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閆文義 王紅蕾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業,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又道“倉廩實而知禮儀”,可見糧食的重要。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考察時的殷切希望,將黑龍江推向了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中的潮頭。
“攥一把,流出油”的黑土地沒有辜負國家的厚望,正在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潛力。2018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1/9,商品糧占全國1/6,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占全國1/5。農業科技貢獻率高達67.5%,高于全國近10個百分點;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7%以上,高于全國近30個百分點;良種覆蓋率達99%,高于全國近1個百分點,繼續領跑全國各省。保證“中國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為“中國飯碗”提供最堅實保障,是黑龍江的神圣職責和使命。
可以說,科技興農為推進黑龍江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了強勁動能,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要抓手。
為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黑龍江省在營造政策法規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發揮高層次人才作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強省建設的決定》《關于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黑龍江省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黑龍江省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關于大力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意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強省建設的若干意見》,新修訂了《黑龍江省科技進步條例》,重新制定并出臺《黑龍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營造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為我省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奠定了政策和法制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極大激發了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科技創新和轉化科技成果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黑龍江省在省內轉化農業科技成果101項。

紅色邊疆農場黑河43號種子繁殖田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這句話用在形容農業科技創新與糧食增產的關系上并不為過。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的種子一旦萌芽,就會產生推動世界前進的巨大力量。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優良品種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達43%以上,對品質的貢獻率達50%以上,好品種在糧食安全中起決定性作用。
黑龍江省自本世紀初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和種子工程,自主原創了一系列優質、高產、多抗、適機收、廣適性好的優良品種,奠定了“北大倉”的品種基礎。從這樣一些在全國位居首位、令龍江人驕傲的數據中可見一斑:2018年黑龍江省農作物播種面積14767.6千公頃、糧食產量7505萬噸,水稻播種面積3948.9千公頃、水稻產量2685.5萬噸,玉米播種面積5862.8千公頃、玉米產量3982.2萬噸,豆類播種面積3982.1千公頃、豆類產量657.8萬噸,麻類播種面積19.3千公頃、麻類產量11.8萬噸……
水稻。作為世界上最寒冷的稻作區,黑龍江曾因水稻品種不耐冷、水稻空殼率高、人工插秧勞動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被認為是種稻禁區。然而,在科技的支撐下,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稻作環境,黑龍江省選育出特有的水稻品種生態型,育成的稻米品種實現了從食味好到長粒好吃、再到長粒香型好吃、再到長粒香型好吃加功能營養的一系列品種品質升級,育種理念和技術的不斷突破使黑龍江優質香型稻米獲得了極大的市場認可度。2018年“五優稻4號”“龍稻18”“松粳22”“松粳28”成為全國最好吃的十大粳稻品種;優質高產品種“龍粳31”連續四年成為年種植面積全國最大的品種,年種植面積占全省1/4,占全國1/30;優質長粒香型品種“綏粳18”連續三年成為全國最大種植面積品種,年種植面積占全省1/6,全國1/45。
玉米。玉米是黑龍江第一大農作物,種植面積從最初的1000萬畝發展到巔峰時的1.1億畝,目前維持在9000萬畝左右,種植面積占全國玉米面積的1/7強。“黑玉46”和“嫩單1號”的選育成功,分別引領黑龍江省玉米品種實現了由雙交種到單交種的兩次重大變革。近年來,黑龍江省玉米品種已種植到第六積溫帶,育成的早熟、優質的“龍單13”“綏玉7”等玉米新品種接過黑龍江省玉米自育品種的接力棒,獲得了不同級別的獎勵,并在不同年代為黑龍江省玉米產量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綏農14生產示范田
大豆。“合豐25”是黑龍江省上世紀70年代的大豆品種杰作之一。那時黑龍江省大面積推廣的大豆品種一直是無限結莢習性的,產量不高,全省當時大豆平均畝產還不到80公斤。黑龍江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在深入生產調查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選育成桿強、節間短、結莢密、適于機械化栽培的亞有限結莢品種的育種目標,并育成了“合豐”系列大豆品種。時至今日,“合豐25”創造的紀錄無人能破:連續11年推廣面積超1000萬畝,20年間累計推廣面積達1.6億畝,是全國大豆品種推廣面積最大、應用時間最長、效益最高的名牌大豆品種。此后,黑龍江省還先后育成適宜不同生態區、不同地勢、不同土壤肥力、不同耕作制度的“黑農號”“綏農號”和“黑河號”等系列大豆品種300余個,不僅確保了黑龍江省大豆優良品種持續供應,還輻射推廣到省外其它地區。“綏農14”“黑河43”也先后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大豆品種。
