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葡萄酒中的酚類物質II: 輔色效應與生物活性研究進展

2019-09-18 09:13:06張欣珂陳新軍張珊珊
食品科學 2019年17期
關鍵詞:效應

趙 旭,張欣珂,陳新軍,張珊珊,何 非,*

(1.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葡萄與葡萄酒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2.農業農村部葡萄酒加工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3;3.新疆中信國安葡萄酒業有限公司,新疆 瑪納斯 832200)

人類釀造和飲用葡萄酒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時至今日,葡萄酒已經成為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喜聞樂見的酒精類飲品,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日漸突出。2015年我國葡萄酒消費量已經超過16億 L,居世界第五位,其中葡萄酒進口量已達到約5.6億 L,同居世界第五位。如此大的貿易差額,預示著國產葡萄酒產業持續快速的發展與崛起,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外觀表現是葡萄酒感官品質的重要組成,也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與評判,其中尤為重要的就是葡萄酒的顏色特征。紅葡萄酒顏色與其中花色苷的組成和含量有著密切的關系,也與其花色苷輔色效應的強弱密切相關。輔色效應是指溶液中花色苷分子與其他有機分子或金屬離子發生作用形成呈色的輔色復合體,不僅可以增加溶液中呈色花色苷的比例,還可以通過改變花色苷分子的構象增加其在可見光光譜吸收(增色效應),和/或增加其最大吸收波長(紅移效應)[1]。在新鮮葡萄酒中,輔色效應貢獻了紅色表現的30%~50%;在陳釀型紅葡萄酒中,輔色效應對葡萄酒整體紅色的貢獻也達到了20%~30%[2]。更有研究表明,輔色效應是陳釀紅葡萄酒中起關鍵呈色作用的聚合花色苷的合成前提步驟,因而對紅葡萄酒的顏色具有十分重要的貢獻作用[3]。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心血管疾病控制系統——“莫尼卡項目”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盡管法國人在平日飲食中攝入大量膽固醇,但與英國人相比,法國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反而更低,這就是著名的“法國悖論”。已有很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極為可能是法國人對葡萄酒的日常消費導致了此現象[4-6]。葡萄酒中豐富的酚類物質造就了其卓越的活性功能[7],迄今為止,已經有不計其數的研究發現它們都具有獨特的生理活性功能,膳食多酚也逐漸成為廣大消費者追求健康生活的代名詞:茶葉中由于含有豐富的兒茶素[8](占干質量的30%)而愈加在全球范圍內流行;富含花色苷的紫甘薯、黑米、藍莓等也因其突出的營養功能在人類飲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洋蔥、甘藍以及蘋果是槲皮素的主要膳食來源[9];黑枸杞、玫瑰花、沙棗等由于豐富的原花色素在近年來同樣受到追捧。而葡萄酒集多種酚類成分于一身[10],紅葡萄酒中總酚質量濃度可高達2 000~6 000 mg/L[11],尤其是在歐洲某些國家,葡萄酒是類黃酮物質最主要的膳食來源之一[12]。因此,葡萄酒在給消費者帶來愉悅感官享受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機體健康起到了促進作用。

本文介紹了葡萄酒中花色苷輔色效應的研究歷史、類型以及影響因素等,并對葡萄酒中酚類物質的生物活性進行了總結,以期為葡萄酒的生產和消費提供一定的參考。

1 葡萄酒中酚類物質的輔色效應

1.1 輔色效應的研究歷史

盡管輔色效應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但是人們發現和研究輔色效應的歷史僅僅有100 年左右,中間歷經無數科學家的艱辛探索才在今天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自然界中許多植物豐富多彩的顏色都是由花色苷呈現的,然而它們展現出的顏色豐富度卻遠遠超過花色苷的種類。

