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紅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閱讀貧困;皖北地區;讀者服務
摘 要:文章分析了皖北地區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閱讀現狀,探究了新生代農民工閱讀貧困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服務策略,旨在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閱讀能力,促進全民閱讀的實現。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08-0138-03
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的農民工。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652萬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0.5%[1]。由此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農民工的主體。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職業發展的期望較高,有迫切的融入城市的要求。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屬于綜合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影響較大。新生代農民工是否喜歡閱讀,他們有怎樣的閱讀需求以及他們對圖書館的讀者服務有什么要求,帶著這些問題,調研組對皖北地區新生代農民工的閱讀狀況進行了田野調查。
1 皖北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閱讀現狀
皖北地區主要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區,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6個省轄市。皖北地區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地區,農村人口占地區總人口的80%以上。為了追求更寬裕的生活,皖北農村外出打工的農民非常多。按照其進城工作的區域,農民工主要分為外出農民工和本地農民工兩種。本次調研對象是在皖北各城市打工的本地農民工。
調研組于2018年1—12月間對阜陽、亳州、淮北和宿州等地的農民工聚居地展開調查,主要調查對象為新生代農民工及其所在工廠(公司)的管理人員,調查主題是農民工的閱讀現狀,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方式。調研人員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最終收到有效問卷420份。受訪對象中30—40歲的農民工152人,占比為36.2%,18—29歲的農民工268人,占比為63.8%;女性205人,占比為48.8%,男性215人,占比為51.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303人,占比為72.1%,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農民工117人,占比為27.9%。受訪對象從事的行業主要是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養生與美容美發業等,調研對象廣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對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分析,調研組發現當前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存在著較為普遍的閱讀困難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新生代農民工的閱讀需求普遍不高
在對新生代農民工閱讀需求的調研中,調研組從閱讀認知、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三個維度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對閱讀的重要性有較高的認知,90.5%的人認為閱讀很重要,閱讀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個人的進步,只有9.5%的人認為閱讀可有可無(見表1)。有閱讀認知并不等于有閱讀需求,受訪者中5年內有閱讀動機的農民工僅占52.4%,而有閱讀行為的僅占15%。由此可見,認識到必要性并不必然產生閱讀需求和閱讀行為。
1.2 新生代農民工的閱讀能力偏低
閱讀能力直接影響閱讀活動的順利實施,同時也影響讀者閱讀情感的培養和閱讀的質量。調查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受訪對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占比為10.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為61.9%,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為27.9%。如果把有基本閱讀能力的受教育程度標準定為初中畢業,那么受訪對象中的大多數農民工都可以識字看書,但也僅限于閱讀一些內容淺顯的普及讀物,如通俗報刊、法制故事或通俗小說等。
1.3 新生代農民工缺乏主動閱讀的習慣
調研組通過受訪者接觸大眾傳媒的情況了解新生代農民工是否具有主動閱讀的習慣(見表2、表3)。調查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每日接觸的大眾傳媒工具主要有手機、電視、電腦、廣播和圖書報刊等;他們大多沒有讀書看報的習慣,少數有閱讀習慣的,每日閱讀的時間也偏少;他們的業余消遣主要是玩手機和看電視,這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的描述基本吻合。《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指出:“進城農民工業余時間主要是看電視、上網和休息,分別占40.7%、35.6%和28.4%,選擇參加文娛體育活動、讀書看報的比重分別為5.3%和3.6%。”[2]
以上情況表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存在著明顯的閱讀貧困,其閱讀貧困既表現為閱讀需求貧困,也表現為閱讀能力貧困。
2 新生代農民工閱讀貧困產生的原因
關于農民工較少參與閱讀的原因,學界大多認為是由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針對農民工的文化資源投入不足和閱讀服務不足所致。這種從農民工閱讀的條件和閱讀服務角度進行的分析,關注到了導致農民工閱讀困難的外部原因,雖有一定道理,但不夠全面。在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訪談中,問及讀書少的原因時,農民工回答最多的是“想不起來讀”“不習慣讀”“讀不好”“一讀書就頭疼”。可見,造成新生代農民工出現閱讀困難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民工本身,即其自身存在的閱讀需求貧困和閱讀能力貧困。
2.1 閱讀需求貧困的產生原因
