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賀州市委宣傳部、賀州市委政研室、賀州學院聯合調研組
2018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對賀州市提出了“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全力東融、加快發展”的十六字總體要求,指明了新時代賀州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賀州今后的發展關鍵還是“東融”,要做足“東融”文章,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接受大灣區輻射、承接大灣區產業、對接大灣區市場。
賀州自2002年建市以來,“向東”發展是延續至今的戰略主題,大致經歷了承接產業轉移、當好“向東開放”排頭兵、實施“向東開放”戰略和如今的全面“東融”四個階段,目標越來越明確、政策越來越豐富、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全力“東融”可謂是得戰略機遇之“天時”,占區位環境之“地利”,善試點工作和戰略聯盟之“人和”,不斷釋放政策紅利,為構建“東融”新格局凝聚核心競爭力。
第一,賀州“東融”正處于最佳的戰略機遇期。賀州在廣西對外開放大局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中央賦予了廣西“三大定位”,自治區黨委賦予賀州“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全力東融,加快發展”的重大使命,把賀州從全區戰略的邊緣地帶轉到一個主戰場。賀州可以借助“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沿海地區開放政策、邊境地區開放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優惠政策,利用國家、自治區發展戰略新機遇和區域開放合作平臺,率先走上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同頻共振的發展道路。
第二,賀州“東融”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賀州毗鄰粵港澳大灣區,是西南、中部地區東進粵港澳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大通道。隨著“六高四鐵兩江一機場”立體化交通格局逐步建成,賀州實現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快速集散,在區域合作中展現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快的發展速度和更強的吸收輻射力。賀州生態、旅游、礦產、特色農業資源豐富,近年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長壽養生經濟,壯大了碳酸鈣、裝配式建筑新材料和生態健康“三個千億元產業”,豐富了文旅整合、康體養生、特色農產品等上下游業態,為實現與大灣區中心城市產業互補、錯位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第三,賀州“東融”具有豐富的實踐基礎。賀州開展“多規合一”、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國家醫養結合示范市等一系列試點工作,夯實了城市規劃、產業布局、生態建設等工作基礎,釋放了改革紅利,激發了市場活力。賀州可以優先承接大灣區的產業轉移來優化自身產業結構和生產要素配置,并通過“借臺亮相”,形成本地企業、大灣區企業、外資企業三者相合作新格局。
六高四鐵兩江一機場
“六高”
廣賀高速、桂梧高速、永賀高速、賀巴高速、韶關經賀州至陽朔和廣寧經賀州至昭平等6條高速公路
“四鐵”
貴廣高鐵、洛湛鐵路、柳韶鐵路和賀州—梧州—玉林—北海城際鐵路4條鐵路
“兩江”
賀江和桂江兩條內河航道
“一機場”
賀州支線機場
賀州市生態、旅游、礦產、特色農業資源豐富,近年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長壽養生經濟,壯大了碳酸鈣、裝配式建筑新材料和生態健康『三個千億元產業』,豐富了文旅整合、康體養生、特色農產品等上下游業態,為實現與大灣區中心城市產業互補、錯位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近年來,賀州全面履行自治區賦予的新定位新使命,全面實施向東開放等五大戰略,主動融入和服務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經濟提檔升級、節節攀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壯大,新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全力東融”成效初步顯現。一是“向東”交通網絡格局不斷拓展完善。二是“向東”交流合作不斷擴大深化。三是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四是生態品牌優勢不斷轉換成經濟優勢。五是現代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六是向東引智不斷筑起人才新高地。
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當前“東融”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一是行政區劃分割市場,區域協調機制缺失。港澳地區市場經濟發達,法制基礎健全,而賀州還保留許多計劃經濟的痕跡,雙方在企業行為方式、政府管理方式和人們思維方式存在較大的體制差異。受行政壁壘和省際邊緣的雙重影響,各地區通過建立于行政區劃之上的各種政治、經濟制度或政策壁壘仍然存在。相互之間尚未建立自上而下的東融決策、協商、議事、執行四級工作機制和民間交流機制。
二是關鍵領域亟待破題,產業同構現象嚴重。賀州市與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產業互補性、關聯性和一體化程度有待加強,與周邊地市之間存在產業分工不合理,產業同構現象突出,導致賀州在資源要素整合、產業發展和利益協調等關鍵領域“瓶頸”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三是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強,賀州擺脫引力困難。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的形成,“人往高處走”的規律不容易改變,高中端技術人才和高素質管理人才向中心城市轉移、集聚的趨勢不可逆轉。粵港澳大灣區的擴張將使得洼地效應更加突出,加劇賀州優勢資源、商業消費向中心城市集聚。
此外,粵港澳地區前期轉移至賀州多是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業,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日益收緊,給賀州帶來了沉重的環保壓力。

1 行政區劃分割市場,區域協調機制缺失
2 關鍵領域亟待破題,產業同構現象嚴重
3 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強,賀州擺脫引力困難
粵港澳地區前期轉移至賀州多是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業,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日益收緊,給賀州帶來了沉重的環保壓力

當前,賀州市“東融”發展面臨新使命、新機遇、新挑戰,必須按照“十六字”總體要求,堅持統籌謀劃、先行先試、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下更大力氣破解發展阻礙,努力推進產業園區、項目建設、公共服務、生態建設和文化宣傳等領域合作交流,以構建“東融”發展新格局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統籌推進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建設,釋放更大的改革紅利。創建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既是自治區賦予賀州市的新使命,也是賀州市“東融”新發展的重大政策機遇。要搶抓機遇、突出優勢、先試先行、積極作為,重點在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取得新突破,釋放更大的體制機制紅利。按照“123456”的工作思路,編制一套規劃,創新兩個“平臺”,培育三棵“產業樹”,壯大四個優勢產業,推動“五大”發展引擎,實現六個一體化,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加快統籌推進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建設。
統籌推進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建設



