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
【摘 要】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除了精確的選題,精心的策劃,精細的文案,還離不開精準的鏡頭,如何讓鏡頭會說話,運用好鏡頭語言來表述主題,是每一位紀錄片創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本文以鞍山廣播電視臺五集原創紀錄片《鐵西》為例,從事前謀劃“心中有數”,事中拍攝“眼中有物”,事后剪輯“言之有序”等三個方面入手,結合筆者在《鐵西》紀錄片創作中作為撰稿、編導、攝像、剪輯等工作經歷,簡單談談鏡頭語言在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技巧和方法。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 ? 鏡頭語言 ? 鐵西
鞍山廣播電視臺五集原創紀錄片《鐵西》,以“復活百年塵封檔案,解讀鐵西人文密碼”為主線,探尋鞍山鐵西這個百年城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節目播出后,不僅電視收視率創下新高,網絡點擊量更是突破40萬,并已榮獲2018年遼寧新聞獎一等獎,成功入圍國家廣電總局2018年第四批推薦優秀國產紀錄片目錄。
具體到《鐵西》在鏡頭語言方面的運用技巧,作為該片在調研、策劃、撰稿、攝像、剪輯等工作的全程參與者,筆者認為,可以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總結為“心中有數,眼中有物,言之有序”這三個關鍵詞。
在紀錄片的創作中,真正進入拍攝環節之前的很多工作顯得至關重要,包括選題的策劃,整體框架的確定,分集主題的劃分,歷史資料的收集,人物故事的遴選,文案初稿的撰寫,腳本分鏡頭的推敲等。而作為創作者的撰稿也好,編導也好,攝像也罷,都應該盡量多地參與到這些工作當中,并在前期工作過程中,就應該開始考慮后續的拍攝流程,要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初步的“畫面感”,要充分考慮到某個故事或者人物,拍攝的難易程度。畢竟,作為電視紀錄片,和一些純文字性質的專題報道、報告文學、人物傳記等體裁不同,紀錄片不僅需要扎實的文字功底,更需要講究聲畫同步,甚至很多時候,要完全依賴鏡頭來說話。在《鐵西》的整個策劃過程中,節目組通過調研,前期一共挑選出了將近100個故事或人物,最終在節目中展現的故事只有不到50個,之所以有將近一半的淘汰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拍攝難度太大,甚至無法實現拍攝,很難用鏡頭來表述清楚這個故事,只能忍痛割愛。比如,在一次調研中,我們在一個舊物市場上,無意中發現一本上世紀60年代的小紅本,上面是中央對當時的《鞍鋼憲法》以及鐵西區工業技術革命的相關批示,這個發現,對于正在挖掘鐵西工業歷史基因的我們來說,是如獲至寶,但經過更深入的調研,發現這部分內容已經很難找到具體的當事人或更多的歷史資料,最終只能放棄這個頗具亮點的線索,這也許就是我們作為電視人經常所說,電視本身就是有著很多遺憾的藝術。
此外,作為紀錄片的導演和攝像,還要善于根據文案初稿,來設計相關的分鏡頭腳本,在拍攝之前,要精讀、吃透文案,要和撰稿緊密溝通,了解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意義和目的所在,提前設計好具體的分鏡頭,在拍攝景別、時長、手法、角度、場景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數,把文字初步形成畫面感,才能在正式拍攝時不至于手忙腳亂,無從下手,丟三落四,無的放矢。比如《鐵西》紀錄片中的多段延時攝影和航拍鏡頭,其實在節目組研討文案的時候,就已經基本確定了相關的拍攝時間和地點,精選了多個極具鐵西標志的拍攝點,進行不同天氣、不同時間、不同季節的多次拍攝,而這樣的鏡頭,是無法在現場臨機一動就能抓拍到的。
和一般的電視新聞和專題類節目鏡頭不同,電視紀錄片的鏡頭更強調紀實性和真實性,紀錄片的某些鏡頭雖然也可以通過前期策劃設計出來,但更多是要還原真實,紀錄當下。這就要求導演和攝像在吃透文案,完成事前設想好的“規定動作”的基礎上,要懂得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拍攝思路和拍攝重點,真正做到“眼中有物”。這里的“物”包括拍攝現場的某個特別的場景,某件特殊的物件,某些不起眼的細節,也包括拍攝對象的某些表情、動作等。比如,在拍攝《鐵西》第二集《興盛之路》的時候,我們在采訪一位鐵西區的企業家代表時,在他的辦公室聊天的時候,我們不經意間看到一個非常破舊的小板凳,就聊起了這個話題,才知道這個小板凳已經有著幾十年的歷史,一直伴隨著他的成長和創業,也可以說是他幾十年創業歷程最好的見證者。而這個小板凳,無疑也就成了這位企業家創業故事最好的切入點,我們的鏡頭自然也就首先對準了這個非常破舊的板凳,并為此精心設計了一個場景:在一間非常豪華的辦公室里,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坐在一個破舊的板凳上彈著吉他,他的創業故事和鐵西情結也由此開始娓娓道來。在《鐵西》的創作過程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一張舊車票,一頂紡織帽,一輛自行車,一把舊扳手……很多小細節,都是在拍攝采訪過程中偶然間發現的,當然,這種偶然也有著必然,因為我們在拍攝過程中并沒有局限于現成的文稿和條條框框,而是始終保持著一雙發現的眼睛,關注著現場的每一個細節,并能根據現場的變化,及時溝通和探討,調整故事的切入點和表達思路,使整個故事顯得更加豐滿和生動。
