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用北宋山水畫的空間觀念來對《千里江山圖》中舟船所體現的山水畫空間感進行分析和探討,表明舟船的空間布局方法其實在山水畫作品中有著很高的存在價值。
[關? 鍵? 詞]北宋;空間表達;《千里江山圖》;舟船
一、北宋時期的山水觀念
“遠”正是中國畫的空間感的體現,是山水畫的核心體現。北宋時期的畫家對山水的空間觀也都是相似的。而這種“遠”也正是畫家處理畫面空間中所存在著的景物的一種極具智慧的方式,從而能使更廣大的中國山水空間躍然紙上。
1.宗炳《畫山水序》
宗炳是南朝著名隱士畫家,他所寫的《畫山水序》是我國繪畫歷史上第一篇關于山水畫的論文。其中,他提道:“圣賢映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圣人、賢者都映現在我們的眼前,他們的神識都被萬千的靈趣圍繞著。那么,在這時,我還能干些什么呢?答案是:“暢神”。就是使我們自己的神思和暢。這說明了宗炳是非常重視在繪畫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上的東西,并不是拘泥于繪畫技術。而他的山水畫論的思想內涵也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中國畫審美。
2.郭熙:三遠法
在宗炳之后,郭熙在此基礎上于他的《林泉高致》中則提出了“三遠法”的觀點。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彼^的三遠法,按現在來說就是指散點透視法,就是以仰視、平視、俯視等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事物,從而來對景物進行描繪,這打破了我們原本認知中以一個視點,即焦點透視的方法來進行景物觀察的局限。
而這正是人們立足于自身視覺上的對空間的感知。文中說“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原之色有明有晦”,從這句話中說明產生明晦不同的原因在于不同的距離與不同的視角讓人產生了不同的空間感知。而文中還寫道:“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那么這則不能從我們的視覺感受之中獲得了,它是由人們內心的感知中所體會到的。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知道,山水畫它更加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山水空間是畫家內心體會和外在現實的融合。這樣的山水能傳達出科學理性的空間所不能表達的內涵。這樣的山水是有著人的情感的。
在此基礎上,韓拙在他的《山水純全集》中寫道:“愚又論三遠者: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有煙霧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謂之迷遠;景物至絕而微??~緲者,謂之幽遠?!痹拇蠹抑械狞S公望在他的《寫山水訣》中也說道:“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p>
上述的兩位大師對郭熙的“三遠法”進行了延伸。這正是由于每個人對空間的感知不同。然而,不論如何都逃不出一個“遠”字。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畫家們對中國山水畫的空間上都在追求對于“遠”的表達。
3.北宋理學
北宋時期的思想家程顥與其弟程頤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之人。他們主張“格物致知”,認為萬物皆有理,“理”才是萬物的本源,“理”是先于萬物的。以此,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這一理論,在北宋時期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很廣泛的。所以,他們的這種主張,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當時的文人思想。使得畫家在作畫之時更加注重人本身的內心感受。
唐代的釋皎然在他的《詩式》中曾經這樣說道:“遠,非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謂意中之遠?!辈⒉皇沁h遠地看山或望水便是所謂的“遠”了。心靈的空間就是指人們主觀意識的空間或是人們主觀感知的空間,是我們內心的遠游。它是以我們自身為基點的一種感知方式。它是外在客觀事物與內心主觀意向相結合的感知方式。舟船作為我國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對人們的生活起著重要作用。而舟船作為一種意象除了給人漂泊之感,還給人以揚帆起航的感受,這是一種去探索未知的正能量。與舟船四周的廣袤的水面相結合還能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由于這舟船的意象可以引起觀看者的內心聯想。觀看者心中對大江的意象也使得周圍這大片的水的空白,充滿一望無際之感以及極強的空間感。所以,心靈空間所營造出的“遠”不僅僅營造出了縹緲悠遠的意境,又給我們廣闊的想象空間。
由此可知,北宋畫家更加注重的是畫面給人的心靈上的感受。
二、《千里江山圖》中的舟船