1913年,德國化學家Willst?tter等[13]在實驗中發現,向含花色苷(二甲基花翠素-3-O-葡萄糖苷)的酸性溶液中添加本身無色的單寧或者沒食子酸后其顏色有顯著提升,同時展現出更多的藍色色調,這是對于輔色效應現象的第一次報道。隨后Willst?tter繼續對不同植物中的花色苷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成為花色苷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紅色由花色苷的一種離子形式所貢獻,并猜測紫色與藍色色調的產生是離子化的花色苷在過堿性的環境中被中和形成了內鹽所致。不久之后日本科學家Shibata等[14]對Willst?tter的猜測提出質疑,認為Willst?tter的假設不能夠解釋自然界植物中由花色苷帶來的復雜多樣的色彩;并通過實驗證明金屬離子會影響花色苷的呈色,由此認為是金屬離子與花色苷形成了不同的絡合物從而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1931年,英國學者Robinson等[15]發現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無色物質通過與花色苷分子之間形成一種弱的相互作用從而影響花色苷的呈色,否定了Willst?tter的“內鹽”假說,開創性地提出了輔色素的概念,輔色理論從此誕生。

1959年,Mitsui等[16]證實了花色苷通過與金屬離子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作用進而影響顏色表現,他認為是花色苷分子與金屬離子形成了配合物。隨后陸續也有研究表明金屬離子確實能夠對輔色效應產生影響[17-18]。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Asen等[19-20]通過系統的研究也證實了輔色作用的存在,發現輔色作用會造成紅移和增色現象,并且首次觀察到了花色苷與花色苷分子之間的輔色作用,也稱為自締合。之后Hoshino等通過圓二色光譜[21]與核磁共振譜[22]證實了自締合作用的存在。1972年,日本學者Sait?等[23]首次發現了分子內輔色:酰化花色苷內部的酰基基團與花色苷自身同樣能夠產生輔色效應。

在輔色理論提出后的40 年內,人們對于花色苷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平衡機制依然十分模糊。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Brouillard等[24-25]利用化學弛豫法建立了正確的花色苷分子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平衡與轉化機制,具體如圖1所示,為花色苷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葡萄酒作為富含花色苷與其他酚類成分的酒精飲料,輔色效應對其顏色特征的表現十分重要。1974年,Somers等[26]對葡萄酒中的花色苷含量與酒的外觀顏色表現之間的關系作了研究,發現兩者的關聯度較差,說明單純以花色苷的含量來判斷酒的顏色是片面且不準確的,還存在其他影響顏色的機制(如輔色作用、聚合作用等)。之后又有學者發現當稀釋葡萄酒時,花色苷的濃度與吸光度并不符合“朗伯-比爾定律”,而是呈現出非線性的關系,這也是由于葡萄酒中的花色苷與其他物質之間存在輔色效應所致[27-28]。迄今為止,已有許多關于輔色效應的實驗在葡萄酒領域展開和完成,葡萄酒成為輔色效應研究的重點領域,這不僅僅為葡萄酒的生產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指導,也成為了促進花色苷輔色效應研究進一步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圖1 室溫條件下花色苷在不同pH值水溶液中的3 種平衡[29]Fig. 1 Conformations of anthocyanins in aqueous solution under varying pH[29]

1.2 輔色效應的類型及化學本質

圖2 輔色效應的作用類型[31]Fig. 2 Typical types of copigmentation[31]

輔色效應普遍存在于紅葡萄酒中,能夠使葡萄酒的色度更深、紫色色調更多[30],是一種自發的、放熱的物理化學過程。參與輔色效應的物質被稱為輔色素或輔色因子,通過花色苷與輔色素之間形成堆疊狀態的立體空間結構,從而起到穩定呈色花色苷分子并增進其呈色的作用。如圖2所示,根據作用方式不同可分為分子間輔色、分子內輔色、自締合輔色、金屬絡合輔色4 種基本類型。

1.2.1 分子間輔色效應

花色苷分子與其他非花色苷物質之間的作用被稱為分子間輔色效應,也稱之為狹義的輔色效應。輔色效應的作用力主要來源于氫鍵、疏水作用力以及范德華力[22],而沒有共價鍵的參與。輔色素能夠保護紅色的花色苷烊鹽離子不被水分子攻擊,使溶液產生增色效應,而紅移效應是由于輔色素對紫色的醌式堿起到了穩定作用[19,32]。更有研究發現花色苷的半縮醛形式同樣能夠作為輔色的主體[33],只是對顏色表現幾乎沒有影響。大多情況下,輔色復合體中輔色素與花色苷的化學計量比為1∶1,意味著輔色素從一側對花色苷形成單面保護[34]。一般來說,輔色素應具有富電子的π共軛體系,以利于在空間上與花色苷分子形成“π-π”堆疊狀態;此外,輔色素還應為氫鍵供體或者受體(如OH和C=O等)。由此看來,葡萄酒中的許多酚類物質可以作為輔色素與花色苷形成輔色復合體,而其中黃酮和黃烷醇類成分由于具有三環核心結構而成為酒中最有效的輔色素[31]。此外一些氨基酸、有機酸、多糖等也能參與輔色[1]。

