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羅建文 (中共肇慶市委黨校校委委員、教育長、高級講師)謝海麗 (中共肇慶市委黨校財務科副科長)
近年來,肇慶和賀州兩市(以下簡稱“肇賀”)都提出了東融發展的戰略。肇賀的東融戰略,就是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發展,其目的是借力大灣區經濟效應,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肇慶與賀州,雖然分屬兩省,但兩者邊界接壤,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基本相同,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也有較多相同之處。從我國地理大區域來定位,兩市都是位于大灣區連接大西南的樞紐位置上。區位條件構成肇賀東融發展的重要條件,而決定肇賀東融戰略的主因則在于大灣區輻射肇賀發展,產生互補發展的合作關系。隨著大灣區的規劃建設,肇賀成為經濟梯度發展的受益者,交通、園區等基礎設施因大灣區建設而迅速發展,而土地、環境等資源能夠轉變為后發優勢而獲利。近年來,肇賀都相繼迎來了高速公路經濟時代和高鐵經濟時代,為肇賀融入大灣區發展創造了更有利條件。凸顯了肇賀的區位優勢和后發優勢在于建設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其關鍵在于借力大灣區經濟效應,加快推進樞紐經濟的成長和壯大。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合作發展,大灣區已經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和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大灣區建設以泛珠三角洲地區合作為重要基礎,擁有5.6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6672萬人口和12.57%的全國經濟總量。大灣區強大的綜合效應再造肇賀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1.具有建設大灣區連接大西南門戶城市的區位條件和優勢。肇慶區位條件優越,是大灣區與大西南地區接壤的唯一城市,是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三大經濟帶”政策重疊交匯的地方。肇慶新區作為廣東9個重大發展創新平臺之一,具備大灣區功能疏解承接地和大西南要素集聚地的基礎和潛質。這些都為肇慶發展樞紐經濟提供了區位地理條件。
2.具備建設樞紐城市的交通基礎條件和優勢。一條輕軌、兩條高鐵、七條高速公路、一條黃金水道和兩個國際機場(白云國際機場和正在建設的珠三角新干線機場)為肇慶發展樞紐經濟和空港經濟區提供了基礎條件。
3.占據資源、成本等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的條件和后發優勢。肇慶土地面積占大灣區總面積的30%,開發強度僅為6.5%,是珠三角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占有土地面積為36.5平方米,是大灣區城市群平均占有面積的4倍多(見表一)。工業基準地價、工業廠房租金僅為珠三角核心區的2/3甚至1/3,商品房平均價格不到廣州的四分之一、深圳的九分之一;電價、水價比珠三角平均水平低一成左右,居住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對較低,是大灣區的投資“洼地”。還具有優良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超過70%、西江流域全年保持二類水質等優勢。而賀州在資源成本方面則比肇慶更具有優勢,更有西部開發的政策疊加優勢,更可增加競爭力。

表一:肇慶市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人均占地面積對比
大灣區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6500萬標箱,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達1.75億人次,均名列四大灣區之首;大灣區內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89萬家,居全國第一位;上市公司1803家,占該區域GDP比重已達209%。截至2018年底,已有288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投資興業,其中120家把總部或地區總部設在廣州。強大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提高產業規模和質量,對區內所有產業的發展都極其有利。
大灣區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6500萬標箱
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達1.75億人次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89萬家
上市公司1803家
占該區域GDP比重已達 209%
大灣區已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港澳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內地9市制造業基礎雄厚,珠三角地區集聚了449家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大灣區有173所高校、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珠三角有201家省重點實驗室、64家企業重點實驗室,香港有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基礎研發能力較強。對大灣區進行規劃建設,將會產生巨大的科技創新動力,并由此給肇賀帶來諸多發展機會。
大灣區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試驗田、“一國兩制” 兩種體制的融合區和實踐地等多種因素于一身,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并擁有一系列產品或服務的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名牌效應促進了大灣區內生產要素的匯聚和企業信用等級的提升。這些都是巨大的無形資產。肇慶作為大灣區的一分子,能夠借力大灣區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在提升市域影響、開展招商引資、發展國內市場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場價值。
大灣區已形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港澳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內地9市制造業基礎雄厚,珠三角地區集聚了449家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



樞紐經濟是指交通樞紐區域利用交通樞紐優越的集散功能和極化效應所帶來的人流、物流及資源空間配置的高效便利條件來發展的經濟模式。隨著城市交通運輸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處于區位和通道節點位置的樞紐城市,將迎來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等要素再分配和區域深層協作的重大機遇。如何抓住這一重大機遇,關鍵在于樞紐城市能否統籌利用各類要素資源,加強區域深層協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將自身擁有的建設樞紐門戶城市條件轉變為發展樞紐經濟的優勢。肇賀作為大灣區連接大西南的交通樞紐門戶城市,發展樞紐經濟是東融發展的重要抓手。
肇慶現有2000畝以上的產業載體22個,有30多個專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基地,擁有高新區、新區、粵桂合作試驗區等4個省級重大平臺,在大灣區城市群發展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見表二),為大灣區提供了資源、空間和平臺載體的重要作用。其與大灣區發展的互補性也為克服 “過道效應”、發展樞紐經濟提供了重要條件。

