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蘭 高強
【摘要】六十多年來,我國高校教育發生了深刻而徹底的變化,為了跟上時代,各高校正在經歷著從培養“專才”向培養“通才”轉型,嘗試“大類招生”改革。同招生模式的改革相適應,高校教學模式也必須自我改革,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
【關鍵詞】大類招生 高校教師 教學模式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急需本專業的優秀人才;加之國內大學教育體制照搬了蘇聯模式,我國大學進行了院系調整,確立了“專才”思想,強調培養各個方面的專門應用型人才,嚴格按照專業招生。這種培養“螺絲釘”“齒輪”的大學教育路線一直持續了40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的轉型,這種高度集中計劃的教育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當今社會要求復雜型、通用型人才(多面手)的需要,越來越跟不上產業淘汰的速度,因此,招生模式與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一、大類招生
1953年至1966年,我國高校一直強調按專業招生。恢復高考后,這種招生模式得到了進一步強化。30年下來,按照同一個計劃統一招生,按照同一個專業、同一個大綱、同一個任務,同一種要求培養學生,再按計劃對口分配,造成了千人一面,理科生不懂詩歌、莎士比亞,文科生不懂微積分、混沌論,專業隔離、知識畸形的怪現狀,嚴重背離了當今時代知識交叉化、邊緣化的發展趨勢。90年代末,北京大學提出“大類招生、大類培養”,2001年開始試點,清華、浙大、復旦等56所高校也陸續跟進參與,現在“大類招生”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
大類招生,顧名思義,即按專業大類招生,是一種區別傳統“按專業招生”的新型高校寬口徑招生錄取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大學生僅僅擁有一種專業知識,掌握一種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有廣泛、全面的知識基礎,具有終身自學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必須是能夠適應市場化、全球化復雜多變環境的“通才”。
魯迅先生早就指出:多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學理科的,可以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可以看看科學方面的書。1986年,哈佛大學校長博克指出:本科生不僅應該主修一個學科,而且要學習幾個不同學科的知識。現在,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耶魯大學、柏林工業大學等世界名校都實行通才教育:本科階段全部用來廣泛地學習基礎知識,升入高年級甚至研究生以后再由學生自由自主選擇專業、甚至院系、學校。國外高校已經看到了:當今學科相互交叉、滲透、邊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專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理工、人文、文理都在走向融合;國外高校學科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內涵不斷豐富,并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靈活增加、剔除專業,甚至調整院校。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中小型私立大學經常傳出關門的新聞(僅2018年美國就有三所大學倒閉),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界卻認為:這是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反觀我國高校,盡管自1980年以來不斷修訂、調整、精減本科專業設置(從超過一千種減少到不到250種,下降超過百分之七十五),但專業劃分還是太細,專業范圍太窄,學生學習口徑極小,適應能力不高,實際應用能力太弱。追蹤調查表明:我國本科生畢業十年后,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人仍然從事所學專業;換言之,百分之九十五的本科生白白浪費了他們4年寶貴的時間與大量精力、汗水、學費;還不知有多少本科生畢業即失業,造成了嚴重的“奢侈不起的浪費”,動搖了社會和諧穩定
二、高校專業教師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同培養“專才”相適應,我國高校教學也強調教師的“螺絲釘精神”,多年來我國高校教學面貌一本正經,一成不變,“板著臉教書”已經成為教授的典型形象,沒有也不可能出現一個霍金式的電視明星兼著名教授(在我國,這種情況肯定會被高校領導斥責為“不務正業”)。隨著“大類招生”改革的推進,傳統教學模式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
1.思想保守落后,抵觸改革情緒嚴重
1992年我國已經向市場經濟轉軌,然而我國高校至今仍然在整體上生活于計劃體制。這就造成了許多教職工、領導思想保守封閉,仍然死抱著過去的老一套。他們對“大類招生”改革的抵觸情緒非常嚴重,他們認為“大類招生”暴露了北大、清華崇洋媚外、唯洋是舉,嚴重自卑的弱者心態,認為“大類招生”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高等教育沒有必要也永遠不能完全與國際接軌;他們還宣傳“大類招生”看似頭頭是道條條有理,實際上是維護高校中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保護各院系的現存利益格局,打著“優化辦學”的幌子扼殺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權力;他們還釜底抽薪,認為“大類招生”名義上是改革計劃體制,實則仍舊在延續、強化計劃體制辦學觀,仍舊扼殺學生的創造力,仍舊把學生培養成一顆螺絲釘;他們還指出:許多高校名義上在進行“大類招生改革”,實際上是安撫盲目擴招后進不了校本部的新校、分校生的心理失衡;他們甚至認為:沒有實效的改革是盲動的改革,盲動盲目的改革非但解決不了老問題,反而本身變成了新問題。
