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霄


【摘要】2018年1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道路。臺州市作為沿海較發達城市,鄉鎮經濟發達,但是下轄黃巖區西部鄉鎮由于地處山區,城鄉融合和小城鎮發展均落后于周邊區域。因此,本文以黃巖區茅畬鄉為例,通過分析城鄉融合背景下小城鎮發展的重要性,調研茅畬鄉的整體概況,以剖析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提出茅畬鄉小城鎮發展的策略和路徑,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城鄉融合;小城鎮發展
臺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于2015年成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臺州市以所有制改革、農村經濟改革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使臺州開始從以農村小集鎮為主體的城鄉結構向以中心城市為“龍頭”的城市化格局轉變。2017年,臺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369元,比上年增長9.5%,增速連續三年居全省第3位;城鄉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從2016年末的1.60倍縮小至2017年的1.47倍。在臺州市城鄉不斷融合的背景下,位于黃巖區西部的茅畬鄉,由于地處山區,經濟較為薄弱;各項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短板突出;勞動力大量轉移,缺乏鄉村振興人才,造成了當地發展一直受阻,形成了臺州市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中的一片“洼地”。因此,通過研究茅畬鄉的發展現狀和問題,探討城鄉融合視野下茅畬鄉小城鎮發展路徑,極具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城鄉融合背景下小城鎮發展的重要性
(一)城鄉融合是小城鎮發展的目標
城鄉融合發展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及激活農村經濟,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及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城鄉融合將有利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經濟社會的良好運行產生積極影響。小城鎮作為我國城鎮體系的基層單元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細成部分,與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共同推動城鎮化進程,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按照部分服從整體的方法論要求,小城鎮必然要結合自身區位優勢,把推動城鄉融合作為其發展的主線。如今,以促進城鄉融合為著力點,建設符合城鎮化整體戰略的新型小城鎮是推動新型城鎮化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二)小城鎮建設是推動城鄉融合的最佳切入點
當前,我國的城鄉差距依然很大,影響城鄉融合的因素還有很多。小城鎮是聯系城市和鄉村的橋梁與紐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促進城鎮化進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及推動城鄉融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小城鎮,既接近原料產地,又聯系城鄉市場。相比大中城市,小城鎮具有“一根扁擔挑兩頭”的獨特功能與地域優勢,同時,通過小城鎮的建設、發展,可以吸引大量剩余勞動力,緩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壓力,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所以,以小城鎮為切入點,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這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推動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最佳選擇和切入點
(三)城鄉融合視野下小城鎮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在我國經濟發展轉為中高速增長階段,如何繼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點問題。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城市人口膨脹與環境污染、“三農問題”等問題突出,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關乎我國未來社會的發展和城鄉融合的實現。小城鎮的發展可疏散城市人口、擴大城鄉互動交流,對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小城鎮發展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小城鎮發展是解決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難題的有效方法,是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的客觀、必要抓手。