閱讀是人類的一種認知過程[3],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閱讀主體,讀者的閱讀行為顯然是自覺的和主動的,因此,培養讀者的主動閱讀意向是閱讀推廣工作的關鍵。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他們思想敏銳,有較強的公平與民主意識,向往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融入城市的意愿強烈。有著較強烈自我突破意愿的新生代農民工按理說應該有強烈的閱讀需求,因為“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是盡人皆知的。但是,調研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閱讀需求非常低。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田野調查,調研組認為造成農民工閱讀需求貧困的原因主要有:①缺乏對自身職業發展的理性規劃,從而導致其缺乏具體而緊迫的讀書提高計劃。農民工的家庭因素和自身受教育程度決定了其不可能靠自己的能力確定科學理性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離開農村來到城市后,年輕的農民工大多忙于找工作和適應新崗位而無暇他顧。農民工工作圈子小,與外界缺少溝通,獲得有益信息的渠道狹窄,沒有動機,就沒有需求。在閑暇時間里,他們除了看電視、玩手機和休息,也就沒有其他“追求”了。②精力不足。農民工大多從事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和餐飲業,這些行業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作以外除了選擇休息和放松,很少再有精力考慮其他活動。在與農民工的訪談中,調查組經常能聽到“太忙了,沒時間考慮其他事情”的回答。③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沒有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受家庭條件的制約或環境的影響,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興趣,因此才會出現“不習慣讀”“一讀書就頭疼”的現象。④人文環境的干擾。這種環境因素主要指普遍缺乏閱讀意向、閱讀愛好和良好閱讀習慣的群體形成的人文環境。研究認為,濃郁的閱讀氛圍會使沒有閱讀需求的讀者產生從眾閱讀需求而愛上閱讀[4]。同理,在缺少閱讀氛圍的農民工聚居環境中,本就缺乏閱讀興趣的人們,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慢慢地忘記讀書。
2.2 閱讀能力貧困的產生原因
造成新生代農民工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有兩點:①文化素養較差,對閱讀文本的識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偏低。在受訪人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比高達89.8%,可見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閱讀能力僅處于基礎閱讀階段。調查組經過訪談得知,新生代農民工在就學階段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居多,且大部分高中生未完成學業就輟學出門打工。文化素養普遍低下使他們對閱讀的自信心不足,望而生畏,因此便有了“讀不好”和“一讀書就頭疼”的閱讀困境和畏讀情緒。②圖書館缺乏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特色服務。發達地區圖書館針對特殊群體的讀者服務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在皖北這個欠發達地區,受經費、人員等條件的制約,圖書館人性化的輔助服務還做得很不到位,主動服務和特色服務亟待加強。
3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圖書館特色服務策略
3.1 根據農民工讀者需求,增設圖書館服務網點
圖書館應考慮到農民工工作的特殊性,為他們創造就近閱讀的閱讀空間,讓他們有時間走進圖書館。享受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不僅可以使新生代農民工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而且對激發農民工的工作熱情也具有很大的作用。自助圖書館建設對空間資源和人力資源的要求較低,可以成為服務農民工的一種比較簡單易行的服務模式。2016—2017年,阜陽市在部分城市公共區域建設了10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和11個24小時電子書借閱機[5],這一民生工程獲得阜陽市民的一致好評。但在調研中,大部分農民工表示不知道也沒有使用過自助借閱。自助服務應該推廣,但更要宣傳到位。
3.2 積極與其他社會機構合作,合力開展針對農民工群體的閱讀援助
圖書館應積極與政府部門及社會機構聯合,共同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一是加強與專業機構如教育、醫療、法律等社會援助部門的合作,共同為農民工提供更專業的行業知識和最新信息。二是與出版社合作,采取書展或現場選書的形式,選購農民工需要或喜歡的圖書。三是與公共媒介合作,利用媒體優勢推介圖書館服務農民工的資源優勢,強化他們對圖書館和對閱讀的興趣。
3.3 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圖書館服務新模式
在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學界正積極探索以網絡技術推動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新路徑,并在圖書館服務實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圖書館應研究新思維,確立新舉措,更好地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的閱讀推廣工作。設立農民工微信服務平臺,形成一個便捷、泛在的閱讀交流空間,能夠有效激發和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閱讀需求和閱讀能力。微信平臺建設要求的技術條件和經費都不高,而且操作簡單,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所有圖書館都可以嘗試的行之有效的服務方式。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沒有充足的業余時間去圖書館學習和“充電”,圖書館應打破物理空間的局限,充分利用網絡空間提供閱讀服務。農民工基本上都擁有一部手機,關于農民工使用手機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受訪者每天玩手機超過2小時的達55%,玩手機時間為1—2小時的為23.81%。可見,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手機已不僅僅是一種通信工具,它更是農民工打發時間、休閑娛樂的重要載體。圖書館應將農民工經常使用的手機作為傳播知識的工具,將閱讀注入農民工的業余消遣中。圖書館微信服務平臺是一個最大化整合農民工所需文獻信息的虛擬空間,集信息獲取、閱讀學習和交流溝通等多種功能為一體,農民工可以在這個網絡平臺上閱讀和下載他們需要的資源信息,也可以在平臺上閱讀學習,或就某一個問題與其他人進行分享和交流。微信平臺能夠實現后臺統一管理、統一回復,方便與讀者進行互動。地方政府部門和教育、法律、醫療等社會援助機構也可以加入平臺,借此了解農民工群體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這對相關機構及時幫助農民工群體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2]國家統計局.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8-04-27].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t20180427_159 6389.html.
[3]王余光,汪琴.中國閱讀通史·理論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1.
[4]丁明春.基于閱讀需求選擇提升讀者服務質量的一些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22):137-139.
[5]阜陽建成10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EB/OL].[2016-09-0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08/19/26278216_5893812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