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艷
摘 要:新一輪課改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特別是閱讀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勢下,城鄉結合部低年段學生的閱讀情況堪憂。試從目前城鄉結合部低年段學生的閱讀困境、成因分析和應對之法,找到能幫助他們擺脫此困境的途徑。
關鍵詞:閱讀素養;城鄉結合部;成因分析
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方向指向了閱讀。在教育部的直接領導下,新發行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對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了閱讀量、閱讀方法等。如“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部編版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①“讓學生‘海量閱讀,學會‘連滾帶爬地讀書。”②
相應地,高考也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溫儒敏指出:“一是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二是閱讀題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高考的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么類型的內容都有。”③
一、目前城鄉結合部小學低年段學生的閱讀困境
在這樣的語文風向標下,目前城鄉結合部的小學低年段學生的形勢不可謂不嚴峻。他們面臨著不少的閱讀困境——讀得少、不愛讀、不會讀。閱讀時間少,很少能平心靜氣去讀書、讀整本書,常常是一些碎片化閱讀。閱讀面較窄,主要集中在一些低俗漫畫、小說,較好的只有科普類或少量繪本。閱讀書目的品質不高,一些通俗甚至低俗的書成為他們的主要讀物。
二、成因分析
社區的讀書之風不盛行,讀書資源并不多。城鄉結合部地區的文化氛圍并不濃厚,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書店,經常是文具店中擺放一些迎合小學生口味的低俗漫畫雜志或低俗小說,名著較少。臨近很少公共圖書館,而由于圖書管理滯后、班級經費不足,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并沒有真正用起來。學生想閱讀名著,常只能通過網絡購買書籍。除此之外,只能跑到中心城區的圖書館才能買到或借到書。
教師的閱讀推廣力度稍有欠缺。由于很多教師本身并不怎么讀書,或只讀與職業相關的書籍,對兒童文學作品其實并不了解,他們很難給學生提供真正的、基于學情而經篩選過的閱讀推薦。在具體的閱讀推進過程中,也容易流于形式,并沒有落到實處。
家長對讀書的重視程度不夠,家庭讀書氛圍不濃厚。城鄉結合部的家長,或奔波于生計,或依賴收租、無所事事而終日游玩、打麻將。部分家長本身就不愛讀書,甚至本身就愛玩電子游戲。除了期末考試,平時很少關心孩子的學業,認為吃飽穿暖就可以了。親子共讀時間匱乏,孩子的照管都扔給了“電子保姆”——電視機或手機。
三、應對之法
(一)地區支持,在學生、家長和教師中推進閱讀
鼓勵文化宣傳,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央視文化節目《朗讀者》剛一播出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被稱為現象級的電視節目。其新意在于它不僅關注到閱讀本身,還關注到閱讀的整個生態圈,特地設置了朗讀亭,鼓勵人們帶上自己喜愛的書,朗讀吧!孟母三遷,正是基于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浸泡著長大的孩子,自然和書更親近些。
鼓勵學生、家長和教師都閱讀,給三者提供基本的閱讀推薦。閱讀推進所關注的對象,除了學生,還應包括家長和教師。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是孩子閱讀的領路人。唯有家長、老師都好學,才能培養出好學不倦的孩子。在操作上,給一線教師一些具體的方向與指引。如果能有專業、科學的數據指標評定,一線教師在操作時會更有方向性。
鼓勵出版、流傳更多的中國教育經典之作。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西方教育類書籍,西方教育理念熙熙攘攘。與之相反的是,中國傳統教育書籍不受重視,甚至很少能在市面上買到,如清代王筠《教童子法》、張伯行《學規類編》等。有些只能在網上搜索,有的只剩下百度詞條。優秀的訓蒙經驗竟如此流失,實在令人扼腕。鼓勵出版、流傳中國教育經典,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傳承。
(二)教師當好學生閱讀的領路人
當讀何書的領路人。書,宜分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必當備以資查考之書”。書分五級,等級不同的書,所應采取的策略不同。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對于該讀何書,其實不甚了解。教師應做個有心人,能關注時文、網絡、前輩,更應從古圣賢留下的浩瀚文章中去尋找,取法更高,也更妙。
如何做讀書的領路人。提供專業的閱讀指導,指導要有章法。每日當讀多少,如何讀,如何溫習,如何熟記,都應有法。當看多少,如何看,如何談感受,亦當有法。明確低年段閱讀的要求,如推薦書目、閱讀量、表演。
閱讀督促的領路人。營造出濃厚的班級閱讀氛圍,設置各種激勵制度,鼓勵學生在校、在家多閱讀,讀整本書。施行簡單易行、易堅持的記錄、檢查方法,如閱讀存折。