王希孟,以《千里江山圖》的十米長卷書寫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山石先以披麻皴和斧劈皴相結合的畫法畫出層巒起伏,后用青綠設色的方法使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輝煌、奪目。江河采用留白、點綴、設色等方式使得江山煙波浩渺。全卷給人一種氣勢磅礴之感。畫面上,層巒疊嶂,給人一種綿延萬里的氣勢。畫中的樓閣、田野、橋梁、船舶、人物等布置得井然有序。畫中山石先用墨進行勾線、皴,然后再施以青綠重彩以顯示青山綠水之美。江河之中也細膩地勾出水紋。畫中遠近山水,氣勢開闊,讓人不禁感受到山河的秀麗之處。而整張畫作給人以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充滿著畫家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能夠感受到畫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千里江山圖》不僅給人以雄偉壯闊之感,也帶來精致獨到之處。在構圖上則充分利用了“平遠”“高遠”“深遠”這三遠之法,來展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元代著名書法家溥光對此卷推崇備至,他在卷后的題跋中寫道:“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趙千里見之亦當氣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倍谶@樣一幅千古絕唱的畫面中,舟船雖說不那么起眼,卻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千里江山圖》中舟船的空間表達
在《千里江山圖》這幅作品中共計有93艘大小舟船,畫中的舟船形態各異。雖然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畫中的舟船也是如此,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共性,所以筆者將《千里江山圖》中的舟船空間表達歸納為三種空間布局:第一種是近大遠小的空間布局。在《千里江山圖》的中段與后段皆有舟船表達出了明顯的近大遠小關系,“近大遠小”是一種透視現象,它有助于拉升畫面的空間感。第二種是位置重疊的空間布局?!肚Ю锝綀D》中還有這樣一批無法看見全貌的舟船:或是被草木山石遮擋,或是被其他舟船遮擋。當物體受到遮擋、重疊,便意味著畫面增添了新的空間,從而產生距離。物體在深度上的分離也同樣是距離感與空間感的體現。第三種是舟船傾斜程度營造的空間布局。在《千里江山圖》中還存在著舟船的傾斜關系。在繪畫心理上認為水平給人靜止的心靈感受;而斜線給人運動感,令人的視線隨之延伸。這種由斜線產生的張力也是畫面營造深度的一種手段。綜上所述,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致力于打造舟船所產生的空間感與距離感。一旦畫面的空間感加深,便自然產生“遠”的感受。
之所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致力于營造這種“遠”的氛圍,究其原因是不能與北宋時期的山水空間觀念及北宋理學中的空間觀念分開的。從當時的山水觀念看,畫家們所追求的正是“遠”,這在郭熙的“三遠法”中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另外,從北宋理學的角度看,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是在格物的基礎上追求“理”,也就是追求“心”。所以,當時的理學思想也影響著王希孟在作畫之時更加注重人本身內心的感受。這也是為什么《千里江山圖》中的舟船布局能夠影響人們內心的感受,營造出深度和“遠”的空間表達。
舟船的空間布局方法其實對于在山水畫作品中有著很高的存在價值。山水畫是通過筆墨對自然風光美景進行描繪,是在二維上創造三維空間,要表達的是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泊、草木山石。所以,這就決定了畫面不能沒有空間感。若是《千里江山圖》這幅作品無法將空間感的“遠”體現出來、削弱了“遠”的表達,那么其畫中的精神便會大打折扣,也不能成為山水畫藝術品了。由此可見,空間感的價值不僅僅只是山水畫的一種表達技法或是手段,它是山水畫中蓬勃生命力的容器,是感染欣賞人的重中之重,它更是山水畫的靈魂所在。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畫山水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2]薛福興.山水精神[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3]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謝納.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馮民生.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比較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7]俞劍華.中國繪畫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姜涵琳(1994—),女,漢族 ,福建省福州市人,在讀研究生,專業:美術學,方向:中國畫。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