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陽
在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史上有個不能被遺忘的名字,“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是魯迅先生贈予他的美譽,他就是馮至。他一直熱烈追尋著理想的愛情,卻以含蓄的方式表達這種豐富而深沉的情思,只有細細品讀過后,才能慢慢體悟,這就是他的詩歌所特有的魅力。
一、含蓄而幽婉
馮至筆下的詩文“不似郭沫若的愛情詩,坦率情烈如火;不似湖畔派詩人質樸自然,天真爛漫;不似徐志摩作品,在回蕩的音樂旋律中,流露出甘甜……”,他的詩歌不華靡,不喧囂,“把深情的關注和焦慮表現得極為恬淡”。
馮至憂郁內向的性格是各種因素影響的結果。這種性格也決定了他在創作中將情感深埋于內心,含蓄而深沉,因此魯迅稱他的詩作為“幽婉的名篇”。如:
在我們未生之前/天上的星、海里的水/都抱著千年萬年的心/在那兒等待你。
——《等待》
晴絲縷縷地沾惹著水面/脈絡輕輕地叩我們心房/在這萬里無聲的境界/我悄悄地/叫你一聲!
——《默》
“我”對“你”的感情之深邃如星如海,卻不著意于張揚激蕩,不直抒胸臆地宣泄,不浮想聯翩地鋪排激情,處處表現出節制的美。詩人對愛人表達愛意時,不使用山盟海誓的壯語,也不使用纏綿悱惻的呢喃,詩意含蓄、克制、曲折地流露,充分體現出幽婉的詩風。
二、濃重的孤獨感
馮至在詩歌中所描繪出的愛情亦如他本身的情愛之路那樣,是艱辛坎坷的,卻遠非靈犀相通、至死不渝。這些詩歌文本也隨之籠上了濃郁的孤獨氣息,讀之令人悲傷感懷。如:
沒有一個聽眾/除了我自己的魂靈/死沉沉,沒有愛情/死沉沉,沒有生命!
——《我只能》
她還不曾看見,/酒卻灑了許多!/我只好加水吧,/ 不知加了多少次了!/可憐我這一杯酒啊!/一杯酒的殘余呀
——《殘余的酒》
詩人滿懷希望與赤誠,想要向所愛之人奉獻一切,卻不被接納。盡管愛人在詩人心灰意冷、精疲力竭之時終于明白詩人寶貴的愛而回心轉意,但莫名的失落感已經久久不能散去。
三、悲劇性
馮至早期的愛情詩中,我們所看到更多的是愛而不能的悲傷,而非那種幸福甜蜜之感,著實難以讓人對愛情這一話題心生美好想象,至于這種悲傷情愫的產生恰恰引人深省。
《北游及其他·給盲者》開篇便唱出了苦痛的絕調:“詩人捧著一顆心來仿佛向世人訴說/愛情是人生的甘泉/失去愛情的滋潤/生活便失去了美麗的顏色/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就應有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愛情的喪失便是痛楚的開始/無愛的生命將陷害入無邊的黑暗與虛空。”在詩的字里行間,隨處可見的是一個沉溺于情中的人哀婉傷感的狀態,詩人在“愛情”上附著了一層悲劇色彩,美麗凄切,裹之以悲情哀傷的包漿,讓人睹之蕩氣回腸又不禁思緒萬千。
“我唱的這段故事∕請大家不要悲傷∕因為這里只唱到∕一個團圓的收場。”在《蠶馬》的開頭,詩人便向讀者預示了這首詩的悲劇性;事實也確實如此,結尾馬皮裹住姑娘全身的一瞬,故事似乎圓滿了,但隨之給人帶來的卻是愛情異化的感受。
與愛而不得相較,擁有蒼白無感、失去甘甜的愛則更是讓人絕望感傷的悲劇,若不能甘之如飴,愛便與“食之無味”的枯草沒有區別,失掉清新與甘潤的體驗。在《問》中,情人間不斷地摘取玫瑰贈予對方并一遍遍地探尋對方的愛意,待到玫瑰摘凈,詢問卻并未停止:“她不能回答,被快樂隱去的淚,一起流出來了!他們身旁的玫瑰,一朵也沒有了。”在行間字里無不顯示出相擁有愛卻無法挽留愛的痛苦和悲哀,其實這樣的愛早已質變,變成了一種累贅而已,再無甘甜,就像《我是一條小河》中,歡愉的邂逅并不能阻止“流入無情大海”結果的產生。這種悲情的意蘊,讓人倍感心痛。
愛而難覓,愛而不得,感傷情緒極為濃烈,但詩人沒有任其肆意蔓延,也并未因此而放棄對理想愛情的向往與追尋。而恰恰相反,詩人在這其中添入了許多哲理性的味道,使得詩歌中蘊含的情愫更加深沉,更使得詩人自身的體悟和意識得以升華。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