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王 爽
(1.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瑞安市龍翔高級中學,浙江 溫州 325000)
人文素養主要指個體的基本內在涵養,是一個人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人文知識結構和綜合表現能力。[1]高師歷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指學生善于表達、勤于思考、勤于閱讀,對中外文化有了解,有責任心、有擔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培養人文素養是高校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應與專業教育同步進行。
歷史專業的很多學生在大學只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其人文素養現狀堪憂。
從表1可以看出,某師范大學歷史專業的專業課學時較多,學生把大量的時間放在專業課學習上,忽略了人文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鍛煉。高師歷史專業在設置課程時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忽略了一些能夠提高歷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課程,例如中國史、世界史兩門課中,中國史共350個學時,世界史共280個學時,而且分兩個學年、四個學期講授,導致學生把大量精力用于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其他人文知識的攝取。
某師范大學歷史專業將中國史與世界史分開教學,導致學生對同一時間段的中國史和西方史的對比學習不夠。有的學生對歷史名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了解相關史實內容,如馬神甫事件、麥克馬洪線、皖南事變等;有些學生只根據書本上的內容認知歷史人物,不能夠綜合分析,也沒有自己的思考,如對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物的認知還停留在“白描歷史階段”。
從表1可以看出,某師范大學歷史專業的專業課課時所占比重較大,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和教育實習課時所占比重較小,對職業技能訓練活動重視度不夠。從2015級歷史專業學生的實習情況來看,教育實習共144個學時,時間不算短,但大部分實習學校不讓實習生上講臺,使學生不能得到充分的鍛煉。

表1 某師范大學2015級歷史專業學生大學四年課程統計
部分學生選擇歷史專業,一是由于錄取分數相對較低,二是由于感覺歷史專業學習難度較低。沒有熱情和興趣學習,便無法真正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歷史專業知識,更談不上對其他人文知識的學習了。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上一直有“重理輕文”的傾向。很多家長認為理科的擇業范圍廣、就業機會大,盡可能讓子女選擇理科。部分理科學生不重視對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導致其人文知識欠缺。
有的高師院校通過舉辦一系列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然而學校發布活動內容及時間后,學生的反應比較冷淡。為此,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參加。學生礙于規定,到了活動現場,但并沒有用心聽,收獲甚微。學校雖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但培養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各種信息充斥在學生面前。很多學生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快樂,忽視了讀書的重要性,導致人文素養不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需求的改變,歷史專業課程應該加大討論課和報告課的比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使學生成為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美國一些高校的歷史系要求學生在選擇所學專業的同時明確各自的專攻方向,在之后的學習中會將其所有課程整合成不同的專攻方向。例如杜克大學歷史學系專題史分為八個方向:非洲裔離散族群;經濟與商業文化;自我情感與心理;人權與社會運動;法律與政府管理;醫學、科學與技術;戰爭、軍事和社會;女性、社會性別與性研究[2]。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培養研究興趣,為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高師院校應增加通識選修課的比重,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非本專業知識進行學習,開闊自己的視野,培養人文素養。
高師院校應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等來校講學,向歷史專業學生介紹國內外學界研究情況或創新性發現等,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學校在邀請非歷史專業的專家學者來校交流時,應鼓勵歷史專業學生參加,讓學生學會思考自己的大學生活和未來規劃。學校可組織歷史專業的學生去國內其他高校參觀、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學校還應積極開展課外學習活動,如開展讀書活動、舉辦學術講座、參觀名勝古跡,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精神與人文觀念,激發他們學習人文知識的熱情和興趣。
我國的多數高師院校歷史專業只有一次期末考試,而且是只針對必修課。一些選修課的考核只需要在課業結束之前交一份結課論文,教師根據平時的出勤率和課上布置的一些小作業或課堂提問給學生進行打分,成績由平時成績(占30%或20%)加期末考試或結課論文(占70%或80%)構成。通識課(網課)的考核由網上每堂課的視頻學習、課后小題、期末網上試卷構成。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夠很好地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高師院校可以仿效國外的大學,完善考核方式,如增加期中論文、課堂討論報告等,加強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考察,督促學生更好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