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鳳英
摘 要:堅持學生立場是課堂改革中關鍵的基本點,以人教版一下《1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為例,課前的精準把脈,課中的精彩調度,課后的精心設計三個環節對“學生立場”做出思考,以闡述對真正的學生能動學習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解。
關鍵詞:學生立場;教學起點;學習過程;分層練習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斯苗兒老師曾提出:引領教師進行課堂改革,必須堅持“學生立場,單元視角,有機整合,適度拓展”。其中,堅持學生立場是課堂改革中關鍵的基本點。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為例,談談自己對這一方面的深刻認識。
一、課前:真實把握教學起點,精準定位“兩難問題”
江干區教師進修學校的田小勤老師曾經就《10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教學知識對三所學校、八位教師、十個班級、546位學生開展教學前測與調查研究。最后,她提出:“100以內數的認識”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我們要真實把握教學起點,關注對“兩難”的突破!這里的“兩難”,即學習內容難在哪里?哪些學生的學習有困難?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學生立場。如何把握學生立場,課前我們應該怎么做呢?仔細思考,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把握學生認知發展規律
濟南幼專附屬常青藤小學的馬剛老師在《“100以內數的認識”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一文中指出:兒童的計數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一般遵循以下發展的過程:(1)口頭數數(屬順口溜性質)。(2)點物數數,在點物的過程當中要求數數和點物的過程一一對應。(3)能說出計數的結果。基于這一兒童認識心理特征,馬老師認為學生在數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的錯誤是:整十數順序錯誤,即關節數的數數。從學生認知發展的這一規律出發,很精準地定位了教學的難點。
2.把握學生認知基礎
《100以內數的認識》的認知基礎是20以內數的讀寫、組成以及“10個一是十”等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認識100以內數的重要基礎,借助20以內數的數數方法對100以內數的數數方法的正遷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所以,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對20以內數的認知過程進行回憶整理,將原有知識進行延伸、發展,實現知識的“類推”和“遷移”,引發學生認知需求,激發學習內驅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跟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如出一轍。
3.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
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會全神貫注,不感興趣的則心不在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創設情景,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同時還應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開展多層次的“數數”活動和生動有趣的游戲闖關環節,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又具有“數學品位”。
二、課中:多看多做多說,讓學習過程真正發生
1.多給學生“看”的機會,促進思維內化
這里的“看”,實際上就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觀察活動。就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數和形的特點進行感知活動,對符號、字母、數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數量關系、幾何圖形的結構特點等進行的察看。由初步的感知形成表象,進而逐步抽象成邏輯思維。教學時,要注重觀,引導學生思考,完成具體到抽象的飛躍,促進思維內化。
案例1:
設計兩個小桶,扎成一捆兒的放在一個桶里,單根兒的放在另一個桶里,邊數邊放,等數到100,也就是10捆了,學生就嚷嚷,還需要一個桶,這時,老師就問:為什么還要一個桶?那個桶放在哪里?為什么?
這一設計類似于計數器,又有別于計數器,之所以用小桶,我想馬老師的意圖可能在于小桶之于計數器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更能形象直觀地表征計數單位吧。學生在觀察老師邊數邊放的操作過程中,一定是充滿了無限的驚喜和期待的。通過真實有趣并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觀察,數位、按物逐一計數這些數學常識已然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表象,牢牢地印入學生腦海。
案例2:
新課導入:
屏幕上出現小精靈聰聰,并配出畫外音:“多么美的草地呀!瞧,一群小羊跑過來了,小朋友快看呀!”音樂響起,小羊一群一群(10只一群)跑出來,100只小羊出來完后,聰聰邊數邊問:“1、2、3、4、5……好多小羊呀!大約多少只呢?”
