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蓉
摘 要:兒童思維的空間本來是無限廣闊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過程是思維生長的過程,數學概念在體驗感悟中形成,數學規律在探究操作中發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幫助和指導學生獲得思想的啟迪、思維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效性”,學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課堂上要善于做一個傾聽的伙伴,蹲下來和學生交流,走到學生的世界中與學生心心相印,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張揚,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放飛。
關鍵詞:兒童思維;練習課;慢鏡頭
練習課是小學數學課堂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習題除了可以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還能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感受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雖然練習課作用巨大,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教師僅僅關注練習的數學價值,而未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題論題,照本宣科,使練習過程枯燥乏味。
在練習課中,我們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在教師所提供的練習中,每道題的設置都應該有針對性,都能充分發揮習題的教學、教育、發展、反饋的功能,同時也兼顧數學課程的邏輯性和系統性,練習時要基本題、綜合題、變式題安排適當,要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先易后難,先單項后綜合,先基本后變式,先嘗試后獨立,逐步提高要求,展示出練習形式的豐富多彩。
突出數學課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教學點,找準認知矛盾點,引發困惑沖突點,把持練習訓練點。教師準確把握并進行有梯度的訓練,可以促進學生在認知上合理重構,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慢鏡頭”。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就能激起學生無窮的遐想,教師有意識地留出時間讓學生想象,為他們制造心理的空白,這種“慢鏡頭”能有力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在無限的時空領域縱橫馳騁,自由翱翔。
給學生一個機會,他們將還老師一個奇跡。探究過程時來點“慢鏡頭”尤其是概念、方法、原理的最初認識和形成階段,探究中越是充分展開,充滿著曲折和變化,越是感受充分和強烈,就越能理解深刻,越能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教師多給學生一次展示交流的機會,關注與欣賞學生的動態形成,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尊重、正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潛在的能量得到釋放,個性得以張揚,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感悟和體驗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師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現,個性得到張揚,課堂上互動交流充分,創造性得到培養,能動性得到激發,課堂也成為洋溢著生命活力的樂園。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放慢教學節奏,降低提問的頻率,當一個富于啟發性的問題發出后,全班同學凝視思考,偶爾有學生低聲討論,查閱課本和筆記,這時,學生所得到的不僅是知識,而是成功、自信和學習的動力。
我們不斷探索在教學過程中實踐、總結,摸索前進,進而總結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類習題的學習仍要注重學習的指導,幫助學生逐漸明確題意,抽象出數學問題。
指導學生學會數學閱讀,在閱讀中把握情景,理解數量間的關系。老師讀題時不自覺地將關鍵的條件語句加重語氣,提醒了學生的注意,而學生自己讀題時往往不能把握題中的關鍵。數學語言具有其本身的特點,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決定了數學閱讀不同于其他的閱讀,不能一目十行,只重情節,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需要認真細致,需要讀寫結合,需要積極思維活動的參與,更需要教師的閱讀指導。
指導學生養成邊讀邊圈點的習慣。小學生應該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這樣可以讓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進來,在解答時就會水到渠成。最簡單的動手讀題就是邊讀邊圈點,可以用熟悉的符號加以標注,經過標注我們可以使復雜的條件簡單化、條理化,排除無關因素在分析問題時造成的干擾,為解決問題排除障礙。
指導學生邊讀邊畫圖的習慣。對于涉及分數的問題,我們應該讓學生養成畫線段圖的好習慣,那樣能夠將數量和分率清晰地展現在圖中,解決起來也就輕而易舉了。
指導學生養成邊讀邊聯想的習慣。聯想是閱讀的基本方法之一,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一邊讀一邊聯想到其他的信息,如讀到“比誰多”或“比誰少”時馬上聯想到標準量,遇到分率時馬上聯想到誰是單位“1”,就能為我們的分析掃清障礙。
注意對問題情境的分析,建立正確的數學模型,理解常見的數量關系。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對“數量關系”一詞諱莫如深,究其原因就是數量關系被看作一種不利于發展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框框”,而被錯誤地拒之千里。回首反思,如果洗盡鉛華、捫心自問,我們在解決問題類教學中真的能夠擺脫數量關系嗎?其實“數量關系”是從一類有共同規律的數學問題中總結出來的提示某些數量之間的本質聯系,它為小學生解決同類數學問題指明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種策略,一種有數學價值的解決問題的模式,因此數量關系其實就是一種數學模型。
教育是慢的藝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慢的課堂中,才能得到教師溫情的照顧,誠意的鼓勵,恰當的提醒,讓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課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