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在輿論場上,公眾普遍喜歡關注大事件、大場面、大節點。但如果細心觀察的話也不難發現,引發全民參與的重大公共議題不少緣起于小微輿情。小微輿情所掀起的蝴蝶效應正在改變著社會的話語格局,這是聲浪迅捷、記憶短促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所表現出的一個基本特征。
近期,在輿論場中就有不少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的“小事情”,例如某高校教師談及“四大發明不算創新”后被學生舉報及后續被停課處理所引起的討論;重慶保時捷女司機掌摑事件及后續當事人丈夫被免職處理所引發的熱議;“喬碧羅殿下”在直播時策劃“露臉”及后續賬號被封禁處理的決定等等。
梳理這些輿情事件,可歸納出一些顯著特點:小事故中度輿情、小沖突中度情緒、小錯誤中度追責。這一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情緒的動向,也反映出輿論引導工作推進的現實狀態。隨著大V大號的退場與大輿情的消解,小微輿情快速發酵并形成全民關注的現象值得研究。
為什么小微輿情容易引發大討論?細察之下,其中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事與小事是相對的,對管理者來說是小事,對當事人或者關聯方來說卻可能是觸及自身根本利益的大事。處境不同、立場不同、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探討問題的深度也就不同。例如對失語教師的處理決定看上去只是校方管理中的一樁小事,但對當事教師來說卻是一件改變生活和工作狀態的大事。作為關聯方,知識階層作為十分關心自己言論和責任邊界的群體,也容易將此事視為關系自身社會角色和功能定位的大事。
其次,小微輿情的突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大事新聞性稀缺。一條新聞的傳播性等于渠道的可獲得性×用戶的偏好性÷內容的稀缺性。渠道的可獲得性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類;用戶的偏好可以分為正向、中立和逆向;稀缺性則可以分為填補空白式和漸進增益式。當大事新聞性稀缺時,人們自然會把目光轉向小微事件。正如我們去看國外的很多大片,都是從小事切入,以小見大,更加容易引發受眾的參與感和貼近感。
再次,受眾的情緒和氛圍決定了小微輿情的后續發展。在輿論場中,受眾的情緒聚焦到一個點上時,可能引發極化現象,并且很容易發生從一個極點走向對立的偏轉,從而誘發觀點沖突和輿情海嘯。比如關于“空巢青年”“單身人士”“996工作制”“中年危機”的討論都是由于一個小小的概念裹挾進群體情緒從而成為全民參與的話題。
健康的輿論生態要能夠反映出社會的復雜性,其中既有對大事件的震撼式傳播,也有對小微輿情的細微體察;既有熱評快論,也有深度報道。現代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內外信息的高速流動決定了輿論參與的藝術要求。小微輿情的蝴蝶效應背后則是公眾和媒體適應這一新要求并借助各類媒介形式行使自身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表達權的努力。▲
(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
環球時報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