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曉東 河南省農村科學技術開發中心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穩步提升糧食產能,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
中原熟,天下足。作為產糧大省,河南已經連續12年糧食產糧超過了千億斤。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基礎上,河南正從“中原糧倉”“產糧大省”邁向“農業科技強省”,努力守住并打好這張“科技王牌”。
近年來,河南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發展,不斷加強農作物育種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和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科技在農業生產中推動作用日益增強。
數據顯示,河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3年的54.3%提高到2018年的60.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一方陣,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2.6%,農業綜合技術到位率95%以上。

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左一)經過19年努力培育的玉米新品種“浚單20”
2000年以來,河南省獲得的4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部為農業領域創新成果;在獲得的69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農業領域占了31項;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河南省農業領域獲獎率40%,遠高于全國18.16%的平均通過率。
獎項的背后,是河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標志性的創新成果。鄭麥9023早熟性和多抗性突出,優質強筋,較好地解決了優質強筋品種生產應用初期的廣適性問題,是我國種植區域最廣和應用面積最大的優質小麥品種,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以它為主體的鄭州強筋小麥成功在芝加哥期貨市場掛牌交易,成為我國第一批在國外期貨市場掛牌交易的小麥產品,作為我國優質小麥產業的標志性品種載入史冊。此后,鄭麥366、鄭麥7698,成功破解了優質不高產的魔咒,引領了我國優質強筋小麥產量邁上畝產700公斤的臺階,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提高我國大宗面制食品質量提供了新的品種類型,有效緩解了我國糧食和加工企業對國外優質麥的依賴。
小麥品種“矮抗58”累計推廣面積達3億多畝,增產小麥超140億公斤,實現增產效益300多億元,被譽為“中國第一麥”!經估算,國人吃的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矮抗58。品種繁育人茹振剛教授被農民朋友親切地稱為“糧財神”。
鄭單958以其高產穩產、多抗廣適、耐密植等性狀突出,引領我國玉米育種進入“高密度育種”新時代。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連續15年排名我國玉米品種利用面積第一位,累計推廣8.4億畝、增產玉米500億公斤、增收800億元,創造了我國農作物種植史上的奇跡。
玉米品種“浚單20”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累計推廣面積近3億畝,實現增產效益240多億元。以“浚單20”為代表的浚單系列玉米新品種被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起名“永優”。
除小麥和玉米,河南花生、芝麻、棉花、桃、早熟蘋果、西瓜、甜瓜等品種的選育水平也在全國領先。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張新友團隊成功解決了花生遠緣雜交育種關鍵技術,選育的“豫花”“遠雜”系列花生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2億畝,引領世界花生遠緣雜交育種技術。張海洋博士主持完成了芝麻基因組計劃,近年來選育的芝麻新品種,平均單產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團隊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動物疫病快速檢測技術體系,培育出了全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品種--夏南牛,成為我國肉牛產業發展里程碑。
與1978年相比,河南省小麥單產提高了2.8倍、玉米單產提高了2.4倍,花生和芝麻單產提高了3倍。
人才隊伍的壯大。河南省現有農業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杰出青年3人、長江學者2人、中原學者23人、省杰出人才60人,省杰出青年93人,省科技創新團隊148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涌現出了張改平、張新友、喻樹迅、許為鋼、茹振鋼、程相文、康相濤、湯繼華、田克恭等一批國內知名專家,同時還有鄭天存、沈天民、劉少林等一批農民科學家。
高水平的創新平臺。爭取獲批了國家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擁有河南農業大學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河南天冠公司車用生物燃料技術、中棉所棉花生物學等3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了河南農業大學小麥、普萊柯公司獸用藥品、國家糧食加工裝備等3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了小麥、小麥加工、速凍面米及調制食品、稻米精深加工等4個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獲批6家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建設雜交小麥、玉米生物學、水稻生物學、油料作物遺傳改良、肉制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等省級重點實驗室47家。建設了農業領域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10家、省級國際聯合實驗室39家。建設了許昌鼎優、洛陽樂活、周口天豫等73家國家級星創天地,162家省級星創天地?!皹坊钚莿撎斓亍币劳凶灾餮邪l的自主研發數字化種植管理體系,把農業技術變成了960項動作,全程1583項數據監控,突破了種植技術需要常年累月經驗沉淀的瓶頸,讓農業可以零經驗進行高品質農產品種植,讓農業科技變得容易流通,在洛陽、南陽、焦作、吉林、海南等多地推廣應用,帶動1500余名農民創業就業,累計培訓職業農民5萬余人次,孵化創客、企業69個,113戶貧困農民通過創新創業平臺實現脫貧,實現經濟效益1.25億元。先后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河南省省長陳潤兒等領導的充分肯定。

張新友院士(中)團隊成功解決了花生遠緣雜交育種關鍵技術
為了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示范與推廣,已建成14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49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據統計,園區共有企業12336家,其中上市企業60家、高新技術企業355家、農業科技型創新企業96家,年生產總值4179億元;集聚科技企業孵化器37個、星創天地22個,建有研發機構33家、院士工作站25家,技術交易機構19家。累計轉化成果944個,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582個,新技術1681項。鶴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糧食生產加工為主導產業,建成了豫北最大的良種繁育和技術集成示范基地、打造了全省首個綠色生態高效循環農業及生態宜居城鎮化模式,榮獲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示范住區”獎。周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甘薯產業技術集成創新和轉化應用為核心,建成良種繁育基地3000畝,帶動周邊訂單紅薯種植面積15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紅薯全產業鏈龍頭企業,產品外銷20多個國家地區,真正把“土產品”做成了“洋產業”。
科技提升產業后勁?!笆濉币詠恚幽鲜〕袚r業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3項,安排省級農業領域重大科技專項64項。在作物育種、畜禽養殖、食品加工、農機裝備、農業信息化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承擔的國家糧豐工程計劃項目,集成示范了河南省不同生態區小麥-夏玉米兩熟豐產高效技術體系,累計增糧1284.7萬噸,用占全省12.3%的糧食播種面積獲得了占全省17.3%的糧食增產量,項目區小麥平均單產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20.2%,玉米單產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34.5%。豫南“秈改粳”重大科技專項,改善了豫南稻米品質,實現水稻畝增產200多公斤,畝均增收800元左右,推廣面積180余萬畝,幫助信陽地區10萬農民增收。
