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娟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
科技含量明顯不足、信息不對稱、附加值低,產品質量無法追溯……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的種種弊端,到了必須加以變革的時候了,互聯網+農業,就是一場勢在必行的變革。
簡單來說,就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
互聯網+農業,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一種產業,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與傳統農業生產思維模式閉塞、保守比起來,互聯網思維有其明顯的特征。一是以用戶為中心,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以“顧客為中心”去考慮問題;二是簡約思維,要求專注和簡單;三是從小處著眼,對變化迅速做出反映,不追求一次性滿足客戶的需求,而是通過一次次的迭代,讓產品的功能更加豐滿;四是社會化思維,注重與用戶之間的溝通,五是大數據思維,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進行市場判斷,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產品的運營和調整;六是平臺思維,構建多方共贏的平臺生態圈;七是跨界思維,不局限于某一領域,而是跨界融合,尋求共贏。
因此,互聯網+農業,不僅僅是簡單地相加,真正的內部運算可能是×,帶來效率提升;也有可能是÷,讓步驟減少;甚至還可能N次冪。只要是能夠和這個行業的完美融合,任何形式都有可能。
作為“互聯網+農業”這場變革的主體,農民能否接受互聯網的洗禮,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農人”,才是互聯網與農業進行深度融合的關鍵。要充分調動農民接受互聯網從而轉變傳統經營的積極性,培訓農民了解“互聯網+農業”運作模式與操作方法。只有廣大農民擁有了互聯網思維,才能從根本上對傳統農業進行變革。
農業生產的各環節以及農業產業鏈的結構,產前涉及農資行業的種子、化肥、農藥及農機等,產中涉及種植、養殖等生產行為,產后是農產品加工和瓜果蔬菜等生鮮農產品,整個過程又包括倉儲物流、金融等服務,這都蘊含著無限的商機和可能?;ヂ摼W+農業,就是要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

首先,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指導農產品生產的決策。農業的源頭在哪里?在莊稼地里。莊稼地里應該種什么、怎么種?這是農業產業鏈的第一個環節。互聯網+農業,在這一環節的應用,要將信息技術與生化、理化技術相結合,整合利用遙感、水文、土壤、氣象等數據加強產地環境監測,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支持以整村、整鎮、整縣為單位集中連片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區。要推動標準化建設,通過規范生產操作流程引導生產者加強質量控制、改進產品品質、強化采后管理。
其次,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提高整個農業生產管理進程中的精準度。農業人力資源不足、農田灌溉浪費與缺水并存、農業科技投入不足且農業耕作粗放,是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普遍存在的問題,精準農業勢在必行。精準農業什么樣?以某地的一座辣椒示范種植園為例。這座示范園科技感十足: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測園內環境、土壤濕度、溫度以及辣椒生長狀況等,通過物聯網實現線上智能配肥,水肥一體化的精準操作,通過一架小型植保作業無人機,低空快速掠過辣椒園,均勻噴灑出農藥的水霧,減少20%農藥和90%水的使用。
精準農業是一個農業應用和實踐體系,包括信息采集-信息解碼-投入優化-田間實踐的良性循環,其中信息和數據是精準農業最核心部分,首先要采集作物相關信息,以及影響作物生長的外界信息,再通過一系列軟件應用技術,進行信息的統計分析解讀,并以網站或手機App 的方式呈現給農業相關人員,包括種植者或農技服務人員等,來指導農業田間實踐活動,達到精準種植、精準灌溉、精準噴施等目的,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通過精準農業,美國以1%的農業人口維持龐大的農業生產體系,不僅滿足美國本土需要,而且還大量出口。我國已經先后在北京、上海、新疆、黑龍江等13 個地方實現了精準農業的大面積應用。
第三,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改善農產品的流通體系。近幾年,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多家大型平臺商下沉,布局農村市場,以郵政、供銷為代表的傳統城鄉流通網絡上線,以生鮮電商為代表的新興領域專業電商積極探索商業模式,上行下行雙向流通,多元主體良好互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不過,農村電商取得快速發展的案例,多是電商平臺加某種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模式,小散農戶參與這種組合還存在著實際的困難。
農村人口基數大、地域分布廣泛,農產品品種多、附加值低、不易存儲等特點,極大地阻礙了農產品生產產業化和流通現代化。目前,很多農產品企業、網店各自為戰,資源渠道較為分散,種類繁多而品質評價的主觀因素較強,致使目前農村電商整體仍沒有贏利。由于整個農資行業乃至種植業的數據積累少,數據分析和應用缺乏,導致供需對接、產品生產、流通以及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等效率低下,這些因素極大地阻礙著農產品生產產業化和流通現代化。此外,如何協調線上、線下競爭的問題,實現農產品電商的長足發展,也是需要破解的問題。