小麥。小麥品種的發展也始終與農業科技的突破息息相關。上世紀60年代,黑龍江省農科院以肖步陽為代表的第一代小麥育種專家通過雜交育種和抗病性鑒定,育成了“克強”“克壯”“克群”和“克全”等抗稈銹病、適應性強的小麥新品種,解決了東北地區小麥品種不抗稈銹病和產量過低等問題,使黑龍江省小麥由畝單產由當時不足90斤提高到222斤。“危險作物”變成了“鐵桿莊稼”。同時,創造的春小麥生態育種理論在世界上首次將植物生態學、遺傳學和作物育種學有機結合,育種理論和方法先進,育種效率高。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和采用卓有成效的育種方法,黑龍江省先后育成了一系列的春小麥新品種,對黑龍江省人民能夠吃上面、吃好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龍麥26”、“克豐6”等優質強筋小麥的育成與推廣,為黑龍江省小麥品種得以與美、加等國抗衡,徹底摘掉了東北春小麥的“劣質帽子”。
良種需要良法的配套,只有形成了一系列種植、收儲、加工、銷售的技術體系、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才能充分發揮良種優良的種質潛力。過去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增加產量,導致我國糧食生產資源日益緊張。現代化農業機械的飛速發展和配套生產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黑龍江自本世紀初在全國率先實施的院縣共建工程,極大的促進了全省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旱育稀植”技術的推廣,帶動黑龍江省水稻生產由300多萬畝,發展到目前的6000多萬畝。大豆生產在“壟三栽培”“矮桿密植栽培”和優質新品種的合力支撐下,使得單產普遍提高10%以上。“深松耕法”為黑龍江省不同作物的增產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成為世界農田耕作新方法之一。“化學除草”由黑龍江省推廣到全國各地,使得農田雜草防治發生革命性變革。“化肥區劃、測土配方和專用肥施用”為黑龍江省合理施用化肥打下了基礎,使糧食產量大幅提高。“減肥減藥”實現農業綠色高效防控技術創新。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了“雙減”,讓“大糧倉”的黑龍江作物長勢更好。目前,黑龍江省化肥量只是全國平均數的60%,農藥應用量也只占到全國平均的40%左右。
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飯碗。黑龍江有全世界最好的寒地黑土,土質肥沃、地勢平坦,有機質含量3%以上,耕層深厚,耕地質量好。在黑土地的孕養下,黑龍江省糧食由從畝產500斤登上600斤的臺階只用了4年時間、從600斤到700斤只用了5年時間,分別較全國縮短了4年和3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目前,實施的黑土保護工程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使黑土地得以持續利用,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768萬畝,占全國1/9。同時,黑龍江省圍繞黑土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的理論基礎、產品裝備、技術研發、培訓推廣、保障機制等五大環節、一體化設計,提出黑土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技術模式,推進工程與生物、農機與農藝、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珍貴資源,改善黑土區生態環境,提升黑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打造生態標準農田,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在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始終圍繞著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重新確立了農戶的經濟主體地位和農村市場經濟機制;2004年全省免征農業稅,進一步理順了農村分配關系,扭轉了長期以來農民負擔過重的局面;隨后全省逐步實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農業綜合補貼等制度,邁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步伐。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契機,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進全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加快龍江由農業大省向農業科技強省轉變,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但是,看到機遇的同時,黑龍江省農業也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強化:
加大科技投入,重新啟動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給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自主權,圍繞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快產出突破性的農業科技成果,為解決農業增產、提質和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具體為突破性的動植物品種、精準高效的生產技術、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綠色高產高效的集成技術體系和現代農機及農業設備裝備研發制造。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農業高產穩定打下堅實基礎。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做好結構調整文章,大力發展以現代農業為導向的一、二、三產業。尤其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增加農民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
保糧基礎上,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業、漁業和服務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加大力度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及其裝備工業。增加農民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
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把黑龍江變成農產品加工貿易的前沿陣地。尤其注重俄羅斯大豆等農產品進口、深加工。增加農民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糧食持續增產根在科技,源在科技。黑龍江省全力構建的良種、良法、良田的糧食安全體系,使廣袤田野正在書寫科技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變革的大文章,并交出了全國新增糧食的30%出自黑龍江的完美答卷。“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壓艙石”為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提供了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