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梅
“鴿巢問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鴿巢問題又稱抽屜原理。本節課內容既獨立又抽象,獨立是因為它有別于其他課,與前后知識點沒有聯系,比較孤立;抽象是因為“鴿巢問題”實際上是一種解決某種特定結構的數學或生活問題的模型,是一種思想方法。教材緊緊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幾個直觀的例子,借助實際操作,向學生介紹“鴿巢問題”。學生在理解“鴿巢問題”這一數學方法的基礎上,對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模型化”,會用“鴿巢問題”解決問題。例1教材借助把4支鉛筆放進3個筆筒中的操作情景,介紹了一類簡單的“鴿巢問題”,即把m個物體任意分別放進n個空抽屜里(m>n,n是非零自然數),那么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例2介紹的是另一種類型的“鴿巢問題”,即把多余kn個物體任意放進n個空抽屜(k是整數),那么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k+1)個物體。實際上,如果設定k=1,這類“鴿巢問題”就變成了例1的形式。因此,這兩類“鴿巢問題”本質是一致的,例1只是例2的一個特例。
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鴿巢問題”的理論并不復雜,但在建立模型過程中,讓學生靈活、準確地使用“總有”“至少”這些特定語言來表述,以及在具體應用中找到實際問題與“鴿巢問題”模型之間的聯系是學生學習的兩個難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證明”,然后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對“枚舉法”“假設法”進行比較,思考每種方法各有什么優越性和局限性,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基于對教材、學情的理解,我的教學實踐設計如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課伊始,創設魔術表演的情境,老師手中有一副撲克牌,取出大小王,還剩52張牌,請1名學生隨意抽5張,老師猜出至少有2張是同一花色。再讓這名學生任意抽14張,老師猜出至少有一對花色相同。當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神奇時,教師引導說,老師為什么能作出如此準確的判斷呢?因為這個有趣的魔術中蘊含著一個數學原理,這節課我們就用鉛筆和筆筒來研究這個原理。
二、動手操作,感知模型
1.呈現問題
課件出示:把4支鉛筆放進3個筆筒里,你可以怎樣擺放?有幾種不同的擺放方法?
2.實物操作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邊擺邊記錄,教師巡視。
3.反饋交流
(1)枚舉法。各小組學生口述擺放方法,老師在黑
板上用數的分解的方式把所有的可能都羅列出來,
即(4,0,0)(3,1,0)(2,1,1)(2,2,0),并指出,像這樣把所有的方法一一列舉出來,得到結論的方法叫作枚舉法(板書)。
觀察四種方法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發現了兩個共同點:一是每種方法的3個筆筒里都有4支鉛筆。二是每種方法中總有一個筆筒至少有2支鉛筆。根據第二個共同點,理解關鍵詞“總有”和“至少”。學生認為“總有”是一定有、肯定有的意思;“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老師在此環節進行三個追問幫助學生深度理解“總有一個筆筒至少有2支鉛筆”這句話。追問1:“至少2支”究竟指的是多少支?學生思考后回答:“至少2支”是指2支及2支以上,即一定有一個筆筒最少有2支鉛筆,或者2支以上。追問2:2支、3支、4支、5支……都可以嗎?一名學生說最多是4支,不可能超過4支。追問3:哪個筆筒里至少會有2支鉛筆呢?學生觀察后得出:放得最多的筆筒里至少有2支鉛筆。有學生質疑,(2,2,0)這種擺放方法不符合這個結論,有2個筆筒里都有2支鉛筆。全班再次理解后得出:“總有一個”的意思就是存在一個就可以了,兩個筆筒里都是最多的也可以。
(2)假設法。如果每個筆筒里不允許放2支及2支以上的鉛筆,你能辦到嗎?學生說不可以,假如每個筆筒里都先放1支,最多放3支,剩下1支不管放進哪個筆筒,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2支鉛筆。老師指出,這種方法,我們稱為“假設法”,先假設每個筆筒里都放1支鉛筆,余下的1支無論放進哪個筆筒,都會出現“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2支鉛筆”的結論。
4.優化策略