探究新知:
數小羊:剛才草地上的羊群到底有多少只呢?屏幕再次出示牧羊圖。學生數屏幕上的小羊,教師巡視。
同一幅圖兩次呈現,作為教師肯定是有意為之,第一次的出現是巧妙地讓學生感知圖中小羊只數比20只多得多,20以內的數不能滿足實際生活的需要,從而由認知需求激發學習內驅力,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而第二次是在學生基本掌握100以內數的數法之后,再次辨析鞏固這一方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數數,對100以內數的數法和100以內數的感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維得到發展。
正如劉麗霞教授在《數的多重含義、多模式表示的教育價值分析》中講道:日常生活中的“視覺圖形”在抽象數概念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形成心理表象奠定直觀基礎。將數的符號與視覺材料相聯系,建立心理表象最重要。所以,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模式表征數,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培養數感。
2.多給學生“做”的體驗,促進思維生成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及文化背景下,通過自學、操作、探究等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教師要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智能結構,就一定要讓學生在自主有趣的活動中“做”數學。
正如劉德武老師所說:數是數出來的。在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應讓學生充分地數數,借助實物操作+直觀呈現來充分理解數的組成、計數規則等相關數的知識。
案例:
屏幕上出示糖果、小棒、小正方體這幾種物體,數量都是100。學生6人坐成一組,教師給每一小組的桌上準備了數量分別是100的糖果、小棒、小正方體,以及小袋子、橡膠圈等學具。
提問:小朋友,這是小棒、小正方體,這些物品的數量都是一樣多,想知道這些物品有多少嗎?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兩人數一樣物品,試著數一數吧!
(教師巡視,提醒學生口中數要與手中移動的物品數量一致,并給數學具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
教師通過多形式的實物表征數,并讓學生在活動操作過程中學習100以內數的數數,即先一個一個數,再十個十個數。強調數的過程中學生口中數與手中移動的物品數量一致的點物數方法,從而感知滿十進一的過程和體會數的組成。
對比兩種教學方法,同樣都是點物數,但表現形式和數數方法的呈現卻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一種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在數一數過程中感受100以內數的相關知識,都是通過實物表征數,在具體可視的實物表征下,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強化對數的認識。有趣又有料,手腦并用,逐漸推動學生抽象思維的生成。
3.多給學生“說”的嘗試,催生思維梳理
有句教育名言說得很好:“教,重要的在于聽;學,重要的在于說。”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課堂上學生自主表達的重要。學生課堂上的“說”是課堂互動的重要形式,也是課堂精彩生成的催化劑。因此,優秀的數學教師都應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探索和發現,指導學生“說”出他發現的規律。
案例:
屏幕呈現百數表。
師:老師現在將這100個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隊,你們看,老大和老小已經站好啦!
師:那么,你自己50應該站在什么位置?
(學生很快就能找到50的位置)
師追問:為什么它是站在這里的呢?
生:因為兩個50是100,所以它應該站在0和100的中間。
教師馬上對全班同學追問:他說的對嗎?你是怎么想的?
(在全班學生充分交流,一致認可50就是在這個位置以后,教師又進一步追問)
師:那么10應該站在什么位置?
(這個時候,學生出現10的位置過于靠近50,教師不急不忙,繼續追問)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按照前面估50的位置的方法來找的,2個25是50,10比25還要少15,那么它應該在0和50的中間還靠前一點。
師:那如果10在這個位置,那么20在哪里?30呢?40呢?你能找一找嗎?
生:(在找的過程中,發現10的位置估得過長,馬上進行調理,重新找到位置)
(教師這個時候不再說話,而是幫助學生找10的位置,其他同學也在認真觀察。)
師:其他同學,誰能說一說他剛才是怎么找10的位置的,你能上來邊找邊說一說嗎?
通過這一個片段的教學,充分體現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說”的重視,教師反復讓學生邊操作邊說出自己的想法,全班同學也來說一說他的想法及自己觀察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沖突、修正、提升。正如馬剛老師在他的文章中所強調:從某種意義上說,訓練語言就是訓練思維,教學過程中強調要讓學生多操作的同時還一定要讓學生把過程描述清楚,不能含含糊糊地就放過去。
三、課后:多層次練習,激發學習的自信
練習是鞏固新知的必須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可以讓不同的學生體驗知識層級的漸進過程,體會到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和成就感。從而真正實現課標中提倡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學生立場,讓學習過程真實發生,需要我們課前精準把脈,課中精彩調度,課后精心設計。正如劉加霞教授說過:“把握學科本質和調研學生是教學的兩個翅膀”,教學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能動學習,我們就必須站在學生立場,從學生的視角去分析教材、創設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站在課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