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
【摘要】朗讀教學是將小學語文課本文字內容通過語言進行表達的過程,可以對學生腦、眼、口與耳以及心進行全面鍛煉。隨著新課改的持續落實深化,小學教學逐漸認識到朗讀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并運用各種類型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朗讀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對語文知識做出更加深刻的記憶理解。鑒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分析探究,以此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屬于十分重要的學習過程,可以充分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注重培養其朗讀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升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朗讀活動,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配合,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積極的朗讀意識成為關鍵體現,關乎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并且可以培養提升學生朗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為小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環境空間,打造溝通交流與分析探討的綜合性教學平臺,體現出小學生年齡段特點與個性化,全面培養提升其良好的閱讀能力。
(一)教師對朗讀教學重視不足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朗讀教學階段教師對朗讀重視不足,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能力予以嚴重忽視。盡管教師正常授課能夠使學生對教學內容與知識做出充分了解與掌握,不過教學階段,朗讀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其輔助效果。課堂朗讀教學階段,學生通過朗讀可以明顯提高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感受,激發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課后朗讀階段,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溫故,因此,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可以為語文學習提供充足可靠的基礎保障。教師未能對朗讀教學予以足夠的關注與重視,忽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勢必導致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受到嚴重的約束限制。
(二)小學生朗讀學習態度不積極
小學生朗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朗讀不積極,存在不認真對待的現象。學生朗讀不積極的現象普遍存在,不論是教師進行示范領讀,還是學生集體朗讀或是個人進行輕聲朗讀等,均存在渾水摸魚的問題。學生朗讀階段,由于班級人數通常較多,教師無法及時進行準確分辨,部分學生混在集體中不進行朗讀,并且部分教師對此種現象重視明顯不足,態度消極,對不學習的學生采取放任自流,如果教師無法有效處理學生在朗讀階段態度不積極且存在不認真對待的現象,則會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造成嚴重的影響。
(三)朗讀技巧掌握不足
對于小學朗讀教學而言,由于小學生對朗讀技巧掌握的不充分,朗讀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日常朗讀教學階段,學生針對朗讀技巧的了解極少,不能充分運用朗讀技巧做出良好的課文朗讀,從而導致對課文知識內容所表達的重要意思與深刻內涵無法充分做出深入認識與了解掌握,課文朗讀比較生硬,無法帶有飽滿的情感做出朗讀,因此朗讀能力無法得到全面提升,從而對朗讀教學造成一定影響,對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的提升造成約束限制。
(一)強化教師對朗讀教學重視程度
小學朗讀教學階段,教師務必提高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這也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且是朗讀教學需重點關注的內容。因此,教師應將朗讀教學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作為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構成部分,作為小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構成部分。小學朗讀教學階段,教師提高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能夠有效培養提升學生朗讀能力,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更加高效。基于此,以小學語文教師為出發點,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要核心,以朗讀教學為重點內容,以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為主要目標,對朗讀教學進行全面有效的落實,強化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關注與重視。比如,開展朗讀比賽,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比賽中強化自身閱讀能力,或是定期對學生朗讀能力進行全面考核,教師對閱讀文章難度進行把控,從而清晰了解學生朗讀能力的真實水平,從而針對存在的不足做出針對性強化,以此提升學生朗讀能力,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二)充分激發學生朗讀積極性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階段,小學生朗讀積極性明顯不高,學生朗讀主動性與熱情較差,此種現象成為朗讀教學普遍存在的關鍵性問題,使經驗充足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師也無計可施,做出有效的解決。對于此種現象,于朗讀教學階段,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朗讀積極性,使其可以積極主動的進行朗讀,提高熱情與興趣,并樂于閱讀更善于閱讀。比如,對《我是中國人》內容的學習,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興趣,使學生學習本文內容時,可以充分認識并了解內容蘊含的深刻含義與意境,體會到我是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使學生可以帶著這種感情進行朗讀,并享受朗讀的整個過程。針對部分不善于朗讀且積極性明顯不足的小學生,教師需適當安排此部分學生進行帶頭領讀,使其能夠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朗讀帶來的感覺與樂趣,有效激發起朗讀的熱情與興趣,有效培養并提升其朗讀能力,從而為語文學習提供可靠保障。
(三)培養朗讀技巧
朗讀指導務必基于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的深入認識與理解為前提,圍繞知識內容的重要主題,指引學生對文章語言特點以及人物性格進行準確的了解與把握,如此方可有感情地朗讀。鑒于此,教授學生朗讀技巧至關重要。
首先,語調。語調是通過對語句含意與情感做出準確抒發與表達的抑揚頓挫的調子,聲音成為關鍵影響因素。各不相同的語調形式能夠抒發各不相同的情感,文章內容存在的區別,使得運用的基調存在區別。比如,《觸摸春天》基調相對輕松愉快,《再見了,親人》基調則是悲傷沉痛的,閱讀過程中需加以區別重視。其次,重音。詞語中加重語氣讀出的詞語或是語句。比如《火燒云》一課,“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百合色”,其中,紅彤彤、金燦燦等需讀重音。再次,停頓。為吸引聽者的關注應采取朗讀停頓。比如《為人民服務》一課,“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其中,“人”與“但”需要做出朗讀停頓,停頓是為了更好地凸顯文章所表達的意思,突出語句的重點內容。又如《小英雄雨來》一課,“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其中,“我們、是、中國人、愛、自己的、祖國”應該進行閱讀停頓,充分體現出文章內容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體現出愛國之心。因此,不但需閱讀得響亮,并且閱讀停頓應明顯。
綜上所述,語文學習同朗讀教學息息相關,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顯得至關重要。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教師應聲情并茂對課文內容做出標準朗讀示范,并通過小學生的模仿,指引其了解掌握大量知識內容,積累豐富的詞匯與朗讀技巧,通過不斷的朗讀,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感,使其朗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郁廣其.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
[2]王志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3]潘嬌娥.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教師,2018(8).
[4]梁粉霞.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