1.2.2 分子內輔色效應

不需借助其他外來物質,花色苷通過特殊的構象對自身形成的保護被稱為分子內輔色效應,通常指芳香族酰基化花色苷分子內部芳香族酰基平面與花色苷烊鹽離子平面之間的相互作用[35]。在紅葡萄酒中,分子內輔色效應廣泛地存在于香豆酸酰化和咖啡酸酰化花色苷分子中,這種自我保護機制的發生是由于花色苷分子中的糖基結構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柔性,同時酰基化的香豆酸殘基和花色苷分子的發色團相互靠近,產生的共價連接部分又會依賴π-π堆積和氫鍵等作用力進一步靠近,從而使得其上所連接的酚酸基團能夠折疊至與花色苷烊鹽離子平面垂直的平面上。對于具有酰化雙糖苷的花色苷來說,兩個酰基基團分布在糖苷配基的上下將其包裹在中間,形成所謂的“三明治結構”[36]。有研究發現,分子內輔色效應對花色苷的保護效果要優于分子間輔色[37]。

有趣的是,對于葡萄酒中的單酰化花色苷來說,分子內輔色與分子間輔色可能同時存在。花色苷的分子內輔色會影響其他輔色素對花色苷的輔色作用,這其中既會通過分子內輔色作用對其自身的顏色表現予以增強,也可能會參與分子間輔色作用的競爭而使其顏色表現減弱,綜合潛在的水分子攻擊對顏色表現的復雜影響,這一機制至今未被較為全面地分析與研究。

1.2.3 自締合輔色效應

花色苷分子之間通過疏水作用力堆疊在一起,共同對抗水分子的攻擊,從而互相保護的機制被稱為自締合效應[38],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分子間輔色,只是“輔色素”為花色苷。Hoshino等[39]通過圓二色光譜發現,相互作用的花色苷分子之間垂直堆疊后形成空間螺旋結構,并以左手螺旋構象居多。與狹義上的輔色不同,花色苷的自締合會產生藍移效應,意味著黃色色調加深;同時能夠降低水合平衡常數Kh,也就意味著能夠降低花色苷被水分子攻擊的風險;然而,酸解離平衡常數Ka也會增大,說明花色苷分子更容易向醌式堿形式轉化[40]。

通常認為,花色苷在濃度較高(>1.0 mmol/L)時會引起比較明顯的自締合效應[2],而在低濃度時則可以忽略不計。然而,González-Manzano等[41]通過對模擬紅葡萄酒體系的研究發現,50~600 mg/L的花色苷(不同結構)能夠貢獻8%~60%不等的增色效應。因此,考慮到新鮮紅葡萄酒中豐富的花色苷含量,自締合輔色效應對其顏色的表現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42]。

1.2.4 金屬絡合輔色效應

B環上具有鄰苯二酚或者連苯三酚結構的花色苷能夠通過配位鍵與某些金屬離子(Mg2+、Fe3+、Al3+)結合形成絡合物,進而與其他輔色素產生分子間輔色效應。這類輔色復合體中由于有金屬離子的參與而變得特殊,大多情況下金屬離子、花色苷與輔色素三者之間的化學計量比為2∶6∶6[43],每個金屬離子與3 個花色苷相連,而連接到不同金屬離子上的花色苷之間以左手螺旋構象堆積,此外,成對的輔色素同樣兩兩堆積呈現左手螺旋,插入到花色苷分子間的空位中并與花色苷形成右手螺旋構象(圖3)。在用歐亞種葡萄(Vitis vinifera L.)釀造的紅葡萄酒中,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為最主要的色素,而具有鄰苯二酚或者連苯三酚結構的花色苷(花青素-3-O-葡萄糖、花翠素-3-O-葡萄糖、甲基花青素-3-O-葡萄糖)含量較低,金屬絡合不太可能發生或者作用較弱,其對紅葡萄酒顏色的影響可能較小。