二、黃巖區茅畬鄉概況
茅畬鄉位于臺州市黃巖區西南,與樂清縣接壤。鄉政府設在西邊村,老區。茅畬鄉山川秀麗,氣候溫和,植為主,木制工藝加工為輔。同時,爭時期原中共黃巖縣委機關所在地,鄉下轄14個行政村,概況如表l所示。東連沙埠鎮,西接平田鄉,北鄰北洋鎮,南距離黃巖城區22公里,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山林覆蓋率為72.996,全鄉產業發展以農業種中共黃巖縣委舊址位于茅畬小學,是抗日戰臺州市、黃巖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
(一)農業條件
2017年全鄉農業總產值21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3元。全鄉糧食播種面積6267畝,經濟作物面積4511畝。以板栗、水蜜桃、黑子李、花卉、美國提子、筍竹兩用林等為主的八大效益基地發展態勢良好。茅畬鄉素有“西瓜種植專業鄉”之稱,全鄉每年有6000多名瓜農外出承包土地種西瓜。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茅畬著力打造了一批集產業、特色與發展動能兼具的景區村莊,有山卡“紅色村”、茅畬洋“休閑村”、西邊“西瓜產業村”、下街“省級傳統村落”和浦洋“訓練基地村”。
(二)工業條件
2017年全鄉實現工業總產值4.6億元,同比增長16.86%。其中規模以上產值0.74億元,同比增長596.9%。工業性投入1350萬元,同比增長92.8%。已基本形成以木制工藝加工為骨干,有塑料、包裝、服裝、農肥等行業的產業格局。
(三)第三產業
近年來,茅畬鄉利用原生態山地資源、歷史古跡打造了精品旅游線。截至2019年年初,已集合開發出親子農場、精品酒店、文化公園等各個不同區塊的特色旅游項目。
三、茅畬鄉小城鎮發展中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茅畬鄉地處黃巖西部山區,經濟較為薄弱,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短板尤為突出。主城區通往鄉村的干線公路密度和等級偏低。茅畬鄉對外出行主要依靠公交線路,但是目前茅畬鄉政府出行到黃巖城區僅有兩條公交線路能夠直達,下轄行政村依靠單一的鄉鎮公交多次轉車才能到達城區,一方面不便于城鄉有效融合,互聯互通,另一方面對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外來游客的吸引造成了極大的滯緩。并且茅畬與周邊仙居縣、永嘉縣等地的交通仍處于“斷頭”狀態,難以有效聯通。同時,茅畬鄉排污等基礎設施落后,雨污串管、生活污水直排等問題雖然經過“五水共治”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沒未整治徹底,影響“美麗鄉村”的建設。茅畬鄉流通設施建設也亟待提升,下轄村的流通設施主要以傳統集市、小型便利店為主,缺乏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和批發市場。
(二)缺乏主導產業支持
茅畬鄉經濟基礎薄弱,加之由于交通區位、思想觀念等因素,當地依然以傳統農產品種植及農副產品粗加工為主,缺乏特色主導產業,經濟結構不合理,支撐城鄉融合的支柱產業尚未形成系統。同時,茅畬鄉自然風光秀麗,區域內坐落有中共黃巖縣委舊址、明清古村落建筑群,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雖然在近幾年的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中,已開發了一批特色旅游線路,但是普遍景點、線路規模偏小、布局零散,同質化現象嚴重,從而導致缺乏特色產品,旅游業態不夠豐富。
(三)鄉村振興人才匱乏
茅畬鄉勞動力以外出種植西瓜為主,大批青壯勞動力轉移到外地,本地勞動力主要是老年人和兒童,導致勞動力結構不合理、數量不足,制約了當地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區位等因素,茅畬鄉難以吸引外來相關鄉村振興人才。目前茅畬鄉發展中亟需三類人才:一是缺乏農產品設計加工及營銷人才:二是文化、產品、項目、傳統習俗傳承等創新創意人才:三是專業項目運作人員,目前茅畬鄉從事項目運作的人員較少,且多數人員對當地小城鎮發展項目無整體概念、規劃,直接影響了小城鎮發展的整體推進。
(四)資本投入有待加強
農村稅費改革后,小城鎮的財源建設主要靠招商引資、爭資引資及土地財政。茅畬鄉位于黃巖西部山區,由于區域劣勢,導致招商引資難,招商項目落戶難:并且茅畬鄉多山地,土地資源和建設用地有限,社會資本參與到當地的熱情不高。因此缺乏產業轉型升級相關資本支撐,難以培育優勢、特色產業。
四、茅畬鄉小城鎮發展路徑
(一)提升基礎設施建設
相比周邊小城鎮,茅畬鄉在自然環境和生態宜居方面更具特色和優勢,因此茅畬鄉小城鎮建設規劃應以“秀”和“特”兩方面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別具一格和獨特風韻。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紅色文化特色,依托“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的建設理念,在基礎設施規劃中重點強調和提升美麗鄉村、天然氧吧、高山生態、紅色人文、傳統建筑、特色產業等建設項目。全面優化黃巖西部山區區位條件。重點推進黃巖西部連接仙居朱溪和溫州永嘉的兩條一級公路建設,實現與周邊地區交通的互聯互通:深入推進西部“八字成環、四縱四橫六線”建設,加快形成“環線帶網”的美麗公路新格局:加快推進現有農村公路等級提升和“斷頭路”改造,優化農村客運公交化運營模式,通過新增公交線路、延伸線路和出租車巡游等方式,解決茅畬鄉村居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強化茅畬鄉“五水共治”力度。通過營造人人參與的宣傳氛圍,向群眾宣傳“五水共治”“六不、六要”行為守則,加強茅畬鄉村民的環保意識,發動村民一同保護水環境,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同時,鄉政府全面落實河長責任制,通過開展河道巡河工作,掌握水情變化的第一手資料。進一步完善河道保潔機制,落實河長APP制度,強化督查力度,對全鄉48條溪流進行不定期檢查,進一步提升鄉域水質。