最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是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措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明確規定,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并引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對農產品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國辦在2015年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重要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當前,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斷提高,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條件已經成熟。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各項技術,進一步優化、完善和擴充平臺功能,建立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各省已有平臺與國家追溯平臺有效對接和融合。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在城市里面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和消費漸趨理性化和個性化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迫切地需要一種寧靜、優雅、自然的環境能夠讓自己放松下來,到鄉村去消費,體驗農事活動,體驗農村民俗文化,成為很多人追求身心放松的一種形式,休閑農業成為一種熱門的旅游方式。休閑農業以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為主體,以旅游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科技為依托,以農民增收為主線,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在休閑農業的發展中,植入互聯網思維,讓互聯網+農業實現跨界融合,才能脫穎而出。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鄉就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案例。盤錦市位于遼河入海口,這里有美麗的紅海灘,有鳥中仙子丹頂鶴,為了發展旅游經濟,當地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大洼區石廟子村依托認養農業總部基地和豐富的溫泉資源,將鄉村精品民宿、稻耕文化和溫泉文化融入到旅居生活元素當中,使游客充分體驗到“稻鄉湯宿”的獨特寓意。
依托互聯網,當地發展訂單農業,遠在全國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認領稻田,享受大米的私人訂制。認養人與認養基地達成協議后,按雙方約定,由認養基地的專業人員全程托管,從春種到秋收,提供保姆式服務,確保認養人吃到自己訂制的米、蔬或水果。
依托互聯網,積極推廣當地的主題民宿。這里有稻田木屋酒店、農耕主題精品民宿等。如白家民宿,是一個以堿地番茄為特色的民宿小院。“漁家盛宴”朱家民宿村,著重打造漁家文化,以水為景,以水為趣,游客在朱家村的民居隨處可以感受遼河漁家生活?!捌舷阈℃偂北备G民宿村,將葡萄產業融入主題村落建設,與鄉村休閑旅游結合,推動葡萄產業精加工和衍生品的開發,帶動村莊庭院經濟的發展。
穿梭于特色民宿主題村間的是“稻田慢行系統”,以“石廟子─白家─朱家─北窯─疙瘩樓水庫兩側沿線”為主線路,總設計長度30公里。在稻田自然風光中,利用原有的稻田排灌溝渠,改建自行車騎行道、人行道以及電瓶車觀光道。依托稻田博物館的文化旅游功能,融入稻田藝術景觀、休憩景觀、小品景觀,配套咖啡廳、書吧、驛站等設施,打造第一個集文化、度假、研學、康體、自然農學體驗于一體的中國慢行系統。
可以看出,互聯網+農業,助力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基于用戶體驗、鏈接性、媒體屬性三大特征進行思考的?;ヂ摼W用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解決用戶的需求問題,致力于為用戶打造完美的旅游體驗,讓用戶成為忠實的傳播者,以互動體驗為紐帶,建立起鄉村與游客之間忠誠的鏈接,讓游客成為鄉村旅游產品的體驗者,宣傳者,推廣者。
農業科學技術,可以在農業各個環節促進效率的提升,這一點毋庸置疑,互聯網+農業的各項舉措,也是如此。比如,通過精準農業幫助農民優化土壤質量,向其推廣經濟效益好、營養價值高的農作物產品,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各種手段,優化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生產與消費、休閑等結合等等。按照互聯網的運營思維,如果每個環節上都優化10%,那效果將會非常驚人。但互聯網時代的快捷性與農村的不緊不慢形成鮮明對照,如何讓互聯網+農業成功落地,還有很大的距離。
以農業物聯網為例,雖然現在的成本已經下降很多,但便宜的還需要上千塊錢,農民會望而卻步,畢竟,種一畝地才可能掙幾百塊錢,如此大的投入,引導農戶采用還有距離。
不少互聯網企業在各地建立農技服務中心,聯動當地農技專家、種植能手,形成當地農技師服務團體,同時結合自主業務、產品、工具,提供整套種植過程中的解決方案。這些人“沉”下去,扎根于農村,落地于田間,與農戶面對面溝通,通過實驗、示范、培訓、指導、咨詢服務、科技設備和工具等種種方法,讓廣大農戶認識到農業科學技術對農作物的重要作用,并將優秀的、正確的精準種植技術普及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幫助農民增收,才能將好的技術推廣下去,然而更高效的推廣方案還需要不斷迭代嘗試。
再以農村電商為例。近年來,農村電商高速發展,在引領城鄉消費內需、重塑產業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農村電商市場的潛力巨大,但發展農村電商并非坦途,面臨不少挑戰。如農產品同質化、質量標準認證難等,同時流通環節的分揀、包裝、配送、驗收等標準也有待健全,同時,在欠發達地區,由于道路、貨運中心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成本高。農村電商要求現代的農業生產者不僅要會生產,還要懂市場,會經營,能及時掌握農業信息、我國政策、市場供需行情。在思想觀念、專業能力、職業素質各方面必須得到質的提升,以適應市場經濟下的農業發展速度和市場變化。完善農村地區的配套設施服務,促進農村電商品控管理,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是農村電商未來發展的關鍵。
互聯網+農業是一片巨大的藍海,互聯網可以結合當代科技發揮的作用遠比我們現在能想象的空間還要大,目前,世界上農業科技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如作為科技大國的日本,致力于發展智慧農業的步伐一直不曾停歇。發展更加低人工成本的農業科技是日本的國家戰略。如今可穿戴式的微型機器是日本重點研究方向,協助生產者進行采摘、收割等工作,甚至包括除草、包裝都可使用這種微型機器人去完成。在食品溯源上,日本正在利用智能手機將農場生產過程中的數據作為食品信息,直接提供給消費者參考。使得農場產品的溯源變得更加可信,讓消費者跟家放心。對于我國而言,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并不僅僅是利用互聯網去減少中間交易環節,從而實現更大的盈利,而是要在真正的資訊數據化、生產數據化、實時監控等更為深度的互聯網功能上,做出更多更適合農民使用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