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摘要:基于議程設置理論,采用案例分析法,結合2016—2018年最具代表性的30個反轉新聞典型案例,探討源頭、轉折點、傳播模式三個環節中網民行為對反轉新聞產生的影響,認為網民在反轉新聞傳播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正反兩個方面反思了反轉新聞的社會影響,認為規避反轉新聞,需要網民、媒體、政府一起努力,共同構建更加清朗美好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反轉新聞;網民;源頭;轉折點;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10-0127-03
自2013年新華網評選出“十大年度反轉新聞”后,反轉新聞逐漸成為一種新聞現象進入公眾的視野,引發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反轉新聞”是近年來使用頻率明顯增加的一個詞語,作為一種獨特的新聞現象,其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反映出當前社會存在的許多問題。
一、反轉新聞與失實新聞、虛假新聞
“反轉新聞”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逐步興起的一種新的新聞現象,目前學術界對這一概念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要想為“反轉新聞”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首先要做的是將它與容易混淆的相似概念——“失實新聞”和“虛假新聞”區分開來。
反轉新聞、虛假新聞、失實新聞三者間有質的區別。虛假新聞是憑空想象、捏造而生,是全部失實;失實新聞是部分失實,是基于一定的事實所做出的片面而殘缺的報道[1]。而反轉新聞雖然其源頭是虛假新聞或失實新聞,但它關注的是整個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不僅涉及初期的失實報道,還包括整個事件后期的演變過程,特別是隨著“新聞劇情”的反轉而導致的公眾輿論發生逆轉的過程。
關于反轉新聞的概念,諸多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根據對各類定義的梳理與本文的研究目的,筆者對反轉新聞這一概念界定如下:反轉新聞是指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新媒介賦權使得受眾廣泛參與其中,新聞事實得以不斷被挖掘與補充,與初始報道存在著明顯的事實、價值上的偏差,從而造成新聞的反轉,輿論也隨之急劇反轉的一種過程性的新聞現象。
二、網民行為對反轉新聞的影響分析
作為一種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點現象,反轉新聞引起了新華網、人民網、搜狐網等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自2013年新華網發布《盤點2013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起,各媒體都爭先恐后地進行年度評比,例如觀察者網《2014盤點2014年八大反轉新聞》,人民網《2015十大新聞反轉劇,劇情不要太跌宕》,中國經濟網《十大反轉新聞:讓真相先飛一會兒》,搜狐網《2017年十大反轉新聞,你未曾知曉的真相!》,以及搜狐網《2018年十大反轉新聞案例》。[2]由于2013年至今反轉新聞的案例太多,筆者最終選擇2016到2018年三年間最具代表的30個案例,它們是由權威媒體整理出來,并被其他媒體所認可的,是當年反轉效果最明顯、影響最大、民眾參與度最強的事件,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為了更加直觀清晰,本文對這30個案例進行了編碼,用1—30這30個數字各代表一個案例。
(一)網民牢牢占據信息傳播源頭
1.網絡為反轉新聞發生的主要場所。在上述編碼的基礎上,本文從不同角度和環節對這30個案例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如下:從反轉新聞的事件起源來看,互聯網是反轉新聞發生的最主要場所,在上述30個案例中,以傳統媒體為新聞源頭的反轉新聞只有6件,而以網絡為傳播源頭的反轉新聞共有24件,占比80%。本文將由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網民個人引發的反轉新聞都視為互聯網是反轉新聞事件的發生源頭,其中4件是由網絡媒體引起的。
2.網民是反轉新聞傳播的主要源頭。由網民個人引發的反轉新聞共20件,占比66.67%,其中,網友為自己發聲有8件,例如,上海女逃離江西事件就是網民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張家口騾子碰瓷訛人事件也是網民在微博上為自己“伸冤”而引發后續關注。其他網民爆料有12件,例如,中國游客泰國鏟蝦事件是由泰國網友發在臉書上引發熱議;大媽地鐵怒懟cosplay女孩是由路人上傳視頻進行爆料。
從數據可以看出,互聯網去中心化、互動分享的特點,使得網民可以平等自由地接入網絡,網絡成了聚集網民觀點、意見、態度的平臺。同時,新媒介賦權刺激草根力量覺醒,人人都可成為傳播者,越來越多的網民成為議題的發起者與引導者。在反轉新聞源頭這一環節中,網民充當的是“傳播者”和“把關人”角色,他們將自己所看到的或者經歷過的特殊事情發布在網上,迅速引起其他網民的關注,大家瘋狂轉發進行病毒式傳播,在整個社會激起強烈的反響,迫使各路媒體關注跟進。這些反轉新聞案例說明,新媒介賦權使得網民牢牢占據議題設置的制高點,網民成為反轉新聞發生的最主要源頭。