圖3 金屬-花色苷絡合物的一般結構[43]Fig. 3 General structure of metalloanthocyanin[43]

1.3 輔色效應的影響因素

影響輔色效應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花色苷與輔色素的種類、濃度、介質的pH值、溫度、離子強度以及乙醇濃度等,在不同體系與環境中的差別較大,探究其對輔色效應的影響機制對花色苷呈色機理的進一步研究及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1.3.1 外界因素

對于輔色效應來說,最佳溫度在20 ℃左右,溫度過高會破壞輔色復合體之間的弱相互作用,進而破壞輔色作用,同時有利于聚合色素的形成[44];在pH 1.0~7.0的介質中,輔色效應都能發生[45],當pH值在3.0左右時,輔色效應最強,當pH值高于3.0,由于更多花色苷轉變為無色的甲醇假堿,減色效應加劇,輔色效應也隨之減弱[46];一般來說,由于分子間輔色作用的發生,花色苷在水相系統中更加穩定,隨著有機溶劑(乙醇等)濃度的升高,輔色效應逐漸減弱[47],因為乙醇的加入一方面會破壞輔色復合體之間的氫鍵作用力;另一方面能夠影響分子的活化能,同樣會促使輔色復合體分解。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適當的乙醇有利于輔色效應的發生[48],關于乙醇對輔色效應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金屬離子(如鉀、銅、鐵等)對輔色效應也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鉀離子質量濃度的升高能夠增強輔色效應[49],從而加深葡萄酒的顏色,并且對pH值變化和溫度的升高表現出更強的穩定性,但是當質量濃度超過0.5 g/L時則會對顏色產生負面影響。

1.3.2 不同輔色素的影響

顯而易見,由不同結構的輔色素與花色苷產生的輔色效應有所差異,并且提高輔色素的濃度能夠促進輔色效應[50]。在此,僅對葡萄酒中主要酚類輔色素的輔色效果進行討論,其中包括類黃酮(黃烷醇、黃酮醇等)和非類黃酮(酚酸等)兩大類。

黃烷醇作為葡萄酒中的一類無色多酚,具有典型的鄰苯二酚結構,含有大量酚羥基,單體與寡聚體均能夠與花色苷形成輔色復合體,對顏色起到穩定作用[51-52]。黃烷醇由于具有非平面的空間結構,其潛在能夠與花色苷分子形成疏水堆積的表面積較小,從而阻礙了花色苷分子靠近,所以一般來說,黃烷醇的輔色效果顯著弱于羥基肉桂酸和黃酮醇類物質[53],但其在葡萄酒中的含量較高,數量上的優勢可能會彌補輔色能力上的缺陷,因此黃烷醇仍然是紅葡萄酒中十分重要的一類輔色素[54]。在單體黃烷醇中,表兒茶素的輔色能力強于兒茶素[55],因為從分子結構上看,表兒茶素相比兒茶素能夠更好地與花色苷形成“π-π”堆疊的空間結構[42]。而對于聚合體來說,由于其分子體積較大,會阻礙花色苷分子的靠近,其輔色能力隨著聚合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此外,有研究表明,以C4-C6鍵連接的原花色素二聚體的輔色能力強于C4-C8成鍵的二聚體,并且C3位置的沒食子酸酯化和B環上的鄰苯三酚結構能夠增強輔色能力[56]。而乙烯基橋連的兒茶素二聚體的輔色能力強于直接相連的兒茶素二聚體,原因是乙烯基橋連后形成的三環核結構提供了更大的極性表面,傾向于與花色苷形成更加緊密的復合體[57]。

黃酮醇是葡萄酒中的第三大類黃酮物質,被普遍認為是最有效的輔色素[58]。一般來說,槲皮素、山柰酚以及楊梅酮等都具有較強的輔色能力。Fanzone等[59]發現,二氫槲皮苷作為‘馬貝克’葡萄酒中最豐富的非花色苷單體酚,同樣能夠與花色苷形成輔色復合體,對新鮮葡萄酒的顏色有重要的貢獻作用。而Yan Qiuli等[60]發現,異槲皮苷是十分有效的輔色素,能夠增加溶液的紫色色調,并且能極大地提高花色苷的熱穩定性和光照穩定性。此外,糖苷被酰化的黃酮醇也具有出色的輔色能力[61-62]。然而,黃酮醇類物質在葡萄酒中的含量較低,并且還會隨著陳釀的進行而逐漸減少,因此其對葡萄酒的顏色保持可能難以起到突出的作用。但是黃酮醇作為比較理想的輔色素未來也許能夠以外源添加劑的形式應用于葡萄酒生產中,已有研究表明發酵之前添加不但可以促進花色苷的浸出,也會通過輔色效應極大地提升葡萄酒的顏色[63]。

