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玉 錢可敦
摘 要: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園林景觀設計不再只注重展現藝術性與生態性,當代景觀設計越來越注重考慮和呼應人們的感知及行為,將互動理論引入眾多景觀規劃實際項目中,尋求以人的行為為維度展開項目設計。本文通過研究互動理論,并以“陳植杯”花園設計競賽方案為例,論述互動理論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互動理論;景觀規劃設計;“陳植杯”花園競賽
1 互動理論的起源及發展
1.1 互動理論
互動理論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提出,主要以產品設計為研究對象,指出必須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的互動,用戶體驗是互動設計的重點。[1]
德國社會學家G·齊美爾也指出,互動是個體與社會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是社會關系動態的表現。[2]這在景觀中表現為空間功能與參與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形成空間的“動態”。
1.2 發展背景
互動理論在國內從“天人合一”時便應運而生,表現的是人與物的相互作用,追求人與外在的物質空間、自然空間之間的和諧關系。景觀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以人與物、人與自然的互動為主導因素的設計表現。
張燈子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在景觀設計中的體現分析,[3]通過多維感官體驗可以激發人們內心情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姚雪艷指出,互動性居住景觀的建設是現代人居環境設計的重點。[4]賈嘉闡述,景觀實現了從過去關注個體要素到現在關注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轉變。[5]景觀設計中越來越重視互動效應,互動理論存在于當代城市景觀設計的各類項目,如歷史街道改造、公共空間設計、城市邊緣空間利用等。
目前存在許多關于互動景觀的理論研究以及相關的設計項目,無不體現了當代人對景觀互動性的需求,這對景觀設計項目和城市更新項目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將這類項目從過往關注自然本身的設計轉向于關注自然與人之間的互動設計,形成了新的發展趨勢。
2 互動理論在景觀設計中的原則
2.1 增強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
景觀設計著眼于人與自然的互動,讓人們在欣賞景觀的同時能夠親近自然,具有科普教育的意義。這在國內外的濕地公園、生態展示園、植物園規劃設計中均有體現,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
2.2 增強人與場地之間的關系
場地景觀設計在視覺上表達美學意義,將場地藝術裝置通過“符號性”的表達,為景觀設計打上了藝術性的烙印,讓參與者了解特定的場地文化、地域特色等信息,形成設計中“場所精神”的傳達。
2.3 增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人們對景觀的需求包括生活、生態、文化、藝術等功能。以功能帶動人們的參與,滿足不同年齡段的人、不同興趣愛好者對景觀的使用需求,可以促使人們真正參與景觀互動,在人與景觀的互動中實現人與人的互動。
3 設計案例分析
互動理論在現代景觀中被設計師普遍運用,以期在景觀中實現“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以張唐景觀“云朵樂園”、黃浦江城市地塊更新項目、珠海新光御景山花園為例,分析互動理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如表1。
4 互動理論在實體花園營建競賽中的應用
通過對互動理論的研究,深入理解互動作用在景觀營建中的意義。以“陳植杯”(2019)大學生實體花園營建競賽方案為例,分析互動景觀在營建方案中的運用。
4.1 方案概況
設計地塊位于南京市玄武湖公園水花園9號地塊,為狹長形帶狀綠地,面積為100㎡。場地有桃樹5株、無患子2株,臨水有鳶尾、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競賽營建主題為“初夏的錦色”。
4.2 設計構思
以植物造景為主,嘗試通過加入人的互動行為豐富場地內容,由植物景觀轉化為互動性強的趣味景觀,從視覺、嗅覺、聽覺體驗出發設計功能分區,規劃景觀軸線。
4.3 功能分區
根據感官體驗劃分為視覺區、嗅覺區、聽覺區。視覺區以綠色植物設計為主,展現夏天綠意盎然的景象;嗅覺區采用多花植物設計以及薄荷、小葉梔子、迷迭香等;聽覺區根據場地高差設計臺地,加上竹構,做成環島模式以圍合場地的無患子,設置最佳停駐點,使人可以在此處聽到樹上蟬鳴和河邊蛙叫聲,從而形成契合互動理論的感官體驗。
從該實體花園營建方案的設計中,以互動理論形成場地的軸線設計和功能分區,采用不同景物和設計元素打造每個功能分區,通過感官體驗的三個層面(視覺、聽覺、嗅覺)增強人與場地的互動。
5 結語
本文基于互動理論的研究,探討其在園林景觀規劃中的應用意義,并通過分析3個不同類型項目在規劃設計時運用的互動手法,總結互動理論應用在景觀設計中的原則,最后以實體營建花園項目的方案設計為例,闡明對互動理論的理解與應用,體現了互動性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虎,孫曉峰.基于互動理論的山水社區景觀規劃設計實踐——以珠江新光御景山花園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1):78-88.
[2] 劉瑩.社會互動理論下的景觀建筑設計——以黃浦江E10單元E01-1d地塊城市更新項目為例[J].建筑設計管理,2018(09):58.
[3] 張燈子.多感官體驗式互動景觀的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2.
[4] 姚雪艷.我國城市居住區互動景觀營造研究[D].同濟大學,2007.
[5] 賈嘉.景觀與人的互動性分析[D].天津大學,2012.
作者簡介:崔金玉(1997—),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在讀。
指導老師:錢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