(二)網民充當新聞“反轉”的助推器
1.傳統媒體為新聞轉折的主力軍。從反轉新聞的轉折點來看,由媒體進行調查后澄清而引發事件反轉的案例有21件,占比70.0%,其中通過網絡媒體辟謠澄清的有3件,通過傳統媒體辟謠澄清的有18件,占比60.0%。可以看出,傳統媒體的官方澄清是反轉新聞發生轉折的最主要原因。
2.網民是反轉新聞轉折的推進器。同時,由網民爆料和澄清而導致新聞發生反轉的有9件,占比30.0%。雖然網民并不是新聞發生反轉的主要原因,但通過對案例情節的梳理,筆者發現網民對整個新聞事件的反轉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除了網民發現新線索爆出事件真相之外,更多的事件是網友進行質疑而引起群體壓力,倒逼媒體進一步跟進,直至事件水落石出。
在反轉新聞轉折點這一環節,網民充當的是反饋者和助推者的角色。互聯網的共享性與互動性打破了以地緣、血緣為紐帶的小圈子,形成了以趣緣為聯接的網絡社群,網民的任何一種觀點、態度都能得到贊同與認可,并相互傳播分享,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群體意見,這股力量倒逼媒體介入并不斷跟進直至真相大白。同時,網民素質良莠不齊,信息的辨識能力差,處在群體中的網民,極易受到他人情緒的感染,而忽略了事實本身,僅靠情緒化的隨波逐流而對一件事件下定論,出現輿論一邊倒的現象,這就造成了反轉新聞事件的頻發。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事件的反轉過程中,網民充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推動著事件的反轉與輿論的爆發,是反轉新聞的主導者與助推器。
(三)以網民中主導的反轉新聞傳播模式
梳理上述由網民引發的反轉新聞案例,可以得出一條大致相同的傳播路徑:網民將新聞事件曝光于貼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后,迅速引起其他網民的關注、評論與轉發,形成第一次輿論爆發期;熱議不斷促使網絡媒體介入、傳統媒體跟進,輿論不斷發酵;隨后部分網民又發現了新的線索并開始質疑,倒逼媒體做進一步的調查;事實真相水落石出,新聞出現反轉,輿論也隨之逆轉,引發第二輪的輿論高潮。
可以看出,網民在反轉新聞傳播過程中掌握了議題發展的主動權,這與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模式截然不同,在過去傳統媒體牢牢控制著傳播的主動權,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形成了以媒介為主導的傳播模式。而在近年來發生的反轉新聞事件中,傳統媒體不再是議程發起的唯一主體,形成了以網民為主導的傳播模式:社會問題→網民發聲→網民熱議→網絡媒體報道→傳統媒體跟進→官方回應。無論是反轉新聞的轉折前、轉折點、還是轉折后,網民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從事件發端到廣泛傳播,從質疑到重新審視重新站隊,再到輿論徹底反轉,玩轉于網絡的受眾在反轉新聞事件的每一環節從未掉隊。
三、對反轉新聞現象的反思
(一)反轉新聞造成的危害
在新媒體環境中,反轉新聞以強勁的勢頭進入公眾的視野,并且愈演愈烈,頗有泛濫之勢。作為一種異常的新聞現象,反轉新聞從表面上看似乎不過是一場“新聞鬧劇”,但從深層次的角度來反思,反轉新聞無疑給受眾、媒體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1.受眾情感被浪費與欺騙。由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傳播一般都是匿名、開放和碎片化的,而網民對于信息的接收又相對淺顯、匆忙,往往不會對內容做深入的研究,有的人也缺乏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因此,當面對具有爭議性的新聞時,網民的情緒易受到他人的感染,而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特別是遇到涉及倫理道德方面的新聞時,網民的態度會顯得更加激憤,例如“12歲少女被老師強奸事件”,在事件發生之初網民都在為被侵犯的女孩打抱不平,而當新聞發生反轉,原來該事件是女孩家長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網民就會感到自己的同情心與正義感遭到了戲弄,長期以往容易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和對社會道德的漠視感。
2.媒體公信力受到沖擊。頻發的反轉新聞打破了新聞傳播的常態,作為一種新聞失實現象,反轉新聞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不僅是對社會關注度的極度浪費,更是對媒體公信力的嚴重透支。媒體通過對反轉新聞的報道或許能博得受眾一時的注意力,但持續反轉的劇情不斷挑戰著受眾的心理,讓受眾產生強烈的質疑與反感,長期以往會造成受眾的好感和信任感的流失,最終位沖擊媒體公信力,撼動媒體權威地。
3.社會矛盾被激化。反轉新聞往往涉及社會敏感問題,如醫患矛盾、官民沖突、警民對立,以及一些刺激公眾神經的社會熱點,如性侵未成年人、城管施暴商販等,這些帶有強烈主觀傾向性和過分標簽化的失實新聞一旦出現,就會引爆受眾情緒點,滋生大量極端言論,如榆林孕婦墜樓事件引發的醫患糾紛、紅黃藍幼兒園事件造成的官民爭議,這些都會激化社會矛盾,加深有關群體和階層之間的偏見。
