是本片的又一個主要特點。除了記者的觀察視角和記錄視角之外,本片還貫穿了兩位主人公的敘述視角。此外,片子還穿插了周邊村民的側面視角,他們的創業創新,旁人并不看好,認為是“找罪受”,會“待不久”,他們的行為屬于“敗家”“燒錢”,這種視角作為一種反襯,增強了片子的矛盾沖突,巧妙而又有力地展現了主人公的創業創新決心。另外,當地學者戈悟覺的視角,“他想重現甌窯的這個器皿,我覺得很奇怪,在今天大家都急于要賺錢,年輕人又得要養家糊口這種情況下,他們來干這個事情,我當時心里是打個問號的”。又強化了這么一種矛盾沖突。這種多視角的敘述,平添了片子的吸引力。
第五,主持充滿溫情。主持人被兩位年輕人的匠心精神打動,亦將自己的感悟和感動用真實的語言,將觀眾帶到節目中去,用真情傳遞觀眾。在節目中,主持人隨著話題的推進,不斷綜合雙方的意見,總結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認可度的觀點。語氣溫婉親和,思維活躍,對于談話內容有很好的掌控能力。節目解說語言充滿人情味和淡淡的溫情,有效構建起與畫面語言的呼應融合。這也是主持人參與節目前期話題的選擇、判斷話題的有用性和可談性、了解受眾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后,尋找到話題的重點,進而形成自己個性體驗和觀點的結果。
第六,制作精巧細膩。本片主持人和欄目組花了半年多時間,用鏡頭持續關注兩位主人公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鏡頭語言生動豐富,既有完整的背景介紹,又有深入的人物采訪;既有對個人的詳細展現,又有對教學傳播的概括。被訪者真實質樸,解說詞推動全篇發展,細節豐富,自然流暢地向觀眾呈現了一個生動完整的故事。
僅十幾分鐘的本片,卻高效率地從多個視角將所記錄主體的諸多方面呈現得清清楚楚,讓觀眾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豐富的信息。它沒有簡單地將焦點對準人物、事物或事件所呈現出的樣態,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樣態背后所蘊藏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涵,讓觀眾在滿足視聽享受的同時又得到了心靈上的慰藉。
當然,本片也有一些明顯的不足。
第一是內容的缺憾和鏡頭展現的空白。對于甌窯的“重現”,觀眾最感興趣的是如何“重現”,練泥、制坯、施釉、燒窯等制瓷的關鍵環節,本片沒能充分展現,特別是關鍵的甌窯的燒制、施釉技術等,在畫面展現上幾乎是一片空白。而這恰恰是電視媒體最擅長表現的環節、應該是片子竭力聚焦的環節。
第二,鏡頭的調度有待完善。在主持人與兩位主人公的交談過程中,鏡頭的取景和剪輯不夠精到。
第三,解說節奏缺少一些變化,語言有時習慣性停多連少,易造成語義的不連貫。在鏡頭的表現力方面,如果畫面能再注意些對甌瓷的質地紋理等特質有標識性地展現,將會給受眾留下更深的印象。另外,本片的現場拾音效果不佳,采編人員還需要多下功夫。
這部紀錄片播出后得到了觀眾很好的評價,收視率和微信視頻轉發成為當時的熱點。一部原本較小眾和冷門的作品能夠被觀眾認可,這原本就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的事情,且有一定的樣本意義。《我們只是重現甌窯的手藝人》在傳播“工匠精神”這種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也給國產紀錄片的創作帶來很多啟發,什么才是契合我們時代主題的紀錄片,什么才是能夠打動人心、走進觀眾心靈深處的好作品,值得創作者們潛心思考。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葉茂錢,蔡民生.說陶話瓷論甌窯.收藏界,2013年10月;
[2]王群,曹可凡.談話節目主持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