2.教材內容高度封閉、陳舊、同質
數十年來,我國高校教材十幾版甚至幾十版的重復印刷,內容長期不變,高度同質化,已經完全與差異化、細分化的市場經濟脫節。一個大綱,一本教材,在當今已經不可能再滿足一個大類專業上百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更不能培養開放性、創新性的人才。
3.課堂教學手段停留在“照本宣科”
現代教學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然而,我國教育一直奉行照本宣科,小學如此,中學如此,大學還是如此。高校教師像一年級小學老師一樣站在講臺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字不差的復述課本內容,大學生在臺下接受單向灌輸,這仍然是一種填鴨式教育模式。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是主宰教學進程的唯一主體,課堂上的唯一上帝。嚴重束縛了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根本不存在,無法形成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教育、共同進步的格局。
4.教學環境同一化
小學生面對的教學環境是從課本至講臺,中學生面對的教學環境也是從課本到講臺,而我國高校的教學環境竟然也是如此(盡管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一個人已經完成了從幼年到青春期的質變)。國外大學教育強調三維形式,強調試驗,強調實習,而我國高校教學仍舊走不出幾十平方米的教室,封閉式單向灌輸教學模式難以改變,而開放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更談不上開展推廣。這就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
5.仍舊延用傳統教學評價程序
推行“大類招生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突出不同學科的特色,然而目前高校教學評價工作仍然沿用過去的老一套,用督導、同行、學生三者打分的方式評價教師照本宣科的效果,不考慮專業的個性化,不能反映不同專業和課程的不同特色,不能正確衡量教師教學效果。
三、改革高校專業教師教學模式的設想
盡管存在著強烈爭議,但“大類招生”改革仍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更加人性化的招生方式,解決了長期以來同學們填寫高考志愿時面對眼花繚亂的專業不知如何是好的老大難頭疼問題;“先大類再分流”,讓同學們在學習中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把許多所謂的“冷門”“熱門”專業合并,平衡了教學安排、課程設置、師資配置,改變了“一次報名定終身”的局面;也有利于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專業深入性、交叉復合型人才,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減少“畢業即失業”的尷尬,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因此,當前“大類招生”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是前進路上的問題,必須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中解決,而堅決不能走回頭路。
1.改革傳統觀念
我們以為:如果不改革部分高校教師、領導頭腦中的傳統觀念,不改革他們的靈魂,那么,“大類招生”就不可能順利推進。所以,必須轉變部分高校的傳統觀念,讓大家認識到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而不是割裂知識的地方,認識到知識的碎片化、分裂化是一種病態;要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高校為中心,轉變立場,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要以未來為中心而不是以現有為中心,制定大學發展的戰略規劃,根據未來社會、市場的發展變化來規劃、建設、發展大學,為社會貢獻高質量通才。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教材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明確目標,合理設置課程,科學制定教學方案,堅決強調低年級的“寬口徑、厚基礎”,堅決凸顯高年級“強能力”,優化各大類的專業結構和布置,合理配置師資力量。要堅決強化教師隊伍的質量建設,目前高校教師教學任務重、壓力大,時間緊,很難有機會繼續深造“充電”,存在著知識更新緩慢的問題,實行“大類招生”后更出現了跨專業師資短缺的情況;所以必須堅決提高教師隊伍自身的質量與能力;要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堅決淘汰一些已經不存在前途的專業,在“大類招生”的試點中,出現了一種新情況:高考填報志愿扎堆的現象消失了,在高年級專業分流時卻扎堆熱門專業,歧視冷門專業。所以高校課程、專業必須以未來的發展前景適時調整。
2.改革教學內容
堅決改革過去全學期統一教學內容,在保證統一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不同的個性模塊,貫徹“因人施教”的原則。要更關注學生的興趣、個性、愛好,在鞏固他們專業功底的基礎上吸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根據學術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等三種不同的人才類型來教書育人。
3.改革教學手段
