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凌虹



“根據古老的拉丁格言,文盲不僅是指不能閱讀文字,也指不能閱讀音樂”。在評價改革的引領下,一些地區將書面抽測列入考試范圍。但是經過大數據分析后的抽測結果顯示,學生的識譜、書寫技能嚴重缺失,編創意識和基本方法尚未形成。音樂雖然是聽覺的藝術,但樂譜是呈現音樂的基石,是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我們的課堂是否要開始改變學生音樂學習內容與方式,讓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而且是高級能力。
杜亞雄老師說:柯達伊教學法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其中心是母語和與母語聯系在一起的音樂,基本點是樂譜的讀和寫。這讓我們的目光轉向日常教學中音樂讀寫能力的培養。確實,音樂讀寫是培養各種音樂感知能力的一個基本要素。讀寫能力聯系著學生對旋律和結構的理解,對和聲、調性、節奏的更準確的掌握,聯系著廣泛接觸優秀作品、分析和欣賞音樂、發展創作能力。總之,音樂讀寫的學習和音樂修養的發展密切相關。
本文希望通過分析柯達伊教學法中音樂讀寫教學的方法,為小學低段學生音樂讀寫能力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安排教學內容,螺旋遞進學習
柯達伊教學法運用了節奏讀譜、字母譜、手勢等形象生動、簡單易懂的教學方法,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初學者能夠逐步掌握音樂的基本元素,增強初學者的自信心和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對我國的音樂讀寫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統一校內節奏讀法寫法
柯達伊教學法并沒有在全世界廣泛運用,人音版的音樂教材中也沒有過多柯達伊的內容。在安排小學低段讀寫內容之前,為了小學各年級之間的良好銜接,教師應該統一整個學校的讀法與寫法,以保證教學的系統性。音樂老師可以將各音符節奏的讀法、寫法展示在音樂教室黑板的一角,以便于學生隨時觀看和掌握。
2.低段教學內容安排
音樂讀寫能力的發展中,仍然要體現出以歌唱實踐為基礎,包括音程的學習、旋律聽寫的方式,不孤立出音符、節奏,以歌唱中的旋律分句為單位逐漸發展學生的能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感性積累為主,多樣化進行讀寫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體現螺旋遞進的節奏。如:歌唱—寫(節奏)—歌唱—寫(旋律)—歌唱—寫(結構圖形)。學生讀寫的材料應該來自會唱的歌曲,學習音樂的要素來自學生歌唱的實際體驗,教師只是引導他們從音樂材料中去提取、歸納。
二、把握實施方法,凸顯目標導向
1.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
柯達伊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是,在教學上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從兒童的實際程度與能力水平出發,進行教學安排。教學將需要學習的內容拆散成兒童能力范圍內的部分,不集中地讓學生面對大量困難,使兒童有足夠的能力去掌握,進而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音樂的熱愛。先分開掌握節奏和音高這兩大要素,等到學生具備一定的能力后再進行讀譜。
2.關注年齡特點,從實踐到理論
教育孩子熱愛音樂只能依靠他們的音樂體驗達到目的,如果沒有對各種音樂要素的學習,他們就不能夠深入理解音樂,音樂教學的目的就是為每個人提供這把通向音樂深層次領域的鑰匙。
樂譜的讀寫學習不是為了學譜而學譜,單純機械式地把學譜作為單一目標,把讀譜變成枯燥、乏味的操練來進行教學,只會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尤其是低段年級,更要用豐富、變化、趣味的方法反復練習,加強實踐。柯達伊強調音樂讀寫的教學過程要基于聽覺的感受和歌唱,建議首先感受曲調、音程、和弦等,再提出音樂要素的現象和理論概念。用語言講解音階的音程關系是枯燥的理論,而通過唱、聽再和概念聯系起來,可以促進理解和聽覺能力的發展。音樂讀寫應該是先實踐,先進行聽力培養,再去認識音樂符號,學習抽象理論。音樂是聽覺藝術而不是視覺藝術,聽覺經驗先于讀譜經驗,將有助于兒童視唱技能的發展。