(二)反轉新聞現象的重新審視
反轉新聞為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毋容置疑的,但它作為網絡傳播環境下的一種新現象,自然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隨著對反轉新聞研究的深入與認識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認為反轉新聞并非都是“狼來了”。[3]因此,對于反轉新聞的評析定性,應該在思辨視角下進行一分為二的全面探討。
1.推動事實真相的尋求與完善。新媒體時代,網民的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自我表達的愿望也日趨強烈,互聯網的開放性給網民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表達個人觀點的交互平臺。當面對漏洞百出的反轉新聞時,網民會立馬發出質疑并聚焦形成輿論,倒逼媒體及時跟進并迅速糾錯,使得真相在網民的持續關注下逐漸還原。可以說,反轉新聞反映了人們認識和了解事實真相的曲折過程,有利于人們更加接近于事實的真相和本質[4]。
2.揭示社會現實深層問題與矛盾。網絡是現實的延伸與折射,反轉新聞中蘊含的正是各種各樣社會深層次問題與矛盾。反轉新聞的發生可以使這些問題盡早暴露出來,以遏制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對促進社會和諧以及更好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對于有的放矢地進行整治極具現實意義。誠然,反轉新聞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危害,但是它在探尋事實真相和揭示現實問題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們應該正視它。
(三)反轉新聞現象的規避策略
反轉新聞既有不利于社會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因此完全杜絕反轉新聞的說法是不嚴謹的,有學者認為,新聞事實的呈現就是一個過程,只要有新聞,就會有“新聞反轉”現象[5]。同時反轉新聞現象是特定的媒介環境下的產物,有其產生的有利土壤,完全遏制反轉新聞的發生是不現實的也是沒必要的[6],但妥善應對反轉新聞的負面影響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客觀看待這一現象的基礎上,從網民、媒體、政府三個層面做出改變,可以減少反轉新聞的負面效應,使其更好地發揮有利于社會的功能。
1.提高媒介素養,理性參與表達。新媒體的發展速度極快,短短幾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公眾的媒介素養顯然沒有跟上媒介的發展速度,網民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有人對于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往往盲目相信,而間接成為網絡推手。因此,提升網民媒介素養顯得極為重要。一方面,要培養網民獨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不盲聽盲從,不隨便轉發評論,不做虛假信息的助推者。另一方面,要提高新媒體用戶的主體意識,培養公共責任,不能因為互聯網的匿名性而肆意宣泄,要理性參與表達,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2.嚴謹細致把關,承擔社會責任。首先,媒體應嚴謹把關,加強對信息發布的審核,減少失實新聞和虛假新聞的出現,降低反轉新聞的發生率。其次,媒體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將社會利益放在經濟利益之前,不能為了贏得受眾的注意力,而跟風報道未經確認的信息。最后,媒體應堅定立場,時刻以事實為依據,從理性出發還原事實真相,不被網民非理性情緒所綁架,真正做到用事實說話。
3.及時公開信息,做好輿論引導。政府層面應該加強和完善互聯網的立法與執法工作,完善虛假新聞和失實新聞的處罰細則,加大懲罰力度,提高反轉新聞的成本,做到有法可依。同時完善信息公開機制,及時發布信息,積極回應民眾,消除民眾對環境的不確定性,建立對話機制,滿足民眾的信息需求。加強輿論引導,及時監測輿情,及時回應輿論,將反轉新聞造成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四、結語
在數字化與網絡化的浪潮中,反轉新聞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秉持理性辨證的態度,既要肯定其積極效應,同時也要盡全力防范其消極影響,并采取適度的規避策略,為構建一個更加清朗美好的網絡環境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楊保軍.假新聞、失實新聞內涵辨析[J].今傳媒,2008(3).
[2]何秀蘭.新媒體環境下反轉新聞的模式探析[D].暨南大學,2017.
[3]陳瑤.新聞反轉并非都是“狼來了”[J].中國報業,2016(11).
[4]廖力妮.自媒體時代新聞反轉的模式、成因與規制研究[D].重慶大學,2017.
[5]宋祖華,李艷.反轉新聞再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6(11).
[6]牛佳佳.反轉新聞現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