現代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強調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所以必須改革、改變傳統教學手段,改變過去教學僅僅依賴于黑板加書本的面貌,充分引進多媒體、信息化技術,豐富教學形式,強調學生自己動手運用技術手段發現興趣、尋找知識、提出問題,強調教學互動、師生互動,引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4.改革教學環境
改革過去傳統的二維教學環境,構建立體教學環境,將互聯網、智能手機、云計算、大數據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鼓勵學生們自主選擇喜愛的課程,鼓勵教師在教學中表現自己獨一無二的教學特色,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教授質量。此外,還必須盡量增加試驗次數,加大課外實踐的次數、范圍。教學必須緊密與試驗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堅決貫徹學以致用,用中求學,學以求索,求索中學。
5.改革教學評價
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喬布斯、詹姆斯·卡梅隆、湯姆·漢克斯都是大學輟學生,有誰聽說過這些世界名人的大學老師?有誰在乎這些老師分到了多少平方米的住房?又有誰聽說過這些老師們受到了校黨委多少嚴重的處分?我國大學現行教學評價體系是非常不合理的,然而取消這個不合理的體系,從中長期來看都是不可能的,因而改革它勢在必行。過去的“監督+同行+學生”打分方式已經明顯不適應“大類招生”,必須在三者之外加入第四個評價主體:用人單位。不能再進行靜態評價,必須改革為動態評價;不能再進行短期評價,而是要進行長期評價;不能以學生考試分數評價教師工作水平,而應該以學生畢業后的表現來評價教學工作質量。
6.改革學校用人機制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勝劣汰”已經成為企業、公司堅決實行的原則。然而我國高校教師至今還在吃國家事業單位的鐵飯碗,由于高工資、高福利,甚至可以稱之為“金飯碗”。所以,必須堅決改革學校用人機制,堅決淘汰那些已經與時代脫節的教師。
7.改革“嚴進寬出”的傳統模式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文盲大國,在應試教育中又奉行選擇精英的原則(所謂“拔尖”),造成了千軍萬馬過高考獨木橋,進大學之后就混文憑的“嚴進寬出”的怪現狀。高校為了提高畢業率,為了維護自己名校的面子,很少淘汰學生。直接導致現在的大學生嚴重缺乏學習積極性,自由懶散;遲到曠課,上課不帶課本、筆記本,只顧玩手機,班干部點名也流于互相包庇,作假,應付老師;抄襲、作弊已經發展為大范圍的代寫作業、代寫論文、代考,并有產業化、職業化的傾向;作弊手段高技術化,網絡、手機作弊代替了“打電話”“遞紙條”,向教師行賄也屢見不鮮;課堂上、操場上,到處有人當眾吸煙,酗酒也從偷喝變成高檔消費;互相辱罵、打架生非,甚至還有馬家爵殺害同學的惡性案件;沉迷賭博,沉迷色情游戲,還有一些女生竟然用裸照換取高利貸,進行炫耀性消費;心理脆弱、意志薄弱,自殺嚴重。近年來,我國出現了高校生畢業即失業這種“奢侈不起的浪費”,但這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于學生們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且我國大學生畢業論文數量上升,質量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國外大學每年都有15%至20%的淘汰率,美國高校的淘汰率甚至高達25%,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從大學到企業都堅決實行競爭。我國高校改革轉型,也有必要學習國外“寬進嚴出”的模式,保證必要的淘汰率,倒逼學生自我完善,鍛煉、提高學生的能力。這不是害他們,這是愛他們。
隨著社會發展,體制轉型,我國高等教育也必然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從專才教育走向通才教育。“大類招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試驗,不能因為在實踐中出現了瓶頸而裹足不前,這就要求我們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禹奇才,蔡忠兵,苗琰.推進高校大類招生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J].高教探索,2014,(01):136.
[2]黃曉波.高校“大類招生培養”改革反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06):43.
[3]李斌,羅贛虹.高校大類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種推進模式[J].大學教育科學,2012,(05):11.
[4]馮開甫.高校按大類招生的冷靜思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11,(03):85.
[5]盧燕.論高等教育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09,(01):95.
[6]呂慈仙.高等學校按學科大類招生的現狀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07,(01):65.
[7]鄭超美.本科教育按大類招生及培養模式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05):83.
[8]黃兆信.大類招生:現代大學人才培養趨勢[J].中國高教研究,2004,(02):45.
項目名稱:大類招生背景下新媒體技術在農學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項目級別:2019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GH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