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聯科
【摘要】情感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促成部分;課堂教學是學生情感素養培養和生成的主渠道;教師在培養學生情感素養的過程中目標的確立、備課時情感的滲透、上課時情感的調動、課后情感素養的轉化不可或缺;是培養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語文課堂 情感素養 培養
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素養的培養,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實現的課程目標之一。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關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其要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求學生基于核心素養要求之下的語文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為目的,以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的生成和自主發展為宗旨。學生在應對學習、生活時要能夠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都離不開必備的情感素養。只有讓語文課堂做到:控而有度、張而有法、活而有序,惑而有思、實而有效。教師才有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素養。良好的情感素養是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更是學生應對未來發展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語文課程標準》也把情感態度的培養列為教學的目標之一,這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要想上好一堂高質量、高效率的語文課。授課前,教師除了準備必需的教學資料,還應該明確了解學生的情感基礎。對于不同學段的學生,他們對情感的認識、感悟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才可依據教學內容確定一堂課情感素養培養的課堂目標。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巨人的花園》為例:課文寫的是巨人回家,不讓孩子們去他家的花園玩耍,結果,連春天都不光顧他的花園。后來,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了對孩子的偏見,春天和孩子們一起來到了他的花園。這篇童話告訴人們:孩子是未來,是春天,是快樂的源泉,快樂要與人分享,只有和孩子們在一起才能找到快樂、健康和幸福。而現學段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對分享能夠帶來快樂的感悟比較貧乏。基于上述,教師備課前要將本課情感素養的目標確立為:學會分享才能得到快樂。通過授課過程的各種手段達成這一素養目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由于教師比學生的生活閱歷豐富,在閱讀課文時更能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如何讓學生能更深刻的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我們必須從備課入手,注意文章的寫作背景和相關內容。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由于文章采用倒敘手法,所選事例又都是魯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僅憑閱讀課文學生仍然會產生“伯父為什么會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的疑問;對“談碰壁”一節中魯迅抨擊黑暗社會的內容更是難以理解。如果教師在備課時,能考慮到魯迅先生為勞苦大眾搖旗吶喊的一生,你就會發現:這些在課文內容中沒有提及的東西,對解決以上疑難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上課時,或講解導入,或適時滲透,只要突破這個難點,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便會深入淺出。學生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這樣的情感體驗:魯迅先生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是因為他的一生“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得少”。課文主題難點就會輕松突破。因此,備課過程的情感滲透不容忽視。
錢夢龍先生認為:“學生是具有認知潛能的活生生的人。”在授課時,教師不可能將自己的體會強加給學生。應該注意學生的情感調動。
首先,要通過范讀渲染氣氛、創設憤悱情景。不同類型的課文,根據表達的需要,可選取相關資料或情景,注意范讀的語氣語調。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描繪的是首都人民自發聚集長安街,含淚目送總理靈車的事。范讀時,盡可能以莊重、深情的語氣讀出人們失去總理后無比悲痛的心情。必要時可配樂朗誦詩歌《周總理,您在哪里》來創設情景。使學生融入課文內容所描繪的情景當中,成為送行人中的一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抓住關鍵詞語的點撥。以上文為例,環境描寫可以渲染氣氛,給人以強烈的情緒感染。文中“灰蒙蒙”“又陰又冷”等詞語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產生送別總理時的悵然無助。“探”“踮”等這些動詞,又可讓學生體會到當時人們等待靈車的急切心情。讓學生自己去想象這些詞語在自己生活中的體現。學生的情感就會調動起來,課堂效率就會明顯提高。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不僅傳授知識是這樣,情感素養的培養也如此。情感態度是以感知、評價、判斷、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因素構成的。學生在學習了課文后,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了深刻的感知,引起情感的共鳴,課外就會自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