河南工業大學通過添加葡萄糖蛋白酶,解決了速凍面制品易開裂的難題。鄭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自主開發了國內第一條速凍水餃自動注餡生產線,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好想你公司研發了全國第一條無核棗自動化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無核紅棗直接食用,不吐核且味道甜美??萍紕撔麓龠M食品加工技術不斷升級和產品更新,推動河南從“中國糧倉”變成了“國人廚房”。
科技助力脫貧攻堅。河南省持續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省直有關部門聯合啟動實施了科技特派員助力脫貧攻堅“十百千”工程,以抓好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科技特派員服務隊、科技惠民專項、科普傳播基地、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五個一”為重點,組建省級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54個,縣級科技特派員服務隊105個,選派科技特派員5000余人,推動了蘭考蜜瓜、柘城辣椒、汝陽紅薯、盧氏食用菌、平輿芝麻、淅川石榴等一批支柱產業的發展,涌現了常高正、康源春、王一碩、高致明、宋世枝等一批科技特派員典型。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石榴產業科技特派員團隊圍繞淅川縣石榴種植的技術需求,先后推廣中農紅、中農黑籽、中石榴2號這些石榴品種和水肥一體、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帶動全縣發展軟籽石榴2.8萬畝,帶動了一批貧困戶的脫貧。我省中藥材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先后為確山縣引進中藥材新品種10多個,帶動農戶種植中藥材16000多畝,推動了確山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壯大。
雖然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不少成績,但與先進發達省份相比,與鄉村振興任務相比,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問題。為此,河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18年12月,印發了《河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科技支撐鄉村振興、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鄉風文明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贏脫貧攻堅戰等5個鄉村振興專項《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2月,印發《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目前,河南省正在按照《三年行動計劃》的各項要求,圍繞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發展的目標任務,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完善成果轉化體系,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促進鄉村創新創業能力提升。
下一步,農業科技創新還要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實施重大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實施“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突破一批農業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省市聯動實施一批創新示范專項,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動食品加工、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畜禽健康養殖等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省重大公益專項重點向農業科技領域傾斜,聚焦現代農業重大科技問題、農業前沿技術,超前部署農業應用基礎和技術創新工程,搶占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
強化農業創新平臺建設。謀劃建設國家農業安全實驗室,積極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吸引國內外高端農業科技領域的創新要素加速向省內集聚。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立河南省分子育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高標準、高起點新建一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加強現有農業科技園區的績效考核,推動農業科技園區提質增效,培育壯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切實解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最后一米”。
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在農業領域新建一批中原學者科學家工作室,賦予其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并以“一事一議、按需支持”的方式給予經費保障。支持引導農業科技人員積極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揮NSFC-河南聯合基金和省自然科學基金作用,培養一大批優秀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
培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積極發展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的農業“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加大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推動農業創新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其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牽頭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落實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高新技術企業配套獎補等普惠性政策,支持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發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引進計劃,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創新人才團隊和技術創新成果引進力度,促進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在我省轉移轉化。充分利用科技部和省政府聯合舉辦的開放合作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面向全球揭榜招標,突破一批制約我省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技術問題,推動我省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在“一帶一路”國家轉化應用。
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助力脫貧攻堅“十百千”工程,廣泛動員和組織各類創新創業科技人才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以星創天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為重點,建設農村創新創業平臺,培養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土專家、田秀才”,營造科技人員向基層逆向流動的良好環境,激勵科技人員、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鄉土人才等在基層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