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一博 汪明召 周璐 鐘萍萍
湖北省農村科技信息化促進中心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農村信息化促進中心
在荊楚大地上,有著這樣一名默默的科技耕耘者,他把自己畢生精力都奉獻在科技助力“三農”事業中。他是一名技術全面、實踐經驗豐富的農業專家;他是一名長期奮戰在農村基層,指導農業生產的科技干部;他曾擔任過十年生產隊小隊長、三年村官、三年鄉鎮干部、八年區農牧業局局長和一年蔬菜局局長,十年區科技局局長兼區科協主席。退休后,他不忘科技初心,牢記“三農”使命,仍奮戰在農業科技服務第一線。他,就是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12396科技熱線省級咨詢專家、湖北省科技特派員—袁崇禮。
“您好,這里是12396湖北‘三農’科技服務熱線,我是袁崇禮,請問您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
自2002年在全省率先開通12396科技服務熱線(“農技110”熱線)以來,袁崇禮每天都要重復多次同樣的話,他已記不清總共接了多少個農民朋友的咨詢電話,幫助他們解決了多少農業技術問題。在他幫助過的農民群眾眼里,他們信任的“萬能袁專家”,從青絲變成了白發。

袁崇禮考察華容區萬畝優質桃基地
2016年,袁崇禮從領導崗位上退休了,但他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退休不褪色,心系“三農”不忘初心,繼續發揮一名“老農技人”的余熱,活躍在湖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第一線,將汗水揮灑在田間地頭,辛勤足跡踏遍家鄉“百湖之市”—鄂州的阡陌土地。
2018年6月,袁崇禮被湖北省科技廳認定為省級科技特派員,被選派到貧困縣黃石市陽新縣荊頭山農場開展對口科技支持服務。開展工作以來,他每個月都要親自驅車到農場1.7萬畝種植基地去看一看,進村入戶講科技,田間果園問農情,為農民開展服務。他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季節特點,面對面的講解,手把手的指導,向農戶傳授農技知識,并發放自編技術資料500余份。他創新科技特派員服務方式,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優勢,為農民提供良種信息和農產品銷售信息,同時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及網絡渠道宣傳推介當地的優質特色農副產品,一年來幫助基地農戶銷售農產品十萬余斤,增收近30萬元。他為農場農戶以及周邊30多個農業合作社主要負責人搭建了微信交流平臺,他們會將遇到的農作物和果樹病蟲害圖片拍照發到微信群里,袁崇禮都會第一時間認真查看,并提出解決方案,實現了農技服務實時化。他結合荊頭山農場3000多畝柑桔基地,定期在微信平臺上發布生產技術要點,指導果農科學種植管理,有效提升了農場柑橘品質和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袁崇禮已與當地的農民群眾就農技問題在線交流六百余次,每一個問題都得到了合理解決,獲得了農民的一致贊許。
退休三載,農民對袁崇禮的信任從未改變,他為“三農”服務的初心也從未改變。每次袁崇禮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后,他心里總有說不出的高興,難以抑制的成就感、無法掩飾的自豪感就會涌上心頭,并激勵著他不斷前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百業待興,當時還是村子里的生產隊小隊長和村干部的袁崇禮,就非常熱愛農業科技,希望用科技改變農業農村面貌。他喜歡鉆研柑橘種植技術,是遠近聞名的“柑桔大王”,榮獲過湖北省“新長征突擊手”、鄂州市“農業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1987年他被破格錄用為國家干部,后又走上農業和科技領域的管理崗位。這四十年來,不論在哪個時期、哪個工作崗位上,袁崇禮始終埋頭苦干,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用實際行動為全省農業科技奉獻自己的力量。
2000年任華容區區蔬菜局長時,袁崇禮全身心投入到全區農業結構調整大潮,西瓜作為經濟作物當時被大力推廣種植。為了提高本地西瓜的品質和產量,他經常親自到田間地頭為農戶傳授西瓜種植技術,并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找熟人、跑市場,擴大西瓜銷售,當年全區生產的3000萬公斤西瓜全部銷售一空。
2001年起,袁崇禮任華容區科技局局長兼區科協主席,一干就是十年。在任期間,他魂牽夢繞農業科技工作,做了很多科技助力“三農”發展的實事和好事。上任第二年,他審時度勢,創造性地在全省區縣率先開通了12396科技服務熱線電話和服務直通車,建立了專家服務隊伍和信息化服務體系,并親自擔任首席專家,每年通過熱線為農戶和企業提供咨詢服務2000多人次。他的手機、住宅電話也成了熱線電話,全天候24小時開通,熱情解答農民的問題,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還會專程到農民家中和田頭地邊了解指導,直到農民滿意為止。華容區12396科技服務熱線成為全省科技服務農業、助力農村發展的一面旗幟。
十幾年來,12396科技服務熱線一直在發揮其重要作用,成為廣大農民的“貼心熱線”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袁崇禮作為省級咨詢專家,每天仍會耐心細致地為來電農民做好解答和服務,矢志為農惠農,做廣大農民的“貼心人”和“主心骨”。

