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疏悅 朱陽 張靖婕
摘 要:借鑒社會互動行為理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城市景觀營造的設計策略規劃,還能強化乃至重構城市公共空間中景觀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空間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社會互動理論的提出,為解決社會互動行為和社會互動型景觀的矛盾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實踐的契機。
關鍵詞:城市空間;社區互動性;互動理論;城市景觀
0 引言
城市追求的生活顯然僅是效率和舒適,就像我們讓城市變得更綠也不僅僅只是為了健康。健康不該是城市的壓力,它也可以變得很有趣,交互性在其中充當的角色,正是幫助“景觀”在城市的構成要素中體現出足夠的競爭力。
1 調查研究的設計解析
調查希望從不同的設計調研方向中獲得相關信息及數據,在解析數據后,針對市民的社會互動基礎意愿及潛在意愿建立一個吻合度較高的認知架構,幫助后續理論研究的深化。[1]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微信推送,收回了178位男性、286位女性共464份有效問卷。
2 調查樣本的詳細數據分析
2.1 社會互動產生的可能性分析
雖然高房價和資源分配不均等影響了人們對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印象,但當面對生活的每一個最微小的層面——各種形態的社會互動時,豐富的物質形態和城市面貌為不同種類的社會互動方式帶來了更多的選擇。[2]從訂機票到買電影票,或者是借助大數據挑選晚餐的地點乃至餐品,互聯網建立起的新型關系網絡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城市互動方式,同時也開始影響城市的實體面貌。[3]
購物是一種重要的主動性社會互動行為。53%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購物的隨機性很大,而有34%則認為購物只是單一目的性的一種日常行為,衍生出其他行為方式的概率很低。對于城市生活中隨機發生的社會互動行為,超過一半的數據說明,人們已在理性層面上認可了購物這一行為在超越其原始目的之外的附加價值。購物正在成為“出去轉轉”的借口,這對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景觀設計來說,是一個新需求開始出現的信號。(如表1所示)
2.2 社會互動意愿分析
社會互動意愿在當今城市中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在假定城市外部空間環境指標完全一致的前提下,互動意愿的高低似乎只與個體的性格相關。但當城市外部環境發生改變或當這種改變達到一種閾值時,新的動力就會產生,自發性及被動性的社會互動行為就會由此獲得新的變化契機。[4,5]
調查中,問題7的數據顯示,高達71%的人與鄰居之間幾乎沒有實質性的社會互動行為。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結論,同時也說明了目前我國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存在廣闊的提升前景。問題18是關于戶外景觀設施使用頻率的調查,78%的選項集中在小型公共活動場所,兒童游樂設施的使用占比12%,社區活動中心為10%。這組數據更多反應的是人們能夠得到的資源類型。如果濱水綠地、街角公園以及各類球場也能成為社區日常生活中的選擇常態(如表2),問題7中關于鄰里關系的調查數據應該會產生較大的變化(如表3)。
3 調研結果以及討論
3.1 結果
對比分析調查的有效數據后得出如下結論:在當下年輕群體的生活中,隨機互動明顯高于有針對性的互動。社會互動有可能在當下的城市結構空間中的任意時段、任意場所發生,它受主觀意識的影響低于人們自己的預設。研究顯示,很多時候,人們下意識的行為模式更多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臨時決定。當前的城市景觀空間在促進群體間的社會互動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人們與生活在周邊的群體之間的常規互動并不多。數據說明了個人在陌生群體中的內向型行為態勢,間接證明了一個社會互動效應良好的陌生人主導的城市空間中,外部環境的幫助必不可少。
3.2 討論
社會互動的理論和研究視角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學術視野。社會互動理論是社會學領域中結構性思想發展的結果,問卷調查的結論基本證實了理論研究階段的推測——城市的居民們喜愛生產性景觀,但是沒有合適的途徑和策略將生產性景觀融入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社會互動的理論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發展視角。當前的社會互動理論有著自己特殊的理論模式,能夠參與城市生產性景觀的設計策略規劃,幫助有效解釋城市生產性景觀中個人與社會、空間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目前,面對日益復雜的城市結構和社會關系,社會互動理論需要與其他相關學科和理論相互補充、完善、共同發展,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互動視角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才能有效地應對新時期的社會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 姜斌,張恬,威廉·C·蘇利文.健康城市:論城市綠色景觀對大眾健康的影響機制及重要研究問題[J].景觀設計學,2015(02):24-35.
[2] 何疏悅,王浩,李曉穎.信息技術植入城市社區生產性景觀的可行性策略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6(6):92-96.
[3] 王敏.城市公共性景觀價值體系與規劃控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114-116.
[4] 黃琦.交互設計[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5] 吳維平.多維尺度下的城市主義和城市規劃:北美城市規劃研究最新進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何疏悅(1981—),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生產性景觀,景觀社會學。
朱陽(1995—),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農業景觀。
張靖婕(1996—),女,江蘇徐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農業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