葡萄酒中酚酸類物質按照結構的不同可分為羥基苯甲酸和羥基肉桂酸兩大類,它們主要來源于葡萄果實[64]和橡木板材[65],在浸漬、發酵以及陳釀的過程中不斷進入到酒液中。羥基肉桂酸與羥基苯甲酸分別具有C6-C3和C6-C1骨架結構,都能夠與花色苷形成“π-π”堆疊的輔色復合體。Zhang Bo等[66-67]結合外源輔色素添加實驗和理論計算發現,葡萄酒中常見羥基苯甲酸的輔色能力大小表現為:丁香酸>香草酸>沒食子酸>原兒茶酸>p-羥基苯甲酸,常見羥基肉桂酸的輔色能力大小表現為:阿魏酸>咖啡酸>p-香豆酸,并且羥基肉桂酸類化合物的輔色效果普遍優于羥基苯甲酸類,這可能是由于丙烯酸比甲酸具有更長的碳鏈,使得分子的柔性更強,在空間構象上更有利于輔色素與花色苷的結合[68]。眾所周知,沒食子酸和鞣花酸作為單寧水解產物被允許合法地應用到葡萄酒生產中來增強酒的陳釀能力,也有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它們具有良好的輔色效果[69-70]。Zhang Xinke等[71]通過工業規模的釀酒實驗發現,發酵前添加沒食子酸和鞣花酸可以提高輔色花色苷的比例,從而使葡萄酒在發酵結束直至陳釀12 個月的時間之內,都會表現出更佳的顏色特征。此外,由酚酸衍生出的酯類[72]和醛類[73]物質也有一定的輔色能力,但是要弱于其相應的酚酸類物質。

除上述酚類物質之外,葡萄酒中還存在白藜蘆醇、香豆素、苯乙醇、木質素與新木質素等酚類成分[74]。白藜蘆醇和木質素類含有兩個苯環,其余均只含一個苯環結構,也都具有一定的輔色能力。但由于這些酚類物質在葡萄酒中的含量極低,其對葡萄酒輔色效應的貢獻往往忽略不計。

2 葡萄酒中酚類物質的生物活性

酚類化合物以其豐富的生物活性功能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研究也不斷涌現。葡萄酒中的酚類物質種類繁多,表1列舉了其中主要的酚類物質及其生物活性。

表1 葡萄酒中主要酚類物質分類及其生物活性Table 1 Class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main phenolics in wine

2.1 類黃酮類

2.1.1 花色苷及其衍生物

紅葡萄酒中總花色苷質量濃度范圍為3 0 0~800 mg/L[100-101],隨著葡萄品種、釀造工藝、陳釀時間等不同有所差別。作為葡萄酒中含量最高的酚類成分之一,花色苷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葡萄酒豐富的營養活性功能。在人體日常飲食中,花色苷是攝入量最大的類黃酮成分,高達180~225 mg/d[102]。已有很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富含花色苷的飲食對人體健康有諸多益處[103-106],對多種疾病都有預防甚至治療的作用。在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和抗血小板凝集等方面,花色苷可能是葡萄酒中最有效的成分[107]。這極可能是因為花色苷具有較高的抗氧化性能并且在葡萄酒中的含量非常豐富。由于桃紅葡萄酒的總花色苷含量較低,而在白葡萄酒中沒有花色苷的存在,它們的抗氧化活性明顯遜色于紅葡萄酒。

