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強
【摘 要】紀錄片《鐵西》,今年被評為遼寧省新聞獎一等獎,被評選進入2018年國家200部優秀紀錄片之一,為鞍山爭得了榮譽,為遼寧爭得了榮譽。面對宏大的主題,系列紀錄片只有呈現出自己獨特的氣質和風格,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
【關鍵詞】美學影調統一 ? 語言特點統一 ? 節奏基調統一
紀錄片《鐵西》講述近100年的歷史,這不僅是講述鞍山鐵西的故事,也是在講述一個時代的遼寧故事以及中國故事,如此宏大的主題,系列紀錄片只有呈現出自己獨特的氣質和風格,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
一、創作前期,美學影調統一
紀錄片通過故事吸引人,《鐵西》在策劃的過程中,要求每一集里面必須要有一段老故事,一集大概七八個故事。這個過程,五集里沒有哪一集絕對的強,其實一集的絕對強的同時,意味著其他集會弱下來,所以,要保持紀錄片五集整體效果的呈現。
首先,人物的選擇。在前期田野調查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傾向于有故事、典型性的平凡小人物。這里所說的典型更多的是在人物身上有著一個歷史階段的印跡。第二集《興盛之路》里的鐔玉蘭,起初沒有找到她。我們采訪許多化紡老工人的時候,其中有一位退休老工人說她師傅肯定有故事,就聯系到了片子中的鐔玉蘭。為了支援化紡,她從外地被調了過來,一家幾代人在化紡工作,有代表性的人物,家中有一個時代的舊物件,老記憶。在鐔玉蘭老人身上有一個時間的跨度,在這個跨度里她個人有了一段人物故事弧線的呈現,也代表著化紡廠的一段歷史,而化紡廠的故事也是鐵西那個時代工業的縮影,這就是平凡的典型人物故事的力量所在,40個人物故事里都是在尋找了好多個人物之后輾轉找到的。
其次,素材的分配。尋找的故事不是為單獨的某一集去服務,而是為整體服務的。一共選取的40個故事里,有輕有重,有薄有厚,故事拍攝回來,為了整體框架的節奏和表達,要進行重新分配。比如第五集車票的故事,本來是放在第一集里的,涉及鐵路了,但是第五集整體的故事性會弱下來,而它又是最后一集,這樣將第一集里的故事調到第五集里。比如第二集《興盛之路》,人物故事的畫面美學相對弱,將延時、日出、日落等最美的畫面放在這一集,會提高整體的美學表達。
最后,影像的拍攝。人物故事基本采用手持跟拍的紀實抓捕手法;在拍攝的過程中還不斷地發現新的故事。原計劃的設計拍攝的過程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會做一些改變,比如小板凳的故事,去拍攝的時候,人物本身的故事不出彩,但是一進門,第一眼發現辦公室里有一個小板凳,就開始挖掘小板凳的故事,一個非常小的切入點,卻成了一個故事的亮點。
人物的同期采訪放棄中規中矩坐在那里講,而是與歷史或者現實的場景相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場景的作用去表達整體敘事。
除了敘事性的畫面之外的表現性畫面,比如延時、風景、街道等,特別注重美學表達,怎么美怎么拍,與敘事畫面結合,表達一種詩意感。
二、創作中期,撰寫解說詞的語言特點統一
目前,中國紀錄片大多數還是采用“格里爾遜式”的方法,解說詞加音樂和畫面呈現的方式。30分鐘的紀錄片,一般需要撰寫至少4000字的解說詞,所以,解說詞在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至關重要,但不能喧賓奪主,而系列紀錄片的解說詞每一集的撰稿不同,給觀眾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要統一。
首先,紀錄片不是文學作品,不需要太多優美的文字,畫面能表達的信息,盡量不要用文字。其次,撰寫解說詞避免寫成論文的模式。尤其是在做關于歷史文化的紀錄片,開頭追根溯源,接下來徐徐展開、舉例說明,最后蓋棺論定、總結陳詞,完全像在寫論文,而不像在創作紀錄片。最后,文字與影像的轉換。紀錄片是視聽語言的表達,如果過于強調文字優勢會阻礙影像表達。一部紀錄片,從策劃到最后成片,要經過數道工序。從拍攝大綱,到文學臺本,再到剪輯臺本,整個過程,就是不停地去除多余的文字,以及畫蛇添足的敘述。
我寫了第一集后,其他集的撰稿人根據語言風格特點以及人物故事的敘事特點,進行撰寫,但是五集匯總之后,會由總撰稿人再對五集,包括我自己寫的第一集,再統一,對我們五集稿子還要進行最后一輪的把握修改,保證整體的節奏和完整,這樣最后片子整體解說詞呈現出來的風格和氣質是相同的。
三、創作后期,剪輯過程中的節奏統一
有句俗話“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這句話很適用紀錄片創作后期的剪輯。就一部紀錄片而言,前期的策劃和拍攝固然重要,但很大一部分工作都需要在剪輯臺前細細打磨,從文案的調整,到鏡頭的取舍,從配音配樂的相得益彰,到特技包裝的錦上添花,每一個文字的推敲,每一個音調的校準,每一個鏡頭的剪輯,每一段留白的節奏,每一曲配樂的渲染,都需要創作者用心去體會,去抉擇,去琢磨,如此,方能精益求精,打造精品。正如摩西納克所言“最后確定影片本身價值的那種特殊價值還是節奏?!币虼?,在五集后期制作的過程中,依然有著明晰的統一的剪輯節奏。
首先,剪輯的內部節奏。也叫心理節奏。這是創作人員在自己內心的一種感受、邏輯思維、聯想等多種元素的集合,是內心情感和情緒的表達。動作和動作的連接,畫面的長短,剪輯點與音樂節拍的統一等多種視聽元素的表達過程中,通過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節奏的共性,去感知感覺的。
其次,剪輯的外部節奏。主要是根據紀錄片具體的內容和結構進行鏡頭組接的節奏。后期剪輯作為局部節奏要根據紀錄片內容和結構的整體節奏去融合。在剪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時空關系、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鏡頭組合,有快有慢,張弛有度。
總之,紀錄片創作從前期策劃到后期制作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著重要的位置,只有協調統一才可以創作出被受眾接受并回味的精品紀錄片作品。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美)史蒂文·卡茨.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第1版 第239頁;
[2]叢麗娜.對電視紀錄片視聽語言真實性的思考.新聞界,2011年10月;
[3]王競.紀錄片創作六講(修訂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