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 要: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初中作文教學中,想要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擴展閱讀范圍,就要積極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外的閱讀和拓展訓練當中,有效地將課堂知識和課外活動相結合,從本質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初中學生的綜合語文水平。
關鍵詞:課外閱讀;拓展訓練;初中作文教學
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尤其是課外閱讀,能夠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初中作文教學中,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是十分關鍵的兩點。寫作的基礎就是閱讀,同時寫作也是閱讀的延伸,所以寫作教學中的最佳教學方式就是良好的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是培養初中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措施,初中語文作文的教學中,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外閱讀的內涵
1.培養初中生的課外閱讀習慣
提高初中生的整體閱讀素質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要目的,加強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初中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提倡多讀書少做題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教師需要從旁進行幫助和指導,根據每個年級學生的特點,推薦最為適合的課外閱讀資料,然后外部環境教育的影響也很重要,目前網絡信息技術十分發達,一些雜志、報紙、網絡新聞等都可以作為課外閱讀的資料,同時家長一定要對閱讀的資料進行嚴格的把關,選擇適合學生的課外閱讀題材。從多角度、多方面拓展初中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初中生語文作文寫作的素材,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2.課外閱讀的拓展訓練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和寫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只有多讀多寫才會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水平。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資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總的閱讀量需要達到400萬字以上。在學生閱讀數量滿足要求原則上,在進行一些初中生的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有效地將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相結合,輔助語文作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初中生從讀到寫,從繁到精,從課堂知識到課外閱讀,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離不開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
3.課外閱讀拓展訓練與語文作文教學
根據初中生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內容,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每個人的特點,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范圍。比如,在課文的學習時,應該要拓展整篇的文章;在學習名家作品的時候,就要將名家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相結合,充分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故事,才能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認識,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初中生的寫作能力隨著閱讀能力的加強而加強,多看多想、多想多讀、多讀多寫,由淺到深的一種過程。從宏觀上把握初中生閱讀方向,從微觀上加深初中作文教學的理念。
二、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模式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1.課綱為實線,以“自我為中心”的課外閱讀為主線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和規定,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明確教學目的,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建立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檔案。根據初中生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選擇符合初中生閱讀的最佳模式。重視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自我為中心的課外閱讀習慣,變教為學,教師起到了從旁幫助和引導的作用,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課外閱讀習慣,將語文作文閱讀課變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2.虛實結合的課外閱讀教學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相結合
初中生正處于對課外信息的好奇階段,所以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心理,保障新課改教學要求的基礎上,讓初中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資料和書籍進行閱讀。
3.網絡閱讀材料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信息的傳播更加的方便、快捷。網絡、手機等通信設施在各家各戶中都已經普及,因此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也要符合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在初中生的課外閱讀中引入網絡閱讀模式,將一些新穎的聊天軟件也應用到課外閱讀當中,擴展了初中生的課外閱讀范圍,開闊了初中生課外閱讀視野,逐漸積累了語文習作的素材。新時代信息都能通過網絡資源進行查找和閱讀,新鮮的網絡資源對于初中生來說能夠加強閱讀寫作能力。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應用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符合目前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思想負擔,有效地將語文作文教學和課外月的結合起來,符合目前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洪艷.試論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8):67,72.
[2]閆成鎖.課外閱讀和拓展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8(20):131-132.
[3]潘云.小議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