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對于花色苷的特定建議攝入量為50 mg/d[108]。花色苷由人體攝入后可以快速地被吸收,在1.6~2.5 h之內即在血液中達到最高值[109]。然而花色苷的生物利用度卻很低(不到攝入劑量的1%)[110],并且大部分在攝入6 h內被排出體外。研究發現,盡管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很少,花色苷卻能夠發揮出顯著的抗動脈粥樣硬化和抗氧化能力。體內的花色苷部分代謝為葡萄糖醛酸,它可以與多種有害物質結合,隨血液通過腎臟排尿排出體外,發揮解毒作用[111]。花色苷的吸收在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可能是不同個體體內花色苷代謝基因的表達或者活性不同所致[112]。

不同類型的羥基化和糖基化會影響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花色苷的B環C3’和C4’位羥基能提高抗氧化活性,由甲氧基取代后活性下降,而C5’位羥基反而會降低抗氧化活性[113]。糖基對花色苷抗氧化活性的影響較為復雜,一般認為,花色苷的抗氧化作用是由其糖苷配基提供的,C3位點上的糖基數量越少,抗氧化活性越強[114]。然而,底物、催化劑和分散介質種類的差異也會導致不同花色苷抗氧化能力的大小有所區別[115],并且花色苷與其他酚類物質之間可能存在協同效應[116-117],同時存在會表現出更大的活性。

除此之外,聚合花色苷也表現出了顯著的抗氧化活性[118-119],這也是紅葡萄酒在貯藏過程中單體花色苷含量下降迅速而酒的整體抗氧化活性變化不大的原因;因此紅葡萄酒在合理的貯藏條件下,其抗氧化活性一般不會隨著陳釀時間的延長而降低太多。

2.1.2 黃烷醇類

黃烷醇類物質通常作為次生代謝產物分布在高等植物體內,是類黃酮中較為復雜的一類,包括黃烷-3-醇單體(如兒茶素、表兒茶素以及棓兒茶素等)和原花色素(縮合單寧),主要的飲食來源包括葡萄酒、茶葉、可可制品以及多種水果和蔬菜,已有許多臨床實驗證實富含黃烷醇的飲食有利于人身健康[120-121]。在紅葡萄酒中,黃烷醇的總質量濃度高達1~5 g/L[122],其中原花色素占到黃烷醇類物質的絕大部分,而單體黃烷-3-醇質量濃度僅在40~120 mg/L之間[123],以兒茶素類為主,并且在白葡萄酒與桃紅葡萄酒中的質量濃度更低。不同黃烷-3-醇單體的活性存在差異,有研究發現,過氧化氫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大小表現為:兒茶素>表兒茶素>棓兒茶素[124]。此外,沒食子酰基化可以提高活性[125]。

與單體黃烷-3-醇發揮活性的原理有些差異,原花色素的生物活性功能主要基于以下3 個屬性:能夠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復合物[126]、能夠與金屬離子結合形成螯合物以及顯著的還原能力[127]。A型與B型原花色素都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酚類物質的羥基基團對于自由基的清除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A型原花色素比B型額外多出一個C2—O—C7連鍵而失去一個羥基基團;所以一般來說,在葡萄酒體系中,單體組成相同的B型原花色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強于A型原花色素[128]。此外,聚合程度也與抗氧化活性密切相關,氧化能力排序為:三聚體>二聚體>單體[129],但是人體對于原花色素的吸收率隨著聚合度的升高而下降[130],因此其在人體內能夠產生的活性差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1.3 黃酮醇類

黃酮醇的膳食來源十分廣泛,比如洋蔥、櫻桃、蘋果、西蘭花、甘藍、番茄以及紅葡萄酒等。由于具有獨特的活性功能,其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而被作為許多藥物的有效成分[131-132]。

黃酮醇的活性往往比其相應的黃酮物質更強,因為糖苷化后的黃酮損失了C環上的一個羥基。與花色苷類似,羥基的數量和位置共同決定了黃酮醇類物質的生物學活性大小[133-135]。B環上的C3’,4’-鄰苯二酚結構與高活性相關聯,因此相對于山柰酚和楊梅酮而言,槲皮素對于絕大多數自由基均表現出更強的清除活性[136]。此外,黃酮醇與其他多種酚類成分比如兒茶素[137]、白藜蘆醇[138]等之間也存在顯著的協同效應,同時攝入后會共同發揮某種特定的生物活性,并產生“1+1>2”的作用。

