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欽 王山林 黃德銓
[摘要]目的 探討四肢骨折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原因。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進行四肢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和骨不連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原因和防治措施。結果 四肢骨折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原因主要有患者骨折過度損傷、骨折部位解剖特點、術后感染、內固定植入物材料和功能鍛煉等。對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00%。結論 影響四肢骨折采用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現象的因素很多,加強預防以及術后快速診斷治療,可促進快速愈合,加速患者康復時間。
[關鍵詞]內固定術;畸形愈合;骨不連;措施
[中圖分類號] R683.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6(a)-012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malunion and nonunion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of limb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malunion and nonunion after limb internal fix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auses of malunion and nonunion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of limb fractures were excessive fracture injury,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site,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implant materials and functional exerci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malunion and nonunion was 90.00%.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malunion and nonunion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of limb fractures.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rapi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fter operation can promote rapid healing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time of patients.
[Key words] Internal fixation; Malunion; Nonunion; Measures
在交通事故、工傷等意外事件中經常發生骨折,而在骨科治療中,四肢骨折是最為常見的病癥之一,常采用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1]。雖說內固定治療為處理該疾病的主要方式,但內固定術后,存在術后畸形愈合以及骨不連等風險,不但不利于患者疾病轉歸,而且由于二次手術增加了患者的治療費用支出,為其家庭增加了負擔,降低了生活品質,更影響患者治愈后的生活質量[2]。探討四肢內固定術后發生畸形愈合和骨不連的原因,有效防止骨不連和畸形愈合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就四肢骨折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患者進行探討,分析其原因及防治措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40例四肢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和骨不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為17~69歲,平均(49.35±7.17)歲;病程為術后2~9個月內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現象,平均(5.3±3.6)個月;3例患者為鎖骨骨折,7例患者為股骨頸骨折,5例患者為尺骨骨折,5例患者為股骨干骨折,5例患者為肱骨骨折,15例患者為脛骨骨折。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診斷均符合原衛生計生委最新頒布的關于骨不連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參與研究前未進行其他方式的治療;③同意并接受各項檢查內容。排除標準:患者非自愿參與研究項目;②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
1.2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的病情進行分析,主要為局部因素(醫源性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藥物因素和全身因素。綜合分析導致患者骨不連的主要因素,通過門診和病房記錄患者住院病歷和X線片等方面的內容。根據患者病情進行治療,畸形采用矯正術并給予外固定,骨不連采用自體骨移植方法??股貞茫盒g前半小時靜脈滴注抗生素,術后繼續用抗生素7~10 d,若在使用過程中體溫超過39℃,局部腫脹,疼痛加重,應立即更換抗生素。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統計患者存在的畸形愈合和骨不連情況,并分析其原因,患者病情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因。統計骨折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標準如下。治愈:臨近關節活動恢復至正常,僵硬感和酸疼現象消失;顯效:臨近關節活動范圍恢復>90%,有輕度僵硬感,但無酸疼現象;有效:臨近關節活動范圍恢復>80%,有輕度僵硬感及酸疼現象;無效:患者疼痛、腫脹、關節活動障礙等情況無減輕,甚至出現加重現象[3]。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患處畸形愈合和骨不連情況
40例患者中,7例為脛骨畸形愈合,4例為脛骨骨不連,4例為脛骨假性關節形成,7例為股骨脛骨髖內翻,5例為尺骨骨不連,5例為肱骨骨不連,3例為鎖骨骨不連和5例為股骨干畸形愈合。
2.2患者骨折處畸形愈合和骨不連情況的因素分析
40例患者造成骨折處畸形愈合和骨不連情況的因素主要包括過度損傷、過早活動和患處位置特殊以及固定未有效等,具體見表1。
2.3患者骨折處畸形愈合和骨不連的治療情況
患者經治療后,治愈率為27.50%(11/40),顯效率為52.50%(21/40),有效率為10.00%(4/40),無效率為10.00%,總有效率為90.00%。
3討論