表二:肇慶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中的比重
由于肇賀經濟社會發展的緩慢和配套不足,交通優勢未能及時轉化為經濟優勢,珠三角核心區強大的“虹吸效應”導致了肇賀存在一定的“過道效應”,削弱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力,需要借助大灣區的經濟效應予以解決。加快推進樞紐經濟的發展是發揮肇賀后發優勢的抓手。
經濟的互補性為肇慶經濟騰飛創造了可能。經過多年的現代化發展,港澳和珠三角具有強大的溢出功能和輻射擴散能力,而作為后發地的肇賀具有較好的承接能力,這就形成了大灣區梯度發展上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還體現在大灣區領先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引領肇賀跨越式發展。同時,樞紐經濟是一種集成經濟,具備短時間集聚多種生產要素創造經濟繁榮的能力,肇賀借助大灣區的經濟效應+樞紐經濟雙輪驅動,形成后發優勢迅速融入大灣區,實施跨越式發展。
借力大灣區的開放經濟結構、高效資源配置能力功能,提升肇慶樞紐型門戶城市的通達性,以鞏固區域樞紐地位,為樞紐經濟發展打好基礎。肇慶交通建設的重點在于:強化對外重大骨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接聯通珠三角新干線機場,形成與新區、空港經濟區(規劃)與佛山一體的接通珠三角核心區的交通網絡,提升西江黃金水道通航能力,形成水陸空立體聯運格局。即抓好交通設施改造建設,形成市內半小時交通圈和經濟圈、大灣區內一小時交通圈和經濟圈。
借力大灣區的強大集聚外溢功能,發揮后發優勢,建成大灣區產業分工承接帶,吸引企業落戶,為發展樞紐經濟提供產業基礎。
一方面,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高招商引資效果。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新模式,增創城市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積極實施工業“366”工程、創新發展“1133”工程和現代農業發展“611”工程三大戰略,為發展樞紐經濟提供產業支撐和創新驅動力。

肇慶新區擴量增容到500平方公里,設立大灣區(肇慶)特別合作試驗區,成為大灣區功能疏解承接地和大西南要素集聚地,作為肇慶融入大灣區的載體平臺和實體機構。一是產城融合,以新區為中心,圍繞一河兩岸五區一市,建設環西江產城融合帶,建設以肇慶東站為樞紐的大灣區大西南企業總部基地,發揮東聯西連的中心節點城市作用。二是構建與珠江三角洲新干線機場(正在建設)和白云機場快速交通網絡,建設以新區為載體的空港經濟區。三是發揮河港優勢和江海聯運優勢,以肇慶新港為主體構建“一市一港”“肇深協同”的港口物流新格局,發展一站式綜合物流基地,打造輻射西南地區的水運集散中心。
借力大灣區發達國際交往網絡特征,充分利用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名牌效應和綜合效應,發揮肇慶高速公路、高鐵、內河港口、航空港立體交通齊集的和中心區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實施差異性發展戰略,建設獨具本地特色的大灣區經濟區,成為大灣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肇慶新區為龍頭,以西江為中心,串聯肇慶高新區、四會、鼎湖區、端州和高要區西北江一兩岸,把端州至大旺的西北江肇慶段建成西江沿江城市帶,迅速壯大肇慶城市規模,建成百萬人口大城市,推動西江沿江城市帶融入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建成優質城市生活區。
借力大灣區巨大的需求量和廣闊市場,建設與珠三角核心區1小時市場圈,使肇慶市場體系融入珠三角大市場體系分工,成為珠三角重要的市場實體。發展新型物流體系,打造大灣區智慧物流基地。推進商貿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樞紐經濟核心載體。完善肇慶東站綜合體和肇慶火車站綜合體建設,把交通樞紐綜合體擴展為交通樞紐綜合體+商貿綜合體,成為肇慶樞紐經濟的核心實體。高起點規劃建設大灣區(懷集)綠色農副新產品集散地和提升粵桂合作特別合作區產業資源要素集聚,推進粵桂合作跨省東西部政策利用功能,打造省際樞紐經濟節點區。
肇慶、梧州、賀州都處于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區位,三市地理相連,區位相似、人文相近、經濟相承,且都處于 “三大經濟帶”政策疊加軸點上。構筑肇、賀、梧三角樞紐經濟,形成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支點群,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三地東融西聯的作用,促進三地經濟騰飛。當前,大力推進粵桂經濟特別試驗區、粵桂產業合作示范區、粵桂省際廊道建設,以點帶面,帶動三地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