2.2 非類黃酮類

2.2.1 酚酸

與類黃酮相比,酚酸作為小分子,被人體攝入后可以更加快速地被小腸吸收,除直接攝入酚酸之外,許多大分子酚類成分在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下也能生成酚酸及其衍生物[139-140]。對于羥基苯甲酸而言,羥基的位置比其數量對活性的影響更為關鍵,鄰位二羥基往往具有更高的活性[141]。對于羥基肉桂酸而言,具有鄰位二羥基[142]和4-羥基-3-甲氧基[143]結構會表現出更高的抗氧化活性,所以咖啡酸與綠原酸的活性要高于芥子酸、阿魏酸與香豆酸。并且它們通過中斷連鎖反應獨立地發揮作用,而不與內源性抗氧化劑發生協同反應[144]。此外,酚酸的糖苷化、甲基化以及硫酸鹽化的衍生物同樣存在一定活性,但一般比其自由形式的酚酸活性更弱[145]。

2.2.2 芪類

白藜蘆醇作為一類最重要的芪類物質因其廣泛的生物活性功能而倍受關注。日本科學家Takaoka于1939年在白藜蘆的根部首次分離得到[146],之后根據化學結構和植物來源將其命名為白藜蘆醇。1992年,研究人員在葡萄酒中首次發現白藜蘆醇[147],但是直到Jang等[148]提出了白藜蘆醇的抗癌潛力之后,整個科學界才真正開始對白藜蘆醇產生了濃厚興趣,相關研究在全世界范圍內大量展開,報道文獻以指數形式飛速增長[149-150]。

白藜蘆醇有順式和反式結構,在紅葡萄酒中以反式為主[151],產生于葉表皮和漿果果皮中。因此,根據葡萄酒生產工藝的不同,其中白藜蘆醇的含量也有較大的差異,一般而言是紅葡萄酒>桃紅葡萄酒>白葡萄酒,這主要與果皮浸漬時間的長短有關[152]。

盡管白藜蘆醇表現出獨特而又卓越的生理活性功能,但科學界依然對其功效存在一定爭議。首先,關于白藜蘆醇活性功能的研究大部分以體外實驗或者動物實驗為主,同時攝入劑量較高,缺乏充分完整的臨床醫學實驗和安全性能評估[153],并且其在葡萄酒中的質量濃度極低,在0.176~4.403 mg/L之間不等[154],而人體由食物直接攝取白藜蘆醇后的生物利用度又較低[155]。Xiang Limin等[156]也發現,白藜蘆醇對葡萄酒抗氧化活性的貢獻遠小于其他酚類物質,且葡萄酒在用10 倍的白藜蘆醇強化后,其抗氧化活性與原酒相比并沒有顯著的提升。因此,期望通過飲用葡萄酒而攝入足量白藜蘆醇以達到其保健功效不太現實,其在葡萄酒中的營養功能可能被高估,近年來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不過,若富集之后作為藥物或是保健食品中的有效成分,白藜蘆醇確實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

3 結 語

本文總結了葡萄酒中主要酚類物質的輔色效應和生物活性。輔色效應的重要性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迄今為止,影響輔色效應的因素,尤其是對相關酚類物質的輔色能力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然而,目前對輔色機制的探索絕大部分以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為輔色的主體,并且大多集中于分子間輔色效應,而對于自締合效應與歐亞種釀酒葡萄中大量存在的酰基化花色苷的分子內輔色效應卻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葡萄酒中酚類物質卓越的生物活性毋庸置疑,但對其研究大多停留于單個酚類物質的體外實驗或者動物實驗,而葡萄酒作為多種酚類的集合體,對人體能夠產生的實際影響以及機制,如何科學地飲用葡萄酒仍亟需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效應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場景效應
雨一直下,“列車效應”在發威
科學大眾(2020年17期)2020-10-27 02:49:10
決不能讓傷害法官成破窗效應
紅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0:56
死海效應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福建醫改的示范效應
中國衛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14
福建醫改的示范效應
中國衛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14
偶像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色婷婷|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狠狠|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欧美成人二区|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999福利激情视频 |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亚洲香蕉久久|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91在线丝袜|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国产网站在线看|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主播喷水|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日韩免费毛片|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三级|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久久午夜影院| 亚洲人妖在线|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毛片卡一卡二|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福利视频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视频a|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国产视频欧美|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