賀州建成廣西首個供港澳蔬菜檢驗檢疫備案基地,啟動了供港蔬菜『直通車』項目,目前約70%的蔬菜供應粵港澳市場,成了名副其實的『粵港澳的菜籃子』
產業融合作為“東融”發展核心
(二)牢牢把產業融合作為“東融”發展核心,引導優勢資源聚集。一是繼續抓好園區和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優勢資源產業。創建廣西東融示范產業園,堅持把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加快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緊盯大項目、大企業,著重引進、推動重大項目、龍頭企業向園區集聚。二是培育發展新業態新經濟,增強賀州產業發展后勁。準確把握大灣區新一輪產業轉移趨勢,大力引進紡織、家具、燈飾制造業和家電生產、電子加工組裝,食品飲料加工、日化等行業,加強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制藥、數字創意、智慧家電等領域的合作,建設廣西港澳免稅商品集散中心。三是加快發展“長壽·養生”經濟,培育粵港澳大灣區消費市場。把生態資源優勢和鮮明的城市品牌轉化為經濟優勢、消費市場,大力加大生態養生、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招商引資,打造大灣區的投資沃土。四是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培育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供給區。進一步抓好大灣區“菜籃子”“果籃子”“肉籃子”建設,整合并新建一批粵港澳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著力打造長壽農特產品品牌,打造高、中、低產業滿足大灣區市場需求。五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建成粵港澳挺進大西南的重要支點城市。搭建賀州東融粵港澳地區服務平臺,大力發展批發零售業、租賃業、貿易業、代理業等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倉儲物流業,把賀州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挺近大西南地區的現代貨運中心。



準確把握大灣區新一輪產業轉移趨勢,大力引進紡織、家具、燈飾制造業和家電生產、電子加工組裝,食品飲料加工、日化等行業,加強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制藥、數字創意、智慧家電等領域的合作,建設廣西港澳免稅商品集散中心
把生態資源優勢和鮮明的城市品牌轉化為經濟優勢、消費市場,大力加大生態養生、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招商引資,打造大灣區的投資沃土

推進公共服務建設
(三)推進公共服務建設,提供良好的投資“軟環境”。一是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建設服務型政府。建立政府引進企業項目政策優惠清單,最大優化政府的優惠獎勵措施,釋放土地、稅費、獎勵等紅利。建立園區企業行政審批中心和外商投資管理一站式服務中心,形成企業問題反饋一次,政府部門提供全程服務的局面。二是優化園區服務環境,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強化園區公共交通、水電供應等基礎設施,加快園區社區服務、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和標準廠房的建設,創建生態優越的辦公環境。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制定出臺降低物流、能源、融資、用地用房、人力資源等成本的實施方案,切實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三是建立健全融資平臺,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創建賀州市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投資集團,并成立粵港澳投資基金,開展粵港澳金融事務,扶持孵化企業擴大發展。吸引廣西金融企業和粵港澳地區的金融企業進駐賀州,為工業企業提供金融扶持和服務。

1 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建設服務型政府
2 優化園區服務環境,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3 建立健全融資平臺,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拓建基礎交通設施,提供可靠的投資“硬環境”

(四)拓建基礎交通設施,提供可靠的投資“硬環境”。一是優先推進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提升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強化“大交通”理念和意識,實施交通對接工程,深入實施鐵路、公路、航空、水運、信息“五網聯建”大會戰。二是加快推進市內外交通干支線建設,優化市域交通網絡。統籌規劃全市道路網絡,加快推進市內綜合交通樞紐、賀州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實現鐵路、公路和市區、景區的“無縫銜接”和“零距離換乘”。三是加強城區、園區和景區交通建設,強化賀州市綜合競爭力。以市容市貌綜合提質三年行動為抓手,完善城市配套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大力提升市內景區的互聯互通能力,重點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和配套設施,形成快速便捷的市內旅游休閑產業交通互聯網絡。
加強生態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

(五)加強生態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鞏固提升“金不換”生態優勢。重點要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全面落實和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加大對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的整治力度。二是發展大旅游,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實施大旅游趕超跨越三年攻堅行動,以旅游體驗為突破口,出臺粵港澳大灣區游客更多優惠措施,全面提升游客旅游吃、住、行、購、玩、娛等各環節體驗,力爭三年內旅游業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構建大健康,加快創建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市。研究出臺《賀州市建設休閑旅游養生晚年產業示范區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華南民族醫療康復中心、黃姚古鎮東潭嶺醫養結合示范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構建“一核、四小鎮、五片區”的空間布局,積極打造國內知名的生態養生長壽勝地。
上虎頭村通過結合自身的地理位置、綠色環境、氣候條件、歷史文化等優勢,開發出具有少數民族特性的七彩觀賞彩繪




注重文化宣傳,展現城市品牌形象

(六)注重文化宣傳,展現城市品牌形象。一是以文化交流為紐帶,深化區域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深化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合作和招商引資活動,鞏固擴大友好合作的社會基礎。二是以駐點聯絡為平臺,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充分發揮賀州駐粵港澳大灣區經貿聯絡處的平臺作用,打破地區界限和體制機制壁壘,推動與大灣區城市人民政府、行業協會及企業商會各層次的有效合作,推進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對接合作。三是以媒體宣傳為媒介,展示城市品牌形象。樹立全媒體宣傳理念,加強與大灣區主流媒體合作,廣泛宣傳賀州對接融入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環境、投資環境和各項優惠政策等,積極跟蹤報道賀州向東開放取得的重大成果、重要舉措和相關經驗,為融入大灣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力講好賀州故事,展現賀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