家長的領路人。家長對于培養怎樣的閱讀習慣、怎樣培養等問題是比較迷茫的,需要教師從旁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向家長科普。
(三)家長配合督促孩子在家閱讀
榜樣示范的作用。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孩子眼里最初的世界,是家長帶給他的。如果家長自身愛讀書,這個世界是寧靜的,浸潤著書香;如果家長自身愛看手機,這個世界是喧囂的,充斥著各類游戲、電視。孩子的世界,就是家長的世界。家長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
創設出濃厚的家庭閱讀氛圍,如某個固定的時間,是家里所有人的閱讀時間,停下手中的一切,靜心閱讀。如在家里各處都丟有書籍,不要求擺放整齊,讓孩子隨手就能拿到書進行閱讀。如設置專門的閱讀角,讓孩子參與設計和布置。一個小小的書架,放上心愛的玩具和座椅靠墊,貼上孩子畫的畫等等,使之成為孩子的快樂小窩。
創造各種閱讀機會。除了幫孩子購買或借閱整本的名著之外,還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各種各樣的閱讀材料。讀廣告牌、路標、公交站牌、產品說明書、節目單,甚至餐牌,都是閱讀。從這些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材料中,如何快速地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整合判斷,是一門學問。而孩子接觸到的文字材料越豐富,他的閱讀視野也會越廣闊。
鼓勵孩子提問、思考,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孩子多進行交流,幫助他弄懂文字蘊含的含義——誰在說,說了什么,以及為什么說。“因為聽和說是讀與寫的基礎。孩子交流得越多,學習讀和寫就越輕松。”
(四)社會組織創造社會化閱讀空間
圖書館推廣兒童閱讀。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開展對孩子閱讀活動的開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為了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空間,圖書館應該發揮社會閱讀資源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推薦積極健康的兒童閱讀書籍資源,方便孩子和家長借閱;另一方面在圖書館內部創造個性化的閱讀空間,吸引兒童到圖書館中閱讀,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此外也可以組織開展兒童閱讀筆記、讀后感評選活動、專題講座活動等,做好兒童社會化閱讀引領作用,優化閱讀指導活動的綜合效果。
社區開展多彩的閱讀服務。兒童社會化閱讀的開展需要社區的支持,在推進兒童閱讀活動的過程中,社區可以加強與本地區兒童家長的聯系,引導兒童家長參與到社區閱讀服務活動中,創造多姿多彩的閱讀活動,如閱讀演講活動、閱讀故事情境表演活動、閱讀內容續寫活動等,為兒童在閱讀的基礎上創造社會化展示空間,增強兒童的閱讀學習體驗,使他們養成主動閱讀和終身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文化愛好者團體支持兒童閱讀。各地區文化愛好者團隊如“知止堂義學”傳統文化傳播團隊、書緣親子閱讀俱樂部、聽君演講服務社等應主動針對兒童閱讀制定特色的服務項目,促進兒童閱讀的推廣,在社會范圍內營造能服務兒童閱讀活動的氛圍,激發兒童參與主動閱讀的熱情,并且將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向兒童推薦,對兒童的閱讀范圍進行拓展。
書店服務兒童閱讀。書店中也蘊含著豐富的閱讀資源,其在服務兒童閱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書店應該主動承擔促進兒童閱讀的任務,構建專門的兒童閱讀體驗區,讓兒童到書店中閱讀,感受到良好的閱讀氛圍,增強兒童閱讀效果。
(五)學生端正態度,自主閱讀
學生首先應當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重視閱讀。閱讀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長、老師的義務。閱讀的世界很廣闊,閱讀的世界很精彩。個中滋味只有閱讀的人、只有喜歡閱讀的人才能領略到。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興趣及素養,也就在廣泛的閱讀中逐漸提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小學是學生讀書的黃金時期,不能錯失。而城鄉結合部的小學低年段學生目前所處的困境需要地區、教師、家長、學生多方聯動,各司其職,相互影響,缺一不可。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在此良性循環中不斷提升,受惠一生。
引文:
①引自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
②引自溫儒敏《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書》。
③引自溫儒敏于2017年9月接受的采訪。
參考文獻:
[1]唐彪輯.家塾教學法[M].王剛,譯評.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7-07.
[2]白瑪琳,駱思潔.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50個經典語言游戲造就孩子表達力[M].鄧峰,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