這種假設法你能用算式表示嗎?學生列出4÷3=1…1,1+1=2,老師追問商1和余1的意義是否相同。這種推理方法與枚舉法中的那種擺放方法實際上是一樣的?一名學生說是(2,1,1),為什么只研究這種方法就能斷定一定有“至少2支鉛筆放到同一個筆筒里”?師生共同討論后得出:
從最不利的情況考慮,把鉛筆平均分,把鉛筆依次放進筆筒里,這樣每個筆筒里放1支,不讓任何一個筆筒空著,就達到了讓所有筆筒中的鉛筆最少的目的,而另一支鉛筆不管怎么放,都一定能保證總有2支鉛筆放進同一個筆筒里。
而其他方法,有的也放進2支,甚至是3支、4支,這樣只能說明有2支以上的鉛筆放進同一個筆筒里,不能滿足“至少”這個條件,所以只要這種情況考慮了,其他條件就一定能滿足,也就是說其他情況就不用考慮了。
三、深入探究,建立模型
1.加深感悟
如果5支鉛筆放進4個筆筒里,會有什么結果呢?學生用假設法很快得出結論:總有1個筆筒里至少有2支鉛筆。如果6支鉛筆放進5個筆筒里,10支鉛筆放進9個筆筒里,100支鉛筆放進99個筆筒里等,你有什么發現?學生獨立思考后發現,只要鉛筆的數量比筆筒的數量多1,余數都是1,那么總有一個筆筒至少要放進2支鉛筆。
2.提升思維
如果鉛筆的數量不是比筆筒的數量多1呢?5支鉛筆放入3個筆筒,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幾支鉛筆?小組同學交流后進行集體反饋,重點討論:先在每個筆筒放1支,剩下2支再平均分后放入不同的筆筒,這樣才能保證放得最多的那個筆筒里的鉛筆數最少。
3.建立模型
請獨立思考7支鉛筆放入3個筆筒里會有什么結果?把m支鉛筆放入n個筆筒里,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放幾支鉛筆?學生思考后集體交流,得到結論:當鉛筆比筆筒多時,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商+1)支筆。
4.揭示課題
同學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其實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數學問題,叫抽屜原理,剛才用鉛筆和筆筒研究這個原理的時候,把鉛筆看作被分的物體,筆筒看作抽屜。數學研究是無國界的。還有一些國家是用鴿子和鴿巢來研究物體和抽屜的關系。雖然研究的素材不同,但反映的原理卻是相同的,所以抽屜原理也被稱為鴿舍原理,把這類問題稱為“鴿巢問題”(揭示課題)。因為最先發現這一規律的人是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人們為了紀念他能從這么平凡的事情中發現的規律,就把這個規律用它的名字命名,叫“狄利克雷”原理。
四、運用模型,解決問題
首先讓學生解釋課前撲克牌游戲里老師能快速做出正確判斷的秘密,接著讓學生舉出一些能用鴿巢原理揭示的生活中的例子,最后完成課本69頁的做一做。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什么相當于“鴿巢”,什么相當于“鴿子”,用模型化的語言來解釋,幫助學生找到實際問題與“鴿巢問題”模型之間的聯系。
教學后,反思如下:
1.游戲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伊始,我就從學生喜歡的魔術游戲入手,創設關于“鴿巢問題”的“行為表征”的情境,提出了待解決的問題,“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嗎?因為這個有趣的魔術中蘊含著一個數學原理,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這個原理”。圍繞著中心問題而展開教學,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營造氛圍。
2.重組教材,實施過程簡潔有效
教材中的例1借助可操作、直觀的素材,介紹了“鴿巢原理”的最基本形式,只需口頭表達,例2提高到用算式推理過程表達,介紹了“鴿巢原理”的一般形式。為了讓學生從直觀操作順利過渡到抽象的推理,本節課我一改教材69頁例2“7本書放入3個抽屜”的情境,將例1“筆筒放入鉛筆”的情境貫穿課的始終,使得教學結構緊湊,實施過程層層推進,扎實有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簡約性。
3.自主構建,注重數學思想方法滲透
首先引導學生從簡單的情況開始研究,滲透“建模”思想。學生通過枚舉、假設等方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分析策略結合起來,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簡單的推理,體驗方法的多樣化和優化,讓學生逐步學會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大量舉例后學生理解了“當鉛筆比筆筒多時,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商+1)支筆”的規律,構建了“鴿巢問題”的模型,使知識得到了升華。在解決問題時注重讓學生找到實際問題與“鴿巢問題”模型之間的聯系,將方法遷移類推,加以解釋,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