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雯瑩 袁靜怡 馬晨陽
十九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自此,獲得感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為了進一步挖掘民眾的“獲得感”體驗情況,南京審計大學澤園書院“江蘇地區獲得感調研”社會實踐小分隊決定以南京地區為例,選取江蘇省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重點研究南京市民的獲得感情況,并于6月29日至7月6日在南京市展開了為期8天的社會實踐調研走訪。團隊將調查對象劃分成大學生、中青年人和老年人這三類目標群體進行調研。為了保證調研的科學性、準確性以及數據的可靠性,團隊還根據目標群體設計了三種不同的調研問卷。
隨著國家重視教育程度的逐漸加深,教育水平也有了顯著的增長,受教育人數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于大學生的身份具有時代特征并有其特殊性,所以團隊將大學生群體作為江蘇省獲得感調查的三大主體之一。大學生正成為社會組成結構中日益壯大的群體,通過網上問卷的填寫,問卷結果的整合,進一步的研究分析,我們對大學生群體的獲得感有了更深入的發現。
為了更好的切合時代背景,團隊決定積極采用線上問卷的方式,收集相關數據。我們分別在南京審計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警官學院等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95份。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團隊了解到大多數大學生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父母給予的生活費。盡管有些學生在大學期間兼職,但兼職獲得的收入大概率低于父母給的生活費。對于月生活費而言,大學生群體往往有著不同的生活費水平,1000元以下的占4.4%,1000-1500元范圍內的占46.1%,1500-2000的占30.2%,2000-3000的占12.2%,3000及以上的占7.1%。也就是說,大多數大學生的生活費集中在1000~3000元。團隊通過數據分析及對比發現,近五年來,大學生在教育方面的獲得感十分突出,約占73.9%,可見,這些年來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受益匪淺。伴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學生群體對于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體現在通識教育在大學的盛行。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發展,而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理論的范疇。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交通出行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60.7%的學生把交通出行作為僅次于教育的影響獲得感的因素。地鐵以其準時,快捷方便等特點,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傾向于直接搭乘地鐵。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地鐵可以巧妙地解決堵車問題。社交媒體的普及也是影響大學生群體獲得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交媒體的普及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使得人與人的聯系趨于便利,但另一方面也使人與人的交流局限于電子設備,缺少了實際生活中的溝通。這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孤獨感愈發強烈,這也是soul這類社交軟件盛行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認的是,社交app如微信等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群體與父母的交流以及與異地戀人的溝通。在回答社會不公平的問題時,接近一半的大學生都感覺這一現象是基本普遍的,約占到55.9%。認為不是很普遍的占到35.9%。為此,我們應該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公平正義的感知程度。
綜合上述數據及分析,團隊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應當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實踐活動并給予一定政策支持,讓大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接觸同齡人的途徑,從而使大學生群體地孤獨感有所減輕。其次,教育局應當繼續保持對教育地重視,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受益于教育。為此,國家財政應當保證一定的金額投入在教育領域。接下來是交通出行,地鐵的建設路線可以適當延申,使得更多群體享受到地鐵的便捷。對于公平正義而言,重視素質教育的同時應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對違反社會公平正義的行為予以抨擊,維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在經濟收入允許的條件下,學??梢越o貧困學生提供更多勤工儉學的渠道,以保證他們基礎的生活水平。
在當今社會,中青年群體的角色與職能日益豐富,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巨大,同時,他們所面臨的壓力也相對更多。因此,中青年群體也是本次“獲得感”調研活動的重點對象之一。
