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宏地

眾所周知,智能科技和出行領域的結合將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新能源汽車現在是比較明顯的“風口”。而未來5至10年,無人駕駛又將形成下一波對產業的沖擊——與之相隨而來的,還有出行運營場景、服務模式和金融解決方案等一系列的巨大變化,而且,這些變化到來的速度,可能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快。
包括我在內的不少業內人士的估計是,5年之后,L3級無人駕駛(有限條件下的自動駕駛,仍需要駕駛者坐在駕駛位上或將手放在方向盤上,當行駛出現緊急情況時需要進行必要的人工干預)在中國將會比較常見。在一些新城區和實驗園區,L4級無人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只需要輸入一個目的地,剩下的就完全交給車輛,不需要駕駛者接管)也會逐漸多起來。
無人駕駛的逐步普及也意味著,未來的造車過程中,硬件的重要性會逐步降低,“軟件”的分量則會越來越重,升級能力會越來越強。在很多情況下,如果車出了故障,后臺就能直接“看到”,在司機都還沒意識到的時候,就能遠程“修好”。
可以預見的是,今后以4S店主導汽車銷售和維修的業務模式將逐步縮減,甚至淘汰。
到2025年,充電樁也會像現在的加油站一樣普及,而且充電速度會越來越快,快到和目前加油的速度不相上下,幾分鐘之內即可完成。
也許有人會問:5年之后,跟無人駕駛強國美國相比,中國無人駕駛產業的發展會處于什么樣的相對位置呢?
應該說,在技術能力上,美國仍將領先,特別是電池電機性能和在真正的道路上實現無人駕駛的能力。美國企業在相關商業模式的開發方面,也有很多先進的理念值得中國學習。
但中國也有中國的獨特優勢。
中國有非常巨大的科技市場,中國人對于高科技產品的接受度普遍較高。同時,中國政府對于無人駕駛的發展非常支持,將它視為解決城市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的關鍵突破點。
中國企業還特別善于開發應用場景,能夠迅速把車、路和本地生活聯結起來,充分發掘其商業潛能。
因此,在無人駕駛的未來發展上,中美之間將有巨大的互補合作空間。簡單來說,就是中國需要美國的技術和前瞻性思維,美國需要中國成規模的市場。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最成功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還是要到上海來投資建廠,要到中國的大市場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