袁崇禮(右)指導柑桔采摘技術
在做好12396科技熱線服務的同時,袁崇禮沒有停下腳步,農民遇到棘手或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時,他都會下到田間地頭,現場為農民排憂解難。
2005年6月的一天清晨,蒲團鄉小港村多家水產養殖戶出現了嚴重的翻塘,養殖戶急得團團轉。他們撥通了服務熱線,急切盼望幫助解決魚池“翻塘”造成的大量成魚死亡問題,降低損失。袁崇禮得知這一重大情況后,放下手頭工作,立即帶領水產技術人員趕到小港村,與技術人員實地查看魚塘情況,現場研究解決辦法,用人工造氧、灌新水、散黃泥漿等方法及時控制了“翻塘”問題,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近200萬元。
2006年初,在大學里學習畜牧專業的鄂州當地大學生孫正峰,想回鄉創業卻因資金和場地而發愁。他通過12396科技服務熱線撥通了袁崇禮局長的電話,尋求創業幫助。袁崇禮熱情地邀請孫正鋒面談,并結合他所學的畜牧專業,建議其創辦家庭養豬場。達成共識后,袁崇禮又幫孫正峰籌集資金20萬元,找有關單位協調租賃辦養豬場的場地、跑武漢購買養豬設備等。在袁崇禮的熱心幫助下,前后不到一個月就幫他辦起了“利華科技養豬場”,當年年底出售豬肉收入10余萬元。隨著豬場規模的擴大,袁崇禮又建議孫正峰帶動周邊散戶發展生豬生產,通過抱團發展,帶動農民致富。不到兩年時間,孫正峰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學生豬倌,2008年被評為華容區“十大杰出青年”。在表彰大會上,孫正峰深情地說:“是袁專家幫助了我,是科技特派員給予了我無私的指導,是華容區12396科技服務熱線改變了我的人生!”

袁崇禮(左五)向柑桔合作社贈送機動噴霧器
2009年5月中旬,袁崇禮患重感冒,渾身無力,同事勸他趕快去醫院檢查治療,回家休息幾天。可當時全區唯一的一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梁子島水特產工貿公司申報省級科技項目的事正處在關鍵時刻,牽掛在他的心頭。他既沒去醫院也沒回家休息,到藥店開了些藥,就邊吃藥邊工作,還親自到企業走訪論證,審核項目申報材料,直到將材料上報省里才松了一口氣。
袁崇禮愛崗敬業,忘我地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工作中,做了很多創新工作,如創辦農技示范基地、評選企業科技帶頭人、農業科技示范戶、組建專家團隊、爭取區政府和省科技主管部門對12396科技服務熱線工作的大力支持等。他因此多次受省市區表彰。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2008年底,華容鎮葛閔村民代表特地為他送了一面錦旗,上面印著“農民的朋友,致富的金橋”,這就是農民群眾對他最大的認可。2009年6月,他榮獲“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得到了黨組織的高度肯定。
念茲在茲,枝葉關情。幾十年來,袁崇禮不論是在領導崗位上,還是退休后,始終牽掛農民、心系農村、關注農業科技。在筆者與袁崇禮見面交談時,老人雖年逾花甲但精神矍鑠,對從事全省科技特派員工作感到驕傲,對服務對象如數家珍,對從事的服務工作感到滿心陽光。如果說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唱出了時下步入中年的奮斗者追求夢想的心聲,那袁崇禮作為湖北省科技特派員的服務態度真正是“老男孩”傳遞出的滿滿正能量,他扎根基層、服務科技、無私奉獻、為民惠民、扎實勤勉的作風令我們動容。
雄關漫道,步步為營。袁崇禮還將繼續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把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村基層科技的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更大的成效,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支持,為農村注入更多的希望,為農業奉獻更多的力量,努力擦亮科技特派員這塊閃光的“金牌”,真正做到不忘科技初心,牢記“三農”使命,助力湖北鄉村振興,助推全國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