調研期間,團隊分別走訪了玄武湖公園、浦口市民廣場以及南京市區和浦口區的幾家大型超市(蘇果超市、大潤發等),對目標群體進行問卷調查,并且,對小部分目標群體進行了采訪,深入了解其關于“獲得感”方面的體會。通過團隊走訪調查,團隊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92份以及相應采訪錄音一百余條。
通過分析,團隊對中青年群體獲得感影響因素有了大致了解,主要包括身體健康、子女生活工作收入、家庭幸福、居住環境、社會公平、社會保障以及未來養老預期等。對于身體健康這一項,91.2%的調查對象都將其排在首位,一部分目標群體表示會經常進行體檢。由此可見,當前中青年群體增強身體健康的意識明顯加強。在這些因素中,83.3%的調查對象提到了當前生態環境(包括居住社區的綠化、空氣等),大家紛紛表示對于當前的生態環境以及空氣質量的十分關注,同時,自己保護環境的意識也有大幅度增強。而關于社會公平這一項,66.7%的調查對象都表示,自己或身邊人曾經有遇到過不公平現象,盡管如此,更多人對此呈樂觀的態度,認為不公平現象在逐年減少。對于未來養老預期,與舊時“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同,60%的調查對象表示,現在已經在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不會過度依靠自己的子女來養老,例如為以后養老準備房產等。他們認為,未來的養老預期對于自己的“獲得感”影響較大,有部分擔心退休金不夠的調查對象也有采取其他措施,如買養老保險等。
對于當前生活狀態的評價,大部分調查對象都表示基本滿意,認為當前工作收入基本能夠滿足基本生活已經文娛活動的需要,但也有少部分調查對象認為當前壓力較大,一個人難以滿足整個家庭的需要,主要是由于子女的教育成本過高等因素。當然,與之前的生活相比,基本所有的調查對象都表示,生活質量更加好,自己的“獲得感”也在逐年提高。
自古以來,尊老愛幼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愈演愈烈,以及“老有所養”政策的提出,老人群體更是備受關注。因此,老年群體也是本次“獲得感”調研活動的重點對象。
為了對老年群體有更全面的了解,團隊先是走訪了玄武湖公園、浦口市民廣場,對目標群體進行問卷采訪,后又走訪了分別位于鼓樓區和浦口區的兩家養老護理院。廣場、公園的采訪對象大都是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而養老護理院是一個趨于半封閉的環境,住院的老人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整個采訪日程共計四天。通過四天的走訪,團隊回收了大量有效問卷以及采訪錄音,并最終整理成文字材料從而對“老年群體獲得感”進行深度剖析。
通過分析,團隊最終得出了幾個影響老年群體獲得感的重要因素,包括養老金退休金、醫療衛生條件、社會公平、居住環境、家庭關系等,其中71.3%的老人提到了社會公平,67%的老人提到了家庭陪伴。社會公平正義無疑是每個人的理想和追求,但當今社會不公平現象依舊存在。在社會不公平的各個方面中,老年群體提及率最高的一項就是 “企事業單位員工工資待遇差別過大”這一不公平問題。除了社會公平之外,家庭也是提及率很高的一個關鍵詞。不少老人都坦言缺少家庭成員的陪伴。子女忙于工作,孫子孫女忙于學業,幾乎沒有時間陪伴身旁。但同時老人也對子女事業繁忙、孫子孫女學業繁重無暇顧及自己表示理解。提及率第三的關鍵詞是醫療。“小病夠用,大病難?!笔禽^為一致的看法。他們認為對于能夠報銷的“大病”鑒定標準存在不合理。雖然目前國家大力扶持醫療事業,但是對他們而言,用于小病的開銷是完全能夠承受的,一到“大病”就很難保證了。部分疾病的治療也需要花費很多錢,但并不屬于醫保報銷的范圍。與之相對應的養老保障也被多次提及。
當被問到對當今社會的看法時,老人們都表示很滿意。他們是幾十年來我國社會進步的見證者,相比較于過去,現在的生活水平又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社會條件也是過去根本想象不到的。
對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獲得感,老人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縮小企事業單位員工待遇差別,堅持按勞分配;針對“空巢老人”出臺相應政策,對子女無法照看的老人群體給予一定的重視;完善醫療保障措施,對能夠報銷“大病”的標準進行更準確的鑒定等。
基于對三個目標群體獲得感影響因素的分析,團隊提取出四個重合因素:家庭關系,社會公平,經濟收入和醫療衛生。通過數據對比發現,無論是哪個目標群體,這四個因素都有著極高的提及率。如果政府和相關機構能夠從這四個因素著手,出臺相應政策及法律法規,一定能夠促進居民獲得感的提高。
調研之前,團隊對“獲得感”這一概念還是只停留在表面,只對“獲得感”的文字信息進行了部分或者說是片面的解讀。但是通過這些天的調研,隊員們收獲了很多。不僅僅是對南京市民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有了更細致的了解,同時也對“獲得感”這一詞條有了更立體更全面的理解,同時團隊也能感受到大家都在為了自己的“獲得感”而努力奮斗著。
參考文獻
[1] 王毅杰、丁百仁.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相對剝奪與獲得感研究[J].社會建設,2019,(1),16.
[2] 段志光.“健康保障感”是衡量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標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2),30.
[3] 張品.“獲得感”的理論內涵及當代價值[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6,(4),2.
[4]趙玉華、王梅蘇.“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金石[J].中共山西省黨委校學報,2016,(3),15.
基金項目:南京審計大學校級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江蘇地區獲得感調查”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