(二)挖掘特色,培育優勢產業
作為小城鎮,特色、優勢產業是促使其整體快速發展的驅動力,更是提升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因此要挖掘茅畬特色,培育優勢產業。茅畬鄉最具特色的資源是“自然生態”和“紅色歷史”,當地山川秀麗,氣候溫和,山林覆蓋率為72.9%,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優,自然環境宜人。加之在近幾年的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中,已開發出了一批特色旅游線路,因此可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典型的高山地勢和已開發線路,發展具備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種植業,形成以“花卉、高山茶葉、反季節蔬菜”為三大特色的農產品產業群:在推進特色農產品種植的同時,利用區域優勢,以茶葉制作為抓手,打造農產品深加工行業;依托前兩項產業發展,推出以“游茶園、賞山花”為主題的旅游項目,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和周邊加工產品的銷售量,更能帶動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最終實現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箲饡r期,作為中共黃巖縣委機關所在地,茅畬一時成為黃巖的“延安”,茅畬小學也被譽為“革命小紅?!?,目前是臺州市、黃巖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此要立足于這些優勢紅色資源,充分挖掘,形成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觀光線路,不斷進行業態升級轉型,同時注重延伸發展第三產業,以此推動茅畬鄉的發展。
(三)創新人才機制
小城鎮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因此要不斷創新人才機制,為茅畬鄉可持續發展集聚人才。首先,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上級政府要進一步重視茅畬鄉的建設,構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的平臺;其次,建立長效培訓機制,進一步拓展鄉村生態系統、鄉村產業提升、全域旅游發展等培訓內容,打造一支服務鄉村振興的干部隊伍,培育一批新型農民,助力農民身份的轉換,以適應茅畬鄉業態、產業的轉換升級:同時,出臺相關的人才引進政策,吸納更多的剩余勞動力。最后,要加快鄉村振興學院建設,全面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充分發揮現有的同濟大學黃巖鄉村振興學院、臺州科技職業學院鄉村振興學院作用,借助大學“智庫”力量,構建集鄉村振興理論研究、實踐指導及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學習教育平臺。
(四)完善機制體制,增強資本熱情
1.完善土地流轉機制。20142016年,針對土地流轉與“三權分置”,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相關意見,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了相應的制度保障。茅畬鄉現有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需建立一套合理科學的土地流轉評價體系,并構建相應的土地糾紛調解制度,既能使當地農民放心出讓土地經營權,又保障外來資本大膽流入茅畬,從而推動茅畬鄉的小城鎮發展建設。
2.完善經營管理機制。一是茅畬鄉的品牌經營。品牌作為無形資產,特別是獨具特色的品牌,既可以提升小城鎮內在價值,又能強化當地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從而吸引外生資本的流入,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因此,茅畬鄉要找準品牌定位,強化品牌開發、發力品牌營銷,讓茅畬品牌深入人心。例如,通過品牌的打造,使人們只要提到花卉、高山茶,就自然而然想到茅畬鄉;只要提到紅色之旅,就想到茅畬小學。二是茅畬鄉的資產經營。只有樹立資產經營理念,才能發揮資產的作用,實現投入與收益的對等性,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茅畬鄉的資產可以分為有形資產(如山地、基礎設施等)和無形資產(如品牌、紅色文化等),在政府、社會、村民三方共同參與下,統籌制定全鄉中長期資產經營規劃,以盤活當地資產,增加內生資本的可能性。同時隨著資產經營的順利鋪開,必定加大對外生資本的吸引力,激發外來投資熱情。
五、小結
本文通過探究城鄉融合背景下小城鎮發展的重要性,調研茅畬鄉下轄14個行政村及全鄉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現狀。剖析出茅畬鄉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四類問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乏特色主導產業支持、鄉村振興人才匱乏、資本投入有待加強。并有針對性地從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挖掘特色,培育優勢產業、創新人才機制、完善機制體制,增強資本熱情四個方面提出茅畬鄉小城鎮發展的策略。在新時期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臺州市和黃巖區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多維度、全方位布局,盡快實現茅畬鄉的科學、有序發展。