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娥
摘 要 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相關問題是學術界和經濟史的重要研究內容,其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深刻。我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不但構成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在201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修訂之后,進一步強化了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法人性質,在法律上確定了其獨立平等的市場地位。但是其發展還面臨認識誤區、利益機制、市場風險、經營管理等多重困境,針對這種情況,必須要創新發展路徑,進一步優化組織架構、流通形式、分配方式、運作機制。
關鍵詞 新型農業 經濟合作組織 合作社 法律地位 發展路徑
一、引言
農戶要想和企業及市場取得聯系,必須順應市場的發展規律,采用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形式,這樣才能夠實現互益和互惠;這種相互合作的經濟聯合組織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農民要想增加收入,就必須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采用面向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模式,帶動自身經濟的發展,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二、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
(一)《農業專業合作社法》的立法和修訂
1. 2007年《農業專業合作社法》的立法精神及不足之處。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定義了合作社的性質,規定其為聯合自愿、退出自由的民主互助性經濟組織,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但在實踐中發現了諸多問題:一是舊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注重主體框架規范,但是具體條款的實施細則缺乏規定。這雖然降低了門檻,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法律環境,但是造成了大量“空殼合作社”的出現。二是法律條文責任模糊,監管缺失。比如“應當”這種降低法律效力的詞語出現了四十多次,容易給政策鉆營者利用法律間隙投機騙補的機會。三是營業范圍硬性規定為以農業為主,很多新型產業由于無法辨認而被拒之門外。四是成員主體在《條例》中規定為農村戶籍或從事農村土地承包的人,阻止了外在資金的引入。五是社員承擔責任不明晰、權益缺保障、盈余分配機制不暢,既不能實現民主管理,也難以推動生產服務。
2. 2017年《農業專業合作社法》新法調整。鑒于十年來農村合作經營組織數量井噴式增長,合作內容也超過了原有法律的規定,實踐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的問題。為了適應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需要,規制因為法律漏洞而產生的不規范行為,加大政策扶植力度,2017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10年前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
(二)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法律主體地位的解讀
1.新法對農民的權益和財產加強了保護。一是和傳統公社不同,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是自由進退,保障農民權益的,而不是強制管理和統一分配的計劃經濟時代以低價收購農產品為目的。無論是農民專業協會、農業專業合作社還是社區股份合作經濟組織,都要確保農民的所有權,做到真正還社于民。二是集體行動更能維護多數村民的利益,很大程度上發揮類似工會的職能,更多提出對理事會等權力執行部門的約束,而非社員。這是基層民主管理事業的巨大發展,能夠有效約束行政權力和經濟寡頭對農民權益的侵害,可以更好地解決拆遷、占地、資源使用等問題。
2.鼓勵農民互助經營。新法補充了聯合社的條款,進一步開放了管理措施,實際上就是鼓勵農民互助經營,而不是依靠政府補貼。社員通過互相溝通、優化配置、互助互利,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成員自發組織入社,而非靠政府強制主導。十年來,國家看到了多數合作社的癥結,實際上是以不同的方式掛靠政府,套取補貼和優惠政策,而不是真正發展互助合作。因此,新法進一步強化了合作社互助經營的職能,鼓勵合作社自力更生,依托比較優勢真正發展。
三、新型農業經濟組織的發展路徑
(一)打破框架約束,擺脫硬性制度安排思維
一要建立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思維,和傳統人民公社劃清界限。正如改革開放包產到戶一樣,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本著為農民謀福利的精神,打破傳統所有制思想的限制。只有這樣,才能放開手腳,解放合作社的生產力。二是建立正確的利益分配思想,堅持多勞多得,少干少得;做到個人工作成績和收益掛鉤,組織效益和個人收入掛鉤,切勿打著奉獻精神的招牌損害真正做實事的社員的工作積極性。三是產權明晰,明確集體財產的個人歸屬權和利益分配權,比如以土地入社就要按照市場行業明確作價,切記出現糊涂賬的現象。
(二)堅持民辦、民管、民享的原則
一是堅持建社為民的原則。建立合作經濟組織根本上并不是為了實現某種經濟體制,而是切實改善農民的處境,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為他們創收。如果能夠站在這一原則進行發展,那么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二是提高農民集體行動的能力,讓農民真正認識到合作經濟的好處,而不是靠哄騙或者是強制手段。要鼓勵農民積極入社,就要把握當前農民哪些權益容易受到損失,讓農民不再遭受過去的損害。
(三)經濟利益驅動自發性
歷史已經用最慘痛的教訓證明,行政管理一刀切的公社模式是制度的牢籠。如果合作社真能保護社員利益,那么社員就不會退出;如果合作社盤剝社員,那么即使是強制社員入社也沒有意義。經濟動力是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自發性才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要保障盈余分配權利,加強股權流動性,提高股權價值。
四、結語
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通過集體資產股份化,有效解決了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并且通過法律確立了其法人主體經營地位。要扭轉農業產業的天生弱勢,關鍵的一環就是探索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加農產品的產值,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以保護農民權益為宗旨,以創收為目標。
參考文獻
[1] 徐旭初.什么是合作社治理[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