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 要: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后期英國風景畫壇人才輩出,其中透納等一批畫家嘗試著在風景畫中提煉出形式感,抒發(fā)強烈的個人情感,使英國風景畫擺脫了歐洲其他國家繪畫的影響,發(fā)展迅速,獨領風騷。
關鍵詞:英國風景畫;透納;浪漫;情調(diào)
《巴特米爾湖——坎伯蘭郡的科馬克山溪一景》(圖1)是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這一作品構思來自1797年的湖區(qū)之行,透納先把對風景的直接體驗用鉛筆和水彩記錄在速寫本上,于1798年予以加工提煉完成,描繪的是巴特米爾湖經(jīng)歷暴風雨后的場景。
在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透納受到了人生第二次打擊,與他同居多年并生育了兩個孩子的年輕寡婦薩拉·丹倍爾,由于厭煩了只有藝術而沒有愛情的透納,向法院起訴他。所以在這幅畫中,即使是彩虹也沒有鮮亮的顏色,而僅是灰暗的陰影。這是他當時壓抑苦悶心情的寫照,也是他在風景畫中體現(xiàn)抒情性的初期探索。
1 表現(xiàn)形式
18世紀以前的西方風景畫,大多致力于對自然面貌的客觀呈現(xiàn),技法服務于形象的真實塑造,但透納在風景畫中提煉出形式感,并用以抒發(fā)個人的情感。從形式上看,這幅作品忠于對“光”與“色”的感受和表現(xiàn)。透納利用光與色的交織和線條節(jié)奏結合,將厚涂肌理和運筆速度配合,所有的形體都融化在光色一體的變幻之中,仿佛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樂章。稀松粗獷的筆法模糊了天地水間的界限,畫面中央劈開的一道強光烘托出了動蕩不安的效果。橫貫畫面的彩虹似乎也暗含著宗教性的某種崇高的啟示,瞬間與永恒在此刻微妙且充滿張力地統(tǒng)一了起來。在動搖了傳統(tǒng)風景畫本質上的紀實功能的同時,炫目的光感和動感的筆觸更讓觀眾感到一種觸目驚心的激動。
2 思想內(nèi)容
從思想內(nèi)容上看,這幅作品有一種濃郁的浪漫抒情格調(diào),不同于他偶像洛蘭那種田園牧歌式的寧靜,也不像康斯太博爾那般忠于自然,而是將歷史感懷和現(xiàn)實思緒引入風景畫之中,使風景畫如同歷史畫那樣彰顯出前所未有的悲劇性的壯美和崇高,暗含了一種充滿哲理性的沉思。“雖然他表現(xiàn)的是一個自然事件,一個歷史事件,但他的興趣所在是表達他對自然界中那種動人心魄力量的崇拜。”他沒有如實地描繪真實的情景,但是卻遵循著人們視覺感受的真實;并非以敘事情節(jié),而是以一種動態(tài)的表現(xiàn)方式展現(xiàn)風景內(nèi)在的活力與能量,用光與色的交織營造一種氛圍來傳達作者的心緒,源于自然又不完全忠于自然,醉心于詩意的表達,而拋棄了冷靜客觀的描繪。
3 時代背景
透納這幅作品中浪漫格調(diào)除了是對洛蘭式的風景畫的模仿外,更重要的是受到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這是源于當時盛行的審美概念——“崇高”。1674年希臘批評家朗吉努斯的作品《論崇高》(公元1或3世紀)被翻譯出來,于是“崇高”開始進入英國人的文化對話中。在朗吉努斯看來,崇高是一種修辭,一種與邏輯相對的風格。它用憾人的語言和有節(jié)奏的詞語,讓大眾感到震驚或激動。朗吉努斯認為:“真正的崇高不在文辭的華美、雕琢和虛假的情感,而在思想情感的高超、強烈和莊嚴,它能提高我們的靈魂,產(chǎn)生一種激昂慷慨的喜悅,使我們充滿快樂和自豪。”透納創(chuàng)作了大批像《巴特米爾湖——坎伯蘭郡的科馬克山溪一景》一樣,表現(xiàn)人在大火、洪水和暴風雨的肆虐中,驚愕、彷徨、束手無策的恐怖畫面,突顯出在自然界的永恒壯麗面前人類的脆弱以及生命的短暫,充滿了宿命與悲劇的情調(diào)。
4 結語
曾經(jīng)繪畫只有通過對具體情節(jié)、人物的塑造才能表現(xiàn)深刻的內(nèi)涵和真摯的情感,但在透納等一批畫家的探索性嘗試中,僅僅是普通的純自然風光的描繪也足以詮釋偉大和崇高。這不僅在當時西方普遍性的浪漫抒情格調(diào)中加入了濃厚英國文化的獨特氣質和品格,也再一次提升了純自然風景畫在繪畫中的地位。原本英國繪畫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是絲毫不起眼的,但18世紀以來風景畫卻發(fā)展迅速,獨領風騷。這離不開英國工業(yè)革命帶來的新興科學技術以及先進思想的廣泛傳播,更離不開透納等一批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新上孜孜以求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建群.英國美術史話[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第2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