在拍攝手法方面,無論是基于文案的“規定動作”,還是無意間發現的“靈光乍現”,對攝像人員都有著更高的要求,更應該在構圖、景別、景深、細節等方面有著更為精致甚至是極致的追求。當然,紀錄片的拍攝并不要求每一個鏡頭都盡善盡美,在真實感和唯美感之間,我們自然要優先考慮真實感,對一些突發的動作和細節,要善于抓拍,即便鏡頭缺乏一些美感,但也不會影響到鏡頭語言的表達。比如,我們在拍攝一位退休老紡織女工回到闊別多年的廠子時,在進門的時候,正好遇到原來的老同事,我們就及時跟拍了她們之間的聊天內容,由此也就抓住了這些老紡織女工對過去最美好的記憶。其實,在每一次拍攝過程中,具體到每一個鏡頭,對攝像來說,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務必清楚地知道,我為什么要拍這個鏡頭?拍這個鏡頭想要向受眾表達些什么?有的時候,甚至可以在拍攝的時候,由導演或自己來配合旁白,在追求文字畫面感的同時,不妨也追求一下畫面的文字感,通過這種方法來找到鏡頭拍攝時更多的靈感和情感。
再好的食材,也需要借助高超的廚師,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在紀錄片創作中,后期的剪輯就如同一位廚藝高超的廚師,要對眾多前期拍攝的素材進行甄選、組合,配以各種佐料,才能“烹制”出一道讓人回味無窮的“美食”。就紀錄片后期剪輯而言,筆者認為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言之有序”,這個“序”指的是整個片子的節奏感。和一般的新聞類節目大多平鋪直敘不同,節奏感可以說是紀錄片后期剪輯的靈魂所在。這種節奏,源于對整個片子和分集主題的把控,也源于對各個故事和人物輕重緩急的組合安排,更源于對每一幀鏡頭、每一處留白、每一段配樂、每一個特效的細節苛求。比如在鏡頭的選擇方面,我們就不應該把所有感覺唯美的鏡頭堆砌在一起,而是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地將其安排在恰當的位置,避免造成視覺疲勞。比如在故事的組合上,同樣不能把所有最精彩的好故事放在一起,而是要保持一種錯落有致的節奏,精心排列組合,前后呼應,形成有機整體。而在留白或者同期聲、現場聲應用方面,更要注意節奏的把控,多讓鏡頭來說話,給受眾留下恰如其分的想象空間。在《鐵西》的后期剪輯中,火車的汽笛聲,站臺的報站聲,市場的喧鬧聲,車間的轟鳴聲,孩子的啼哭聲,居民的歡笑聲……都被我們巧妙地穿插在片子之中,而這種種聲音背后的鏡頭語言就非常自然地流淌出來。在配音的剪輯方面,我們甚至對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進行了細致的區別對待和恰當留白,用配樂和鏡頭極大緩解了“一氣呵成”帶來的緊迫感和壓迫感。而在同期聲剪輯方面,我們往往采取“先入為主,先聲奪人”的方式來切換同期聲,使得同期聲顯得更加自然,不至于太過突兀。
此外,在鏡頭的場景剪輯方面,紀錄片剪輯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原則,就是同一個場景的畫面盡量用在一起,即便是同一個故事或人物,不同場景的畫面切忌來回切換,避免造成空間和時間的錯亂。比如,我們在剪輯鞍山啤酒廠一家三代敬業愛崗故事的時候,前期主要拍攝了他們家里生活和工廠工作兩個場景,雖然文稿方面在兩個場景不時切換,但剪輯的時候,我是先從家庭生活入手,把家庭場景的畫面和采訪剪輯全部完成之后,才切換到工廠方面的鏡頭,從而使整個故事在鏡頭語言方面顯得更加清晰、完整、流暢。像這樣的剪輯原則,我們幾乎貫穿了整個片子的始終,鞍山制藥廠新舊廠區的場景,攝影愛好者家里家外的場景,棚戶區動遷居民新房舊房的場景,現實畫面與歷史資料的切換等,都遵循了這個原則,使得整個片子擁有了更好的節奏感和完整性。
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離不開每一個工種的通力合作、緊密配合,而作為影視作品獨有的手段之一,鏡頭的重要性無需贅述,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細微處著手,從靈感中升華,從實踐中總結,不斷改進和提升鏡頭語言的運用技巧和潛能,真正讓鏡頭說話,讓畫面發聲。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安啟余,安嵐.紀錄片創作中鏡頭的運用.新聞研究導刊,2017.5;
[2]胡俊.紀錄片:用鏡頭語言講好人物情感.新聞研究導刊,2017.1;[3]肖平.影視鏡頭語言的新認識.聲屏世界,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