三、關注能力培養,發展核心素養
1.節奏感的培養
節奏是音樂的基石,旋律的骨架。柯達伊教學法以節奏教學導入音樂的讀寫。因為穩定的節奏感是掌握音樂、表現音樂要素的主要條件。而節奏感的培養包括恒拍和節拍。
恒拍是節奏的基礎,指穩定、均勻的律動。在朗讀訓練中,可以在游戲中通過連續不斷的動作讓學生感知到。對游戲中的動作還可以賦予某種意義:比如洗衣服、擦桌子、飛翔等。恒拍的練習不僅要能從動作上感覺到,還要能夠從聲音上聽得到。教師聽寫節奏時也可以使用跺腳、響舌等方式同時表示恒拍。
在學生不需要教師的幫助,能夠獨立熟練地掌握基本節奏的書寫和演奏穩定的恒拍時,他們逐漸可以感覺到:一條節奏中有時兩拍一個重音,有時三拍一個重音,這就是節拍。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游戲來進行鞏固和培養節拍感。
2.內心聽覺的培養
每一個讀寫訓練階段都需要重視對兒童內心聽覺的培養。兒童的情緒波動較大,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擾,因此培養內心聽覺能力其實對于穩定兒童情緒有很大的幫助。活動中可以練習用默念的方式讀中間一小節節奏或僅從節奏來辨識歌曲。在學生的頭腦中,一條節奏或一首歌是完整存在的,做分離節奏的練習,就需要學生在頭腦中分離開歌詞、旋律,和記憶中儲存的節奏比較,判斷出符合特定要求的歌曲節奏。
如:教學對比《可愛的小象》和《兩只小象》兩首樂曲。
1=F 2/4
1 3|1 ?3|1 15 2|3 —|……
1=G 3/4
兩首歌曲分別是2拍子和3拍子,節奏也非常鮮明。教師通過節奏型識別歌曲的練習,先讓學生猜一猜,后做口型無聲唱,最后全體歌唱等方式,鍛煉節奏記憶及內心聽覺的訓練。這對以后創作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3.音樂結構意識、即興創作能力的培養
(1)分角色——結構意識培養
在一個作品中,比較重要的成分是它的結構。結構是使各種音樂要素組織起來的手段。在讀寫能力的訓練中,可以培養學生從小具有對音樂的分句、各個部分的敏銳感覺,并且有良好的音樂記憶能力,為即興創作打下良好基礎。
如:《牧童謠》1=E 4/4
生:5 55 5|6 -|5 55 5|3 -|
師:3 56 5|3 63 5|3 33 3|2 -|
固定拍:x x|x x|x x |x x| ?x x| x x|x x|x x|
教師和學生輪流唱或朗讀節奏,伴隨著表示穩定節拍的動作或聲音,在節拍連續的基礎上感覺分句結構和節奏的變化,逐漸建立樂句的概念。
(2)變魔術——即興創作能力培養
在讀寫訓練中,節奏短句之間有細微變化,可以啟發學生理解音樂的變化。小學低段的學生已經可以發明創造一些節奏短句了。課堂中,我聽寫完一句規定的節奏外,會請他們在后面以老師的節奏為基礎,像“變魔術”一樣寫出相類似又有點變化的短句。他們很愿意接受“變魔術”的說法,并認真地去寫這種“變化短句”。他們喜歡在小組中展示自己的“獨創”,并不遺余力地演奏出自己的創作。這是一個培養創作能力的良好起點。
如:2/4 師:x ?x ?x |x ?- |
生:x ?xx ?x |x ?- |
能夠結合詞意、節奏的即興歌唱,可以使學生產生更大的興趣。在讀寫訓練中,我在“變化短句”的基礎上,寫出比較契合的歌詞。請學生在此基礎上即興唱出旋律。初生牛犢不怕虎,低段的孩子無知無畏,可以獨立地、即興地唱出完整的旋律,既培養了學生的敏捷思維,又發展了他們的創造能力。
如:2/4 ?5 ? 6 5 | 5 — ?|5 56 5 | 5 ?- ||
x ?x ?x |x ?- ?|x ?xx ?x|x ?- ||
雪 ?多 么 美! ? 冬 天 多 么 美!
即興練習通常都是挑選幾個孩子進行。等學生熟練了以后,可以在小組中進行,逐漸地向問句與答句過渡。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要求有不同的節奏、詞意和旋律,答句中不能答非所問。這對音樂能力的要求更高,但是,學生的音樂記憶和創造能力會飛速地發展。
音樂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在于系統訓練學生的敏銳聽覺。“聽覺只能在讀和寫的音樂體驗中得到開發。不熟練掌握讀寫,音樂就只能是神秘的、難以理解的、抓不住的東西。只有依靠堅實的讀寫技巧,才有可能掌握音樂的實質。
參考文獻:
[1]雍敦全.律動音樂教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02.
[2]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1.
[3]吳瑤香.音樂課例與專家評析[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