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怡茜
摘 要 根據2018年世界各國退休年齡表和各國政策,新加坡將在2030年將退休年齡上調至68歲;德國政府規定,到 2029 年法定退休年齡將從 65 歲延遲至 67 歲;新西蘭根據計劃從 2037年開始將退休年齡從65歲上調至67歲。其實早在2016年中國就提出了實行漸進式退休政策,據最新相關報告建議,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 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同時達到65歲。不難看出延長法定退休年齡成了眾多國家的共同舉措。本文將以中國的退休政策為例,淺談本國延長退休年齡的原因、延長退休年齡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關鍵詞 退休制度 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的原因和影響
中圖分類號:F241文獻標識碼:A
1我國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的原因
第一,我國近年來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嚴重,由此導致了勞動市場動力不足。如果不延長退休年齡,那么勞動力的供給總量就會減少。同時由于獨生子女家庭占多數,一個子女要贍養幾個老人,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不僅需要承擔更大的生存成本,而且早期退休工人的工資也得跟著提高,這部分增額多由繳納社保的年輕人承擔,由此可見,延長退休年齡是為國家減輕社會壓力的必要舉措。
第二,由于醫療水平的發達和人們越來越注意“健康生活”,老年人口更加健康長壽,并在工作中表現出了持久的生產力,部分行業老年人甚至能比年輕人創造更大的價值,這為延遲退休的可行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三,隨著文明素質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勞動者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齡普遍推后的格局。比如說,大部分人讀完大學本科二十二、三歲,有的讀完研究生二十五、六歲,再加上從基層干十幾年,等到自己真正鍛煉變成人才、有能力大展身手為企業創造價值、實現自我報負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特別是女性工作者,在經歷了結婚、生子等種種事后,生活終于算是安頓了下來,有時間實現最初因家庭而擱淺的工作抱負,卻在重回工作崗位后發現自己離退休不遠。這樣將不僅限制中老年人力資源的利用,還會影響人才強國的戰略實施。
2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2.1消極影響
第一,會增加就業壓力,這也是延長退休年齡帶來的最大負面影響。近年來就業形勢不斷嚴峻,每年有大量失業人口。隨著未來幾年經濟增速將放緩,失業人口會持續增多。如果再延遲退休年齡,則會出現一些行業老年人占據年輕人崗位,加劇年輕人就業壓力。除此之外,也會出現老年人占據中老年人崗位的現象,比如說,城市里的清潔工本可以在55歲后退休,將崗位空缺出來給有需要的中年待業者。而如今延遲退休使他們可以在崗位上待更長的時間,從而影響中年待業者的擇業選擇。
第二,勞動者個人利益受損。據調查顯示,有技術技能的人和體力勞動者很不愿意延遲退休,因為按時退休技術人員可以在領取養老金的同時接受返聘或是再就業,可以給他們帶來除退休工資外其他的經濟收入。而對于一線的體力勞動者,往往在年輕的時候超額勞動,體力全都透支,對于這部分人他們更希望在退休時能養養身體,但延遲退休卻間接地剝奪了他們這項權利。也有許多人認為,延遲退休政策延長了社保繳費年限,也就意味著社會責任的增加;同時,政策導致的領取養老金年限的縮短也會傷害到個人利益,對個人來講不公平。
2.2積極影響
第一,有利于減輕年輕人的贍養負擔。由于我國現階段以“4-2-1”式的家庭居,即兩個年輕人要贍養四位老人,一個小孩。但年輕人一開始往往收入不高且要承擔高房價、高租金、買車、養車等壓力,而且現階段很多家庭都秉特著要“小孩要從娃娃抓起”的育兒觀念,一開始就對育兒教育投入大量資金。基于這些原因年輕人贍養老人的壓力也日益增加。如果延長退休年齡,老年人不僅可以多幾年“自給自足”的能力而且可以因為多納了幾年養老金而在退休后獲得高一點的退休金,這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年輕人的壓力。在一些高房價的經濟發達城市,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也花不了什么錢,他們將自己退休前的工資和退休后的養老金積攢起來,為自己兒女付房屋首付,這一現象其實并不罕見,延長退休年齡后,退休前工資、退休后養老金會增多,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更能滿足老年人為兒女減輕負擔的愿望。
第二,有利于人才資源的利用率。由于醫療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許多員工在退休時狀態良好。并且對于一些特殊領域,經驗和閱歷可以進一步創造價值。比如中醫,教師等,經驗和閱歷可以用來指導年輕人或者為公司創造年輕員工難以創造的價值,可以說,他們是越來越值錢,這也為勞動力市場注入了一股動力。
3小結
綜上所述,漸進式延遲退休有利有弊,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與民眾進行有效溝通,聽取民意;分行業、分崗位區別對待,制定相應完善的彈性退休制度;同時優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人們沒有后顧之憂。
另一方面,國家也應采取其他方式驅動市場活力。比如,新加坡通過減少對外籍高技能勞動力的限制和重新平衡其教育體系,來吸引投資和鼓勵企業發展,以此努力保證它的經濟依然充滿活力。我國也可以借鑒類似經驗吸引外來高技能務工、平衡人力資本的投入,驅動勞動力市場活力。
參考文獻
[1] 王金營.中國勞動參與年齡模式變動及其未來勞動供給結構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2(02).
[2] 張明麗,李方,秦笑梅.我國退休制度的歷史沿革與創新發展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07).
[3] 王歡,黃健元,王薇.人口結構轉變、產業及就業結構調整背景下勞動力供求關系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