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上午,韓國京畿南部地方警察廳召開“華城連環殺人案”新聞發布會,對案件情況進行說明,稱警方通過DNA鑒定鎖定了這樁上世紀80年代震驚韓國社會的惡性殺人案件嫌疑人。該案件之所以時隔30年仍引發關注,除了案件本身的沖擊性,一定程度上也由于以該案為原型改編的韓國電影——《殺人回憶》(圖①)。
華城連環殺人案發生在1986年9月15日至1991年4月3日間,地點是華城市泰安邑附近,先后有10多名女性受害,年齡14歲至71歲不等,多是遭性侵后被殺害。2003年以該案為原型拍攝的《殺人回憶》上映時,兇犯仍未歸案,而追訴時效即將到期,因此在韓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片尾演員宋康昊飾演的警察在最初案發現場注視鏡頭的一幕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導演奉俊昊稱,如果兇手在世一定會看這部電影,所以安排宋康昊直視鏡頭這一幕,其實就是在看著兇手。2016年韓劇《信號》同樣對該案件進行了改編,主角通過一部信號能夠穿越時空的對講機,與十幾年前的警察一起將此案破獲。
與“華城連環殺人案”并稱為韓國三大懸案的“李炯浩被誘拐事件”和“青蛙少年失蹤案”同樣也被改編成電影。1991年1月,9歲男童李炯浩被綁架,失蹤44天后他的尸體在下水道被發現。2007年以這一案件為原型的電影《那家伙的聲音》(圖②)在韓國上映,影片主角為電視臺主播,為解救被綁架的兒子與綁匪斗智斗勇,最終選擇
私下與綁匪見面。警方調查過程中唯一線索就是綁匪的電話錄音,而導演在影片結尾時放出真實案件罪犯錄音原聲,成為本片一大亮點。
同樣是在1991年,韓國大邱5名小學生為抓青蛙結伴上山,從此一去不回,該事件被稱為“青蛙少年失蹤案”。11年后,這5個孩子的遺骸被發現,尸檢結果顯示這些孩子死于他殺。2006年,該案件公訴時效到期后成為懸案。2011年,以此案為原型改編的電影《孩子們》(圖③)在韓上映,劉承龍、成東鎰等韓國實力演員出演本片,由于故事題材敏感而受到多方關注。導演李圭滿稱,《孩子們》揭示精神上的痛苦,希望人們通過認識“痛苦”來珍惜生命,珍惜幸福。
《殺人回憶》和《那家伙的聲音》在韓國都取得票房成功,其中《殺人回憶》觀影人次突破500萬?!陡饺請蟆贩Q,兩部作品的成功讓社會重新關注日漸被遺忘的案件。▲
(丁潔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