骨折內固定是四肢骨折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對骨折除了起支持作用外,還能夠維持骨折整復后的位置,防止骨折移位,使骨折保持解剖學和功能上的整體性,以利于骨折早期愈合。但隨著內固定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并發癥也日益引起重視?;斡铣V腹钦厶幵谶M行內固定術后骨頭錯位愈合的狀況,致使人體降低或喪失肢體靈活運動等功能,并且患者骨折處外觀凸出變形[4]。導致畸形愈合的原因系內固定材料強度不夠,四肢長管狀骨周圍有強大的肌群附著。如果內固定材料本身不合要求或者發生疲勞斷裂,無法對抗肌肉拉力,很難維持原來的對位、對線,如果處理不及時,則形成畸形愈合?;斡隙酁槌山腔?,下肢非功能畸形愈合成角超過15°,其負重力線發生改變,對鄰近關節的咬合、周圍軟組織平衡均帶來影響,并且使肢體長度縮短,因此應盡早矯正,一般施行截骨術。有研究顯示,四肢骨折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原因與骨質損傷程度、骨折治療后感染、骨折部位的解剖特點、功能鍛煉及內固定置入物等均有關聯,對患者應加強預防,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以促進骨折愈合,縮短康復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骨不連是指患者骨折處在進行內固定手術后,骨折兩端纖維組織和骨組織在術后8個月后骨性仍未連接,患者斷骨面處出現無骨化狀況[5-6]。也有學者認為骨折不愈合伴假關節形成也是骨不連的一種,但不同于一般的骨不連,臨床上也難以區分兩者,有學派認為兩者的概念相同。骨折畸形愈合也就是非功能愈合,指的是在錯位骨折中肢體出現功能障礙或者明顯的外觀畸形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四肢骨折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患者骨折過度損傷:損傷處骨組織和軟骨組織過度損傷,都呈現移動狀況,且伴隨血腫,導致身體血管生成緩慢,骨化過程減慢[7]。骨折處骨膜破壞越嚴重,導致骨折面接觸面積越小,故患處不易愈合。②骨折部位解剖特點[8]:骨折愈合重要因素為局部血液供給,若供血缺乏會導致骨折部位愈合能力下降,如供血途徑喪失血液供給的能力時患處則發生缺血性壞死[9]。某些骨折部位的皮下軟組織較少,骨骼周圍的毛細血管沒有充足的血液供應,造成了局部血液循環較差,例如尺骨和鎖骨骨折,相應的骨折端血液供應就會減少。③術后感染:感染是骨折內固定術后比較嚴重的并發癥,為了控制感染,應嚴格把握手術指征,身體的其他部位有明顯感染和骨髓炎是內固定的絕對禁忌證,而局部軟組織條件差,應視為相對禁忌證;由于局部軟組織條件欠佳,待皮膚創面愈合、水泡、水腫消退后再手術;開放性骨折應徹底清創、且盡早清創,如果清創超過12 h傷口感染率劇增;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感染會使患處壞死和充血,影響患處愈合時間,甚至增大致殘率,增加患者經濟負擔。④嚴格選擇內固定植入物材料[10]。⑤功能鍛煉:患者須在醫師的正確指導下,進行積極鍛煉來恢復肢體喪失的功能,避免影響自身功能障礙[11]。術后骨折病患參加訓練時,應以緩沖骨折端應力以及幫助骨折愈合為原則。功能鍛煉為術后康復的關鍵環節,如果患者沒有在術后進行術后鍛煉或者進行錯誤鍛煉,會引起自身功能障礙。為了避免發生內固定物松動以及螺釘脫出,患者術后不得盲目鍛煉,應在醫生指導下完成該項工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骨折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患者進行治療,其治愈率為27.50%,顯效率為52.50%,有效率為10.00%,無效率為10.00%,總有效率為90.00%。對于發生畸形愈合的患者,其治療方法主要是結合患者自身狀況,判斷是否需要矯正處理,若患處沒有完全愈合應盡快實施矯正手術;若患處已經長合則須對此處關節進行緩慢的活動,再實施矯正。骨不連癥狀的治療主要采用自體骨移植術,切除局部瘢痕,在軟組織良好的一側進行骨移植術,術中要避免感染發生,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12-13]。也有相關研究顯示,通過“藥物應用”和“診斷明確,方法得當”等方法可減少骨折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的發生。“藥物應用”是醫生根據病情合理科學用藥,使患者平穩度過住院期[14],可聯合使用抗生素,提高自身的抗感染和細胞再生能力,并及時加強患者飲食方面的營養供給。醫師要對患者的病情做出明確診斷,再根據個體差異選擇最適合的醫治方法,避免手術過程中出現差錯,并針對患者病癥制訂術后正確的鍛煉方案[15-18]。
綜上所述,四肢骨折采用內固定術后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現象的因素很多,術中和術后應及時預防,若出現畸形愈合、骨不連現象應盡早治療,可提高治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謝欽賜,潘文疆,易俊方,等.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患者的并發癥及其防治方法[J].醫療裝備,2016, 29(8):28-29.
[2]蒲海波,陳滔,周鵬程,等.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的并發癥及防治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2016, 32(32):69-70.
[3]崔茂燦.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并發癥的防治措施[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7):77.
[4]楊挺.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并發癥的防治措施[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3):351-352.
[5]張紅文.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并發癥的防治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14(14):21-22.
[6]劉斌.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的并發癥及其防治[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52-53.
[7]王更軍.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并發癥防治措施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136-137.
[8]龐鋮清.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療效研究[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6,(8):37.
[9]李先明.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與傳統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研究[J].醫藥,2016,(4):143.
[10]羊鵬.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8):61-62.
[11]劉富友.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與傳統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療效觀察[J].臨床研究,2016,24(1):120,124.
[12]Aung K.Compared with unilateral TKA,simultaneous bilateral TKA was linked to in-hospital mortality[J].Ann Intern Med,2015,162(2):JC13.
[13]Poultsides LA,Memtsoudis SG,Do HT,et al.Peri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same-admission staged bilateral TKA[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5,473(1):190-197.
[14]Gurunathan U.Perioperative considerations of bilater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a review[J].J Clin Anesth,2013,25(3):232-239.
[15]Jain S,Wasnik S,Mittal A,et al.Simultaneous bilater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a prospective study of 150 patients[J].J Orthop Surg (Hong Kong),2013,21(1):19-22.
[16]羊鵬.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8):61-62.
[17]盧奇昊,陳軼強,林梅毅.微創經皮lcp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療效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6):57-59.
[18]陳均.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7,7(8):147-149.
(收稿日期:2018-11-20? 本文編輯: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