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高紅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培育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已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初中歷史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而這也正好為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提供了基礎。主要從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重要性出發,在分析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需遵循的幾點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思維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學;探究性思維;策略
一、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必要性
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不僅能夠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為個體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所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十分有必要,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基于歷史新課標的要求。在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現代歷史教學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并使用新的教學方式,積極關注并尊重學生個體,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與探索能力;第二,基于歷史學科內容的特點。歷史學科是一門集人文等多種內涵于一體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探索性。這也強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思考和探究歷史,在這一過程中發展提煉、辨析、創造等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探索性思維得到有效鍛煉;第三,基于當代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在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中,素質教育已成為其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傳統教育理念向素質教育理念的轉變,意味著歷史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也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參與歷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學生在這一轉變中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與中心,在這樣的教育大背景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已成為素質教育發展的必須。
二、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遵循的幾點原則
探究性思維的培養需要一個具有開放性與創造性的教學環境與條件,使學生能夠自發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從而獲得探究性思維的有效鍛煉。與此同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應當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興趣原則。正如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原動力。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首先應當遵循興趣這一原則,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來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從而保證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這一課時,教師可整理《三國演義》中與該內容相關的故事,如《空城計》《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故事制成PPT,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探究的興趣,學會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其探究性思維得到有效鍛煉。
第二,開放原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還需要遵循開放性原則,不將學生局限于課本內容,也不將學生束縛于歷史標準答案,應充分給予學生探究的資源與空間,讓學生的探究性、創造性思維火花得以迸發。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發揮的作用便是組織與引導,幫助學生梳理探究的思路。因此,教師在設置探究問題時也應當注意其開放性,說法也不應局限于課本中的“考點”,例如在討論“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等章節內容時,可盡量去拓展和延伸學生的探究范圍,使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受局限。
第三,自主原則。培養和發展的學生探究性思維,還需要保證并突出學生個體的自主性,包括探究內容的選擇、問題的設置、探究方式以及對探究結果的評價,都可適當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這樣也有助于學生構建自身的知識目標,更好地發展自身的探究能力與探究性思維。
三、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幾點策略
1.設置有效的歷史探究任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首先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興趣、發展特點以及教學目標等因素來合理設置探究任務,從而保證學生的探究效果。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探究任務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目標是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具體依據,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支配與引導的作用,所以探究任務的設置首先應當服務于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并遵循相應的開放原則以及興趣原則,使整個探究活動有據可依。同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究性思維本就是教學目標的一部分,因而更應當從整體出發,發揮出探究性活動的輔助作用,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其探究性思維也能得到有效鍛煉。
第二,探究任務與學生知識儲備相契合。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先備知識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首要因素與關鍵因素,只有依據學生的先備知識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才能產生有效的學習。由此可見,初中歷史課堂中探究任務應當依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來進行設計,以原有的知識儲備為支撐,在探究問題中融入新知識,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對新知識進行接納,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探究任務超出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僅容易挫傷學生對歷史問題探究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厭倦感,也難以收獲好的探究效果。為此,初中歷史老師應當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及學生的發展特點來設計相應的探究任務,從而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究性思維。
第三,合理控制任務難度,保證探究任務的新穎性。結合初中生的發展特點,這一階段的學生正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求知欲也相當旺盛,正因如此,枯燥乏味的事物也更容易使這一階段的學生反感,更別說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所以,初中歷史探究任務的設計需要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選擇較為新穎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題材和角度,以滿足學生的探究需要。正如巴普洛夫認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能夠引起學生本能且無條件的探究反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引入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驅動作用,學生學習效果的決定因素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愿不愿”,對初中生探究性思維的培養也是如此,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有教育實踐證明,通過引入和創設相應的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興趣,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1)創設問題情境
在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過程中,“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基點,發展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就是發展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探究任務來合理設計相應的探究問題。同時,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問題要明確,保證問題的可探究性。題意模糊不清、題目太寬泛、缺少探討性的問題不僅容易讓學生面對問題不知所措,不知該從何下手,從而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因而設計的探究問題需要具體和明確,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也可適當為學生指明探究方向,從而更好地推動探究活動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第二,問題難易度適中,如上文探究任務的設計相同,具體的探究問題也需要合理控制難易程度,使之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保證問題的新穎性,滿足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與挑戰心理,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學習“盛唐氣象”這一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和影像資料展現盛唐的狀況,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盛唐氣象,再讓學生自主或合作探究分析出現盛唐的原因,并以此問題為線索展開后續的教學,從而既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又能很好地活躍學生探究性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2)創設歷史生活與現實生活情境
面對歷史,我們無法親身去感受或體驗,但也不能僅憑邏輯去理解。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若僅僅通過講解的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會加大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歷史學家狄爾泰曾說,理解歷史的關鍵在于體驗。但由于歷史已經過去,我們雖沒有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可以后天創設。通過創設歷史情境,使歷史課本中的情節、人物活起來,讓學生投身其中去感受和體驗,從而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歷史情境的創設是教師與學生互相合作的過程,它不僅需要教師提供資源,也需要學生發動想象。例如在學習宋朝時期的都市與文化內容時,可借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呈現的《清明上河圖》視頻,直觀清晰地再現當時的繁華生活景象,讓學生獲得相對直接的情感與體驗,這不僅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氛圍,同時結合探究問題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發展學生的探究性思維。
學習歷史不僅在探究過去,也是在了解現在和展望未來。也正因如此,歷史課堂中情境的創設不僅僅包括歷史情境,也應將現實生活情境引入課堂,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理解過去,感受現在。例如在學習“現代文學與美術”“現代音樂與電影”的內容時,教師可充分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或視頻,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歡的音樂或電影,這既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又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能夠很好地帶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
3.采用多元的探究方式,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良好的探究環境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探究性思維的先決條件,因而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探究的平臺,讓學生不怕說,敢于說,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探究討論,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探究效果。為此,教師也應當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探究方式,有的同學喜歡獨立思考,有的喜歡合作探究,筆者認為教師不應當將其限定為某一種固定的模式,應當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且受用的方式去進行問題探索,從而最大限度激發自身的探究性思維。此外,教師可以組織辯論、即興演講等多種辯論形式,讓學生圍繞歷史問題進行理解與表達。例如學習到宋朝“重文輕武”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設計“重文輕武的利弊”進行辯論,正方觀點如“利大于弊,重文輕武防止了唐朝末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成就了宋朝人才輩出、文化昌盛的局面”,反方觀點如“弊大于利,重文輕武使得宋朝戰斗力下降,國家積貧積弱。”以這樣的形式,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歷史知識,更增強了學生的思辨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同時也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4.教師適當給予指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教師除了需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與平臺外,還需要在探究活動中給予適當的指點與引導,以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與有效進行。首先,方向引導,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確探究目標,以防止學生迷失探究方向,從而達到預期的探究效果。其次,方法引導,由于初中生的知識經驗有限,掌握的探究方法較單一,因而教師有必要結合不同類型的探究問題教給學生適宜的探究方法,從而獲得更好的探究效果。例如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如何辨別史料的真假?如何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以避免學生的盲目探索。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應當對學生的探究方法作固定要求,允許學生的創造性發揮,不將學生限制在固定答案的條條框框之中。
參考文獻:
[1]王麗波.歷史探究性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243.
[2]徐玉龍.歷史教學中的“三性”原則研究[J].成才之路,2016(20):